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中小銀行服務小微的挑戰與破局之道》是一份好報告。我們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研究和探討已經非常多,而這份報告聚焦中小銀行如何做好小微金融,而且進一步聚焦普惠小微金融,非常好??傮w而言,我認為報告有三個特點,用三個字概括。
第一,實。聚焦在比較細分領域,報告從實踐中來,開展了很多調研,對中小銀行做了面對面的訪談。從事實務工作的朋友們會發現報告發現的問題很實,提出的措施也很實。比如,報告提出的網格化營銷等等,非常具體,對實踐工作會有幫助。實是報告的第一大特點,而不是泛泛而談。這是報告突出的特點,也是它非常大的價值。
第二,新。主要是研究視角新,比如從與保險公司合作談小微金融服務等等,這些是一般銀行研究者比較少關注。還比如,對小微信貸服務模式的總結和概括,提出兩個模式即行內自建模式和合作共建模式,也相對比較新。我們可能更多說臺州銀行線下模式、互聯網銀行線上模式,還有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更多基于渠道的視角總結服務模式,而報告主要是基于模式的發起主體、合作方式概括,這是比較新的。報告提出破局之道,有些也還是比較新的,比如講精準風控和敏捷組織。
第三,全。報告比較全面,雖然只有三章,但內容很豐富。對服務小微企業的多層次市場主體,包括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平臺等等,基本能夠反映普惠小微金融服務實際的運行情況。而且,對小微金融供給主體的研究,不僅僅只限于商業銀行、金融機構,比較符合現實情況??傮w來說報告具有實、新、全三個特點,是一份好的報告。
下面結合我個人的認識,談談對普惠小微金融服務或者說小微金融服務的一些看法,供課題組成員和媒體朋友們參考。我講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關于觀念理念的問題。中小企業融資“麥克米倫缺口”是英國1931年提出的,小微金融服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沒有太大的爭議。難在哪里?融資難、融資貴。我們經常把融資難、融資貴放在一起講,實際上融資難和融資貴是兩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先要破解融資難的問題,然后融資貴的問題交由市場慢慢解決。而且,從理論上說,融資難的問題如果真正得到很好的解決,融資貴的問題自然也會解決。因為如果供給非常充分,價格自然會下來,這是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目前情況下,強調解決融資貴的問題是有意義的,但是重點還是要放在破解融資難這個問題上,通過鼓勵多層次市場主體加大對小微金融特別是普惠小微金融的供給,把“難”的問題逐步緩解了,然后推動融資成本逐步下降。
我們經常說小微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我之前提出一個觀點,我們要先解決“最先一公里”的問題,要讓更多的小微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能夠從正規金融機構里面獲得信貸服務。如果“最先一公里”問題解決好,有助于推動信貸可得性上升、融資成本下降,所以說“最先一公里”比“最后一公里”問題重要。我們在報道銀行小微金融服務的時候,能不能更關注供給的情況,不要太糾結于它的價格,不糾結于貸款利率的問題。
第二,關于供需主體的問題。一個是供給主體,報告中研究得比較全面,是多層次的市場主體,我非常贊同。但是我覺得還有幾類供給的主體需要進一步關注。比如民營銀行和直銷銀行,這一類以互聯網模式為主的銀行,在小微金融服務上特別是普惠小微金融服務上,做了不少的工作。對民營銀行,當然它也是商業銀行的一種,還可以進一步研究。比如微眾銀行,很多人關注它的“微粒貸”,現在它的“微業貸”做得也很大。還有直銷銀行,包括百信銀行和接下來要開業的郵惠萬家銀行,以后以什么樣的模式介入“三農”和小微金融這個領域,還是挺值得關注的。此外,還有一類主體是村鎮銀行,全國有1600多家,盡管發展總體情況比較一般,但也是小微金融服務供給比較重要的主體,也是可以服務和合作的對象。
從需求主體來說,建議細化對兩類主體的研究。一類是個體工商戶。報告講到了1.5萬億的市場主體,真正的小微企業,作為企業法人的4400萬左右,超過1個億是個體工商戶?,F在從數據看,作為企業法人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相對還可以。但是對個體工商戶服務,對這類“小微中的小微”,是一個短板中的短板。還有一類是新市民。3月4號銀保監會和央行發了一個文件,關于加強對新市民的金融服務。新市民中包括一些個體工商戶,也包括一些小微企業主,這兩類其實有交叉。個體工商戶和新市民這兩類我覺得可以進一步拓展,或者更深化對他們的研究,包括產品與服務如何精準匹配。
