回頭看三年的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早餐會約我做個分享,想來想去還是寫點東西,談幾點看法吧。
第一,談下目前的看法
任何新事物都會有一個過高的預期階段,不斷的被追捧,然后嚴重的被高估,最后發現事情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于是被說的一無是處,然后又被低估,經過前兩個階段后,才開始陸續回到一個緩步向上的階段,一般這個階段才是合理的估值階段,但是從賺錢的角度來看,第一個階段最好賺錢,泡沫橫飛的時代,賺錢最容易,前提是能及時抽身。第二個階段,如果有勇氣殺入,理論上也有不錯的收獲。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基本上目前屬于高潮結束,然后個人估計會迎來一個低谷期,其實不單中國,全球的互聯網金融,都面臨很大的挑戰,股價上可以看到,絕大部分互聯網金融股,最近都有些壓抑。原因無非兩個:
第一個曾經寄托無限期望落空,二級市場本質還是預期主導的市場,當你無法形成高預期的時候,股價自然就下去了,也很正常。我一直說,一個公司一會一千億市值,一會一百億市值,本質公司并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變化的其實無非是背后的人心罷了。炒股很大程度是多空之間的博弈,博弈的本質是雙方對一個標的物未來的預期的差異,覺得未來會好,我就買入,覺得未來不好,我就賣出。股價大跌的背后代表了資本市場對未來的擔憂。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金融很大程度上跟經濟周期是正相關,整體全球經濟都很迷茫的情況下,你要讓金融行業的股票要有很大的氣色,本身也不現實,金融實現盈利的很大前提是市場能賺錢,在一個整體盈利性很差的市場里要讓金融行業變得很好,基本上就屬于扯淡的事情,借出去容易,收回來難的市場里,不可能有高估值。所以,目前陷入低谷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再加上去年年底的一系列非法集資案件的引爆,更是雪上加霜。陷入低谷也就正常了。
至于,這個低谷期會有多長時間,我個人感覺還是取決兩個因素:
第一個是政策因素,金融跟別的行業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這個是強監管領域,長什么模樣,很大程度不取決你自身,而取決于別人想你長什么樣子,所謂市場的內在的自發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很容易被監管給引導和改變的,這里對錯先不說,因為我從來沒覺得市場就一定是對的。
市場容易非理性,但是反過來監管也一樣容易非理性或者過于理性,這個其實很大程度在國外是一個相互博弈的過程,在中國可能博弈的空間不大,最終取決監管的理論基礎和政治訴求。所以,這個低谷期很難預測,目前市場擔心的是矯枉過正,監管則擔心,不矯正,可能壓力會更大。
第二個因素,則取決于資本冬天何時結束,總體而言,互聯網金融的大發展,跟商業模式自身關系有,但是并不是很大,過去的高歌猛進,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資本推手的身影,一旦資本變冷,市場關注度以及現實的企業自身經營都會收到很大的影響,今天晚上馬化騰還在抱怨每個月三個億的費用,吃不消,撐不住,試想離開資本支持的屌絲,怎么能玩得轉呢。其實在之前的一些資本投資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今年明顯規模壓縮,也變得不在那么之前一樣,嗷嗷的叫要顛覆傳統金融機構,都很謙虛的說,我們只是補充了?;叵肴昵?,變天革地的口號,也就不過幾年而已,世界變化很快,隨時擁抱變化。
就我自己個人而言,可能會比較悲觀,這個冬天會很冷,很冷,而且還會死不少機構,金融跟別的行業最大的區別,我一直強調,別的行業無非關門破產,金融則是有死無生,只能說且行且珍惜當然我也希望這個過程會平緩點,希望如此。
第二,我們談下過去互聯網金融投資和創業過程中,我認為幾個比較明顯的常識性問題。
?。?)沒有正確認識中美的基礎性差異,模仿表象,忽視本質。
中美之間最大的差別,其實是底層環境的不同,美國的市場是一個非常相對比較成熟的市場,市場投資人更多是以B端機構為主,大概70%—80%都是機構、共同基金、家族基金大量的機構投資人到這個市場來是有原因的,因為個人作為投資人有兩個很大的問題:
第一個是不專業。我們在金融市場混了十幾年的人都無法有效的辨別風險,如果你一個外行來分析一個產品的標的說一看就看的出來有風險,這是扯淡,我們自己玩了多年都不敢說這里有風險,那里有風險,你讓個人來判斷的邏輯基礎在哪里?即使有,也不可能普遍性。
第二個是不經濟??偣簿湍敲磶兹f塊錢,努力、辛苦辨別風險,最后收益是年化10%,意味著你們只有幾千塊的收入,那你還不努力去工作,你沒有必要花時間精力去干這個事,不經濟。所以為什么個人投資者跟機構投資者永遠打不過?個人投資者不可能在金融市場里面取勝,除非他把自己機構化了。這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作為機構是有容錯能力的,他可以有違約,可以出風險,因為是通過市場有效配置來獲得穩定性的收入,無所謂個別出現風險,靠規模的差異化配置來COVER,從這個角度上有容錯可能的機構更容易適合做P2P的投資人。所以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B2C和B2B的市場。
中國是什么?中國絕大部分的投資人都是P端,全是個人,中國是一個C2B和C2C的市場,都是個人投資者。這個環境下,導致結果是無法容錯,必須要求你剛性兌付,否則我就上街游行,否則我就鬧事,這種情況下,現實逼迫我國的P2P公司最終看上去跟美國一樣,實際壓根就是天壤之別,所以,黃震教授說的是對的,真正的P2P公司有什么好跑路的,但是他這個問題的另外一面是我們有真正意義上的P2P公司么?現實環境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P2P出現,中美差別過大的結果。
?。?)是無法正確認識風險和規模之間的關系。
這個問題我講過很多次,我們很多投資機構,都喜歡從規模、客戶數下手,總覺得擁有更多的規模,更多的客戶群,現實價值就更大,其實從金融角度看,壓根就是被證明是偽命題,這個問題也不單單是金融問題,他的本質其實是現實一個流量的認知問題,我們很多人都認為流量是越多越好,但是現實的情況告訴我們這個邏輯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的,過去在PC端主導的市場里,這個邏輯是對的,為什么呢,因為大流量公司,可以找到流量變現的方式,譬如一個明星,他擁有很多的粉絲,他就可以從廣告變現,譬如門戶網站,擁有大流量就也可以從廣告、游戲入手,最終結果就是我免費討好我的流量群體,然后從流量以外獲得收入,所謂羊毛出在狗身上的邏輯下,不斷做大流量的道理是對的。