第三,關于生態體系的問題。大型銀行過度下沉的問題,我在2019年4月就寫了文章,大型銀行過度下沉的確帶來很大的問題,主要是“掐尖現象”和“擠出效應”。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我們要鼓勵大行解決“最先一公里”問題,即提高“首貸戶”比例。建議監管部門對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小微金融服務考核,主要考核“首貸戶”。在小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考核中,“首貸戶”比例有4分的考核權重,這個權重應該提高。這可能是解決大型銀行過度下沉產生問題的一個辦法。還有保險公司服務的問題。去年8月份隨同肖鋼主席到安徽調研,發現農業保險對縣域的小微企業、農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業保險在鄉村振興金融服務中是很值得重視的。此外,還要引入更多的市場主體提供多元化的服務,不僅僅是信貸服務,甚至可以引入一些第三方幫助小微企業做點金融之外的事情。比如說小微企業財務報表不規范,那么能否提供一些財務上的服務?這些非金融服務也是小微企業所需要的。
第四,關于科技賦能的問題。報告突出的亮點,非常強調科技賦能,我非常贊同。盡管臺州銀行模式主要是線下的,但小微企業乃至整個零售金融服務以后肯定是以線上服務為主,建行“惠懂你”APP,微眾銀行的“微業貸”等等,都是線上模式,線上肯定是主流。對于小銀行來說,受限于資金、技術、人才等限制,通過加強合作,共研共享科技系統、軟件開發,可能是必要的。但像山東城商行聯盟那樣的持牌機構,全國僅此一家。行業協會、監管部門可以推動共建科技方面的共同開發、共同享有的平臺。比如說搭建云計算行業公用平臺,降低中小銀行科技研發成本。還可以鼓勵有能力的中小銀行,以市場化的方式共建科技研發聯盟。在新一輪農村信用卡改革中,不少省聯社把成立科技子公司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我覺得非常好。但是大多數農商行、農信社的核心系統在省聯社,怎么滿足小微企業個性化、高頻率的需求?省聯社在建設系統的時候,往往比較注意系統的統一性,下一步還要注重平臺的開放性,努力滿足農商行、農信社的多樣化需求。
第五,關于模式創新的問題。報告里總結了很多模式,我覺得都非常重要。不過還要更關注互聯網銀行的模式創新,他們推進的部分創新,具有可復制推廣的意義。其實臺州銀行做得很好,但是從全國看復制推廣畢竟還不多?;ヂ摼W模式像“微業貸”等,是民營銀行自己探索,可能反而具有更強的可復制性。因此,在模式創新方面還要更關注。
近四年來政府工作報告都反復提到小微企業: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了小微企業16次,2019年、2020年、2022年都提了12次,確實非常重視,力度不減。要進一步支持中小銀行,采取措施支持中小銀行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政策上還需要加強和改進很多。除差異化的資本充足率監管之外,資本補充渠道還要進一步豐富。比如可以降低門檻,支持中小銀行特別是非上市的中小銀行發優先股、永續債來補充資本。
此外,還應關注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中小銀行壓力很大的是不良資產處置問題。不良資產處置看似跟小微金融服務沒有關系,其實關系很大。不少中小銀行這方面包袱很重,影響了它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盡管監管部門把小微貸款不良容忍度提高3個百分點,但基本沒什么用。如果不良資產沒有處置,哪怕提高30個百分點,還是在中小銀行體系內。在拓寬不良資產處置方式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對相關部門而言,還要加快建設全國性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免費提供給中小銀行使用。地方政府天天把服務中小企業掛在嘴邊,其實只要地方政府把區域性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大數據平臺建好,提供給金融機構使用,就已經完成一半的工作。最后還要把盡職免責落到實處。監管部門現在對銀行檢查處罰非常嚴格,給中小銀行帶來的壓力非常大。盡職免責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應該采取切實措施打消中小銀行顧慮。對銀行來說,應該把盡職免責原則傳遞到基層支行和客戶經理。只要不存在非常明顯的道德風險,小微企業產生不良貸款的一般不對客戶經理、分支機構進行嚴厲處罰。這些不落實,不敢貸、不愿貸的局面可能很難改變。(根據作者3月17日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促實體,助小微”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作者董希淼系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中國電子銀行網專欄專家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