但是在移動化的情況下,這個邏輯在不斷發生改變,當然金融是因為自身特性的原因跟移動化關系不大但是結果是相同的,就是大流量公司越來越少,碎片化越來越多,這個時候真正大流量公司就那么幾家,其他公司再也無法實現大流量了,那么他們很難實現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情況,為什么啊,因為狗他不認賬???你就那么點破流量,憑啥我要給你付錢?那么這些公司就開始面臨很大的流量變現的難題,如果無法從用戶身上實現盈利,那么你會發現流量越大,實際上只會虧損越大,不能變現的流量壓根就是垃圾啊,沒啥用處。所以,移動互聯網怎么看流量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看你跟用戶之間的變現方式是否夠直接有效。
那么我們來看金融的變現方式,理論上金融是很好的強變現行業,但是現實情況,很悲哀的就是強變現的用戶往往非常的少,都不可能形成極大的規模,邏輯很簡單,絕大部分人都不是有錢人,你看上去圈了很多用戶,但是最終發現都是逐利層的屌絲,屌絲我說過,是世界上,最沒有忠誠度的群體,有奶就是娘,他們風塵仆仆趕來的目的是為了能在你身上賺錢,如果你不能讓他們賺錢了,第一時間就把你拋棄,你本來是想在他們身上變現的,結果他們把你變現了,你最終演變結果就是辛辛苦苦的識別風險,尋找資產,最后都是喂飽了一批壓根覺得理所當然沒有粘性和轉化可能的屌絲群體,他們壓根不可能有所謂的付費意識,然后你想從別的地方來變現,用戶流量有不可能多的跟真正的互聯網公司的客戶數一樣,壓根找不到什么游戲、廣告這種傳統的變現方式,這種情況下,規模和用戶數,本質都是成本而不是收益啊。
于是,用戶身上無法變現而又在別的地方找不到變現的時候,那么再多的流量其實就變得毫無意義。當然很多人也會說,總歸還有點轉化率吧,一百個篩一個也是好的,其實我不這么看。第一轉化成本太高,壓根沒必要,還不如直接精準定位好了。第二個就是所謂移動化的世界里,碎片化的世界里,產品決定了用戶,而不是用戶決定產品。什么樣子的產品,最終吸引什么樣的客戶。這點必須清晰認知到,過去PC端追求大流量客戶,所以提出人性化體驗的角度,是對的。但是相對個性化精準化定位的時候,我們就發現有效辨別精準客戶的重要性就凸顯了。不能被用戶逼著去做所謂人性化的事情,否則就是你忘記了你是誰,你要做什么。
我們很多所謂人性化的用戶體念,其實是很扯淡的邏輯,因為用戶的需求是多變的,而且很難被證明是對的,你如果什么都是聽用戶的,那你永遠被帶到溝里去,從金融角度看用戶需求,無非就是希望貸款不用利息,理財收益一年翻倍,你按照這個邏輯去設計產品,你就直接找死去吧,壓根不可能滿足的體念體驗。
所以,真正你要做的事情其實是找到適合你的用戶群體,定好你的理念,然后設計好你的產品,然后篩選你的用戶,讓不適合你的用戶趕緊離得遠點。因為,你不可能被所有的用戶喜歡,你唯一能做到就是篩選你的用戶。通過設定一系列的門檻,有效篩選。這個是連騙子都知道的基本道理啊。
很多人接到電話,一聽聲音就知道是騙子,就會罵,這么傻逼的騙子,一聽就知道是騙子了。問題是你不知道騙子就是用這種拙劣的辦法在篩選客戶啊,你能立刻把他給篩選出來就意味著你不是他的目標客戶啊,如果聽不出來的人,那么久基本意味著上鉤的可能性很大,他都知道簡單直接有效的篩選客戶,你怎么能不知道呢?
我反正從騙子身上深刻的學習到這一點,我這幾年收獲無數所謂粉絲,我八個微信號,都滿了。一堆人上來第一句話,就是感謝我,說一直在看我的文章,給他們很多啟發思考,我說別說那么多沒用的,直接加入我江南1535茶館吧,不貴,1535做個小股東,然后很多人就沒然后了,為什么?因為,嘴上說好都是很容易的,但是付出成本說好就是很難的。那么問題是,我需要一堆嘴上說好的客戶呢?他們帶來什么價值?不但擠占你大量的無效時間,折騰你的精力,除此之外,一點收獲也沒有,那么我為什么,還要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我為什么不好好對那些已經加入至少已經證明對我好的股東更好呢?
錢本身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東西,我也不差這點錢,但是他幫我有效篩選了那些是有價值的朋友,那些是無效的朋友,他是非常有效的門檻設置。碎片化時代的網紅,已經壓根不需要跟以前的明星一樣走廣告變現的道路,你做好你自己,總有喜歡你的人。就是如此簡單有效直接。據說加入李笑來同學的群,年費好幾千。嗯。很好的模式。
所以,從金融角度看,我們過去的大量的理財類產品最大的問題就是過于滿足用戶端的需求,最終結果就是違背了金融常識,篩選了一批風險容忍度最差的群體,這個群體無法承受風險,且很難有轉化價值,最終使得這個行業沒有辦法有回旋余地,這個應該是目前互聯網金融公司最大的問題。從我個人感覺角度來看,金融還是要去做有錢人的朋友,做時間的朋友,不是嫌貧愛富,而是現實發現, 越是沒錢的群體,越缺乏可變現的可能,使得付費習慣以及收益要求非??量屉y以被滿足,所以如何篩選有價值的客戶,其實是未來互聯網金融非常重要的一個命題。
我曾經說過,我們自己愿意投資那些設定門檻的金融模式,因為只有門檻設定,你才能篩到你要的客戶,你的產品就要主動設置很多門檻,屏蔽一堆無效浪費你精力的客戶群體,而不是什么客戶你都想要的,我們自己的理解,越容易付費的客戶越有價值,越能承受風險的客戶越有價值,越不關心細節的客戶越有價值,本質其實都表現為這些客戶有賺錢的能力,而沒有時間來跟你浪費,所以傾向于簡單,傾向于用錢解決,而且他們深刻知道什么事情都有風險,天下沒有那么好的事情可以享受收益而不承擔風險,做這些人的朋友,你變現的能力大大加強。金融注定不是一個一家獨大的行業,因為規模太大,他擁有極大的高客單價的特性,你想象,一萬用戶,流量大不大,跟互聯網比起來,這個流量基本上屁都不是,但是,但是,如果每個人給你十萬塊錢,你就是十億的規模,五十萬就是五十億的規模,基本秒殺絕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的營業收入了,這個特性最終使得互聯網金融一定不會是高流量公司,核心的本質你的商業模式必須是能在客戶身上進行流量變現,否則就是扯淡。
第三:互聯網金融的誤區是無法充分理解個體和整體,效率和成本的關系
有一段時間,我寫了幾篇余額寶的文章,被一堆屌絲給瘋狂圍攻,我對此并不介懷,因為事實上我們社會有一個邏輯一定是對的,那就是社會90%的人是非理性且人云亦云的,這個也是,為什么社會大概只有10%的人能賺錢,我一直告訴自己,如果傻逼跟我一樣聰明,哪里輪到我賺錢呢?所以每次我打車碰到出租車司機態度不好,碰到別人弄不靈清,我就告訴自己這個道理,如果他們都跟我一樣弄的清楚,那就是我去開出租車去了,然后就很開心了,前段時間,在香港跟某民間私募大佬聊天,他極為牛逼的跟我說,我們過去為什么每年有100%以上的收益核心在于中國股市里的交易對手太弱,都是一幫傻逼在玩,我們能不賺錢么?后來想想,這個簡直是在是真理。
中國的散戶明明是極度缺乏技能,但是卻偏偏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非要自己親自上場操刀,非要覺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跟你說上幾句,非要罵你傻逼,卻忘記他們自己是最大的傻逼,最后的結果除了被收割,還能干什么呢?一個不愛學習,不愛思考,不愛就事論事討論群體,能賺錢,那就真是沒天理了。
所以,我跟很多專業也好非專業也好的人說,要跟我討論余額寶,那必須先知道什么是貨幣基金,也必須知道什么叫同業市場,還必須知道這兩者跟銀行的關系,以及銀行是如何運作的。如果脫離這些,只是單獨討論余額寶好,還是不好。有什么意義呢?我們看到很多好的結果,前提很可能就是建立在不好的基礎之上的,而很多不好,卻恰恰建立在好的基礎之上的,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一個點,要看很多方面。另外,還有我們還要看到兩個博弈點,一個是個體跟整體是博弈的,另外一個短期跟長期是博弈的。
許多事情,對短期有利,但是對長期一定有害,哪里有長短期都好的事情呢,前段時間微信收費,一堆屌絲在罵娘,這個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啊,我對你好好好,很大程度是為了某天能殺殺殺你啊,嘀嘀打車,現在的費用比以前貴上好多,但是你還不得不用。都是案例啊,短期好的事情,往往都是交換了未來的利益,最終來看,甚至可能結果就是被賣了,還幫人數錢,但是這些屌絲不到最后一步是看不到的,也不會去想的,許多人看到互聯網金融給了自己更高的收益,但是是否想過你可能本金也回不來,很多人看到了互聯網金融給了自己更好的貸款可能,卻忘記了,自己是否能還得起貸款,這些都是只滿足了需求的一端而忽視另外一端的結果。
至于,個體和整體的博弈,我前幾天寫了一篇回顧次貸危機的文章,次貸危機的最核心就是互聯網金融一直強調的普惠金融,給大量不合格的貸款人發放了貸款,世界上是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不合格的,就跟路上要飯的人也喊著自己也有資格去夜總會一樣的道理,所以每個人都在喊要求貸款普惠,這種事情的最后演變結果就是看上去個體有益的事情,最終演變成整體系統性風險,結果就是一堆好人跟著受傷。微觀上有益,宏觀上有害。我們的互聯網金融很大程度上都忽視系統性風險,是大量的不確定的個體性風險堆積的結果,而個體性風險隱藏在個體的時候,他是散亂的,無序的,不容易被集中發現,但是最終集中爆發的時候,就是非常的可怕,許多金融模式,具體到微觀層面,都是有合理的成分,但是都堆積到一起的時候,這個合理成本可能就是很可怕的事情,我們最怕的事情其實就在這里,如何在混亂無序的單體性風險里能辨別出系統性風險的存在?需要監管層的智慧?! ?/p>
以上三點,只是晚上臨時想到的一些問題,還有一些其他的點,以后再說罷,最后我其實,我還是在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文章里提到一些觀點,我不是在說互聯網金融不好,至少我認為互聯網還是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一些金融的基本邏輯,雖然本質依然是金融,但是在風險認定,風險識別,風險轉移的過程中,互聯網起到了一些顛覆性變革性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是極為有價值的,也是能產生變革性金融機構的,只是,需要時間,需要大家去實現,具體可以看我寫監管的一些文字。這里不多說了。
總的來說,互聯網金融進入低潮期,可能對我們投資人,對創業者來說都是好事情,在狂歌猛擊的時候,大家是不會思考問題的,每天沉浸在歡快的意淫之中,只有在問題來臨的時候,才能激發思考,才能痛定思痛,才能督促變革,才能讓有能力的人沉淀下來,讓渾水摸魚的淘汰出局,我們繼續愿意在這個時候,繼續投資我們認為真正值得堅守的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我自己依然成立互聯網金融投資基金,集中投資在這個冬天能堅持下來,他是前行的創業者們。去年我出國前,我寫過一段話,現在依然有效:
“我們認為冬天是磨礪創業者最好的武器,只有經歷冬天,忍受煎熬,你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企業家,而不是創業者?!薄?/p>
第四:最后談談我自己對討論問題的一些看法
其實,過去幾年里,我很少去跟人討論應該不應該的問題,我一直關注的其實是“事物是什么樣子,以及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的”。我基本不關心,“什么樣子才最合適。什么樣子對不對”。前者其實是個求證題,是相對封閉,且有相對標準答案的。而后者是個論述題,是開放性命題,很難有標準答案。換句話說,就是前者看的明白,說的清楚,而后者是無法看明白的,因為涉及到了社會人群的分化和對立的問題,就會發現永遠不會有合適且對的事情。不同的群體看同一個問題必然是不同結論的,這種爭論對我來說,毫無意義。
我寫那么多文字,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所討論的問題本身是什么,把問題先看明白,然后才能有好惡等判斷,事情都不看明白,就瞎咋唬評論,最終只能是越看越亂。
另外,我們一定要明白理論和實踐是有區別的,兩者并非是一回事,不能放在一起比較。許多東西理論是對的,實踐往往是錯的,反之亦然。關鍵看我們到底是學術討論還是實證討論,這是兩個事情。另外,在確定討論的是同一個層面討論問題了,那么就必須有幾個點是要確定的:
第一是,基本的討論所需要的基礎知識是需要具備的,尤其金融業,在學術討論范疇,你們會發現,很多我們普遍的理解都是錯誤的。例如銀行業是暴利,這種觀點,在專業學者的眼里就是不存在的,無論實踐中,還是理論中,銀行業都不是暴利行業,中國銀行業也是一樣的。但是這個觀點在非專業人士眼里,包括郭廣昌都是這么認為的。沒辦法,他是學哲學的,不懂金融。
所以,我們在專業領域討論問題,一般只能跟專業人士談,那真是因為需要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才能同一層面討論問題,過去幾年互聯網金融很熱鬧,是因為互聯網拉低了整個社會的專業門檻,讓很多人都能通過互聯網來討論各自對金融的理解,這個是對還是錯,很難說,但是我想說的從專業嚴謹學術討論來看,一定不是好事情,因為雜音多了,讓人不知道到底聽誰的。但是從社會發展來看,允許更多的人討論問題,本身也是合理訴求。但是結果就是,我們聽到一大幫非金融人士討論互聯網金融的時候,恰恰多的是對互聯網的理解,而非對金融的理解,對的是一種對金融業固有規律的漠視,導致的結果就是金融的核心一再的被丟到一邊。這個核心是什么呢,是對風險的經營和把握。這個核心被掉到一邊之后,過于片面的強調了效率的提升,強調了規模的提升,卻忽視了,在做大規模,提高效率的背后,一旦離開了風險,所釀成的風險,會使得本身小的風險,演變成大面積的外延,最終的結果是成本更高而效率更低。
第二個點是要有基本的推演邏輯的能力,討論問題,推演的基本邏輯是可以確定的。例如一加一一定是等于二的,雖然很多條件下,一加一可能是等于三,等于四,但是,那些都不是普遍性邏輯,都是屬于無法按照固有邏輯判斷的小概率事件,屬于不可測的變量,我們往往只能在推演的過程中予以剔除,否則毫無意義,沒有任何可以討論的基礎。我們現在碰到的問題,很多人其實就是喜歡把個別的事件普遍化,把小概率事件認為是社會普遍性的事件,我一直說反駁一個命題的時候,一個反例就夠了,但是論證一個問題成立,那就是需要窮盡才行,個案是無法推導普遍性案例的,遇到這種情況就使得壓根無法有效對話。
第三是,要就事論事,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問題,不能把一些事情動輒跟事情以外的事情混合起來。例如談學術問題,有時候就不得不把道德和情感給排斥掉,否則夾雜了情感,許多問題會異化,為什么呢?因為道德和情感是因人而異,也是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判斷標準,就很難把一個事情給固化下來,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因為自身喜好,而改變談論事物的基礎,這種觀點很可怕的,我們應該先發現事物本身如何,然后再加道德和情感判斷,而不是先有道德判斷在去尋求事物本質。
其實我還是想跟大家說一聲,不要妄自菲薄,不能因為自己是屌絲,就讓自己甘于做一個屌絲,然后就拉到了做,自我放逐,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其實,這幾年我到真覺得這也挺好,只要你真心能接受這種生活的,至少很自由,也沒有別人期望的壓力),但是總有很多事情,多學習,多積累,多思考,做個獨立的人格,總歸是不錯的,即使是屌絲,也是個高大上的屌絲,也勝過人云亦云的屌絲好過千萬倍,其實,一旦你做到了真實的自己,你也不會是個屌絲了。因為屌絲真不在于物資是否富足,而在于思想是否自由,也在于內心是否光明儻蕩。(原載風吹江南微信公眾號:jrjnfq)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