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青島銀行理財子公司青銀理財正式開業,開業理財子公司達到19家。其中,包括6家國有大行、6家股份行和6家城商行以及1家農商行。
伴隨理財子公司的陸續獲批開業,銀行理財產品向理財子公司遷移成為各大理財子公司的首要工作。隨著老產品的壓降以及符合規定的凈值型產品的發行,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速度也不斷加快。
自首家理財子公司獨立運營已經一年多,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大資管行業的新貴,如今發展已初現成果。發展情況如何?又如何突圍?未來的發展大趨勢怎樣?
根據中國理財網,下半年以來理財子產品發行明顯提速。不可否認的是,銀行擅長的固收類產品是理財子產品主流,純權益類產品相對較少。
業內人士分析,首家理財子開業至今也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對于理財子而言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也在加速推進。短期來看,固收產品仍是主流,長期而言,增配權益類資產是大勢所趨。憑借母行的優勢,理財子在資管行業中的發展值得期待。
凈值型產品發行提速 存量遷移尚需時間
根據中國理財網,截至11月19日,理財子存續產品共計2358只,在售產品81只,另外還有20款產品預售。運作模式方面,這些產品均為凈值型。
從光大證券發布的研報來看,理財子公司產品發行速度肉眼可見的加快。光大證券研報顯示,截至6月末,11家理財子公司共存續理財產品1652只。
另外,9月工銀、中銀、建信、交銀、農銀、中郵、光大、興銀、招銀、杭銀、寧銀、徽銀、渝農商13家開業理財子公司登記發行理財產品共計449只。8月份,同樣是13家開業理財子公司,共計登記發行理財產品386只。此外,7月工銀、中銀、建信、交銀、農銀、中郵、光大、興銀、招銀、杭銀、寧銀、徽銀12家開業理財子公司登記發行理財產品共計261只。
一邊是新產品的發行加快,另一邊存量理財產品遷移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第三方機構普益標準統計顯示,截至9月30日,已有11家銀行陸續開啟母行產品向理財子公司遷移的工作,6家國有控股銀行已全部開啟遷移工作。
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客服人員對記者表示,根據資管新規,隨著不斷的整改,總行逐步會不負責理財業務。但總行有理財子公司代銷產品,同時也有代銷其他銀行理財子的產品。提及總行存量理財產品問題,該人員表示,部分產品整改后遷移至理財子公司,但也有部分會留在母行,理財子公司因為業務發展和規模的擴大,一方面遷移存量產品的同時也會不斷加大新產品的發行。一家國有銀行理財客服人員同樣也表示,母行部分理財產品也在遷移到理財子公司中。
正如記者通過銀行理財客服人員處所了解到的,一家城商行理財子負責人員對記者表示,目前各理財子公司均在積極推進母行存量理財產品的遷移工作,推動理財業務轉型。產品類型上看,主要為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及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從目前同業機構遷移進度上看,預計一家銀行完成全部遷移工作需要約兩年時間?!霸诳蛻舳?、系統、合規性方面均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痹撠撠熑巳缡潜硎?。
一位熟悉理財子的銀行人士亦表示,從原有銀行資管部,到單獨成立子公司后,轉型難點既表現在存量業務的處置上,也體現在新業務的轉型中。銀行要不斷壓降保本理財規模,同時要將預期收益型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化。
理財子初具規模 盈利能力待觀察
隨著理財產品遷移工作的推動,以及理財子自發產品數量越來越多,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現也初具規模。
從今年上市銀行半年報數據可窺見一二。截至上半年末,11家披露具體數據的理財子中,招銀理財、建信理財、中銀理財、交銀理財和興銀理財的管理規模均已突破2000億元。招銀理財管理規模最大,達2.38萬億元。相應的,招銀理財也成為11家理財子中凈利最高的,達到15億元。
另外,建信理財、交銀理財和興銀理財理財產品余額均未超過3000億元,分別為2238.23億元、2703.83億元、2603.82億元。其中,建信理財、興銀理財上半年凈利潤相當,分別為1.31億元和1.03億元。交銀理財凈利潤明顯要高,達到3.04億元。
相比較而言,杭銀理財實現凈利處于墊底的狀態,為0.07億元。截至6月末,杭州銀行存續的各類理財產品規模2324.58億元(含杭銀理財)。
光大證券發布的研報指出,上半年,理財子公司均實現盈利,但是由于統計口徑不一、成立時間較短、成本收益劃分等因素,盈利能力尚待觀察。
“理財子公司與母行資管部并行期間,委托管理規模、成本收益劃轉、費率收取標準等具有較大差異,口徑也并不完全可比?!?光大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另外,各家理財子公司成立時間不同,第一家理財子公司成立也僅一年多的時間,且初期主要是完成從銀行資管部門到理財子公司的轉型,并逐步完善產品布局,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不能通過當前可得數據簡單判斷。
光大證券研報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理財子公司共存續理財產品2769只。其中,工銀理財(857只)、建信理財(481只)、交銀理財(383只)及中銀理財(323只)存續產品數量超過200只。
固收類產品仍為主 權益類布局加速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11月19日,理財子公司存續產品共計2358只,其中,固收類產品1812只,占比達到76.84%,配置部分權益類資產的混合型產品541只,占比22.94%,純權益類產品僅為5只,其中四只募集期為下半年。
不難看出,從理財子公司產品投資性質上看,銀行理財擅長的固收類產品仍占主流。
上述城商行理財子負責人直言,理財產品過去面向的客群主要為中低風險偏好客群,該類客群對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已形成較為穩定的購買習慣,且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在固定收益領域具備投研優勢,所以初期理財子公司依然延續了其在固定收益領域的投研及客戶優勢,發行產品依然以固定收益類為主,以維護存量客群,實現理財業務向子公司的平穩過渡。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也表示,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權益類產品相對較少,一方面是由于行業自身尚處起步階段,無論是在人才儲備、投資經驗、研發能力還是技術架構方面都與傳統的公募基金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導致其對權益類產品收益率波動性的控制能力相對欠缺;另一方面,銀行理財子的客戶很多是從“剛兌”文化中走出的大眾群體,缺少類似公募基金客戶多年以來受到的市場漲跌帶來的投資者教育,他們對風險和價格波動更為敏感、對純權益類產品缺乏足夠興趣和容忍度,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銀行理財子公司開發權益類產品的積極性。此外,近幾個月市場一直處在震蕩行情中,也加大了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的難度,使得其對權益資產的配置更加謹慎。
雖然純權益類產品較少,不過加速布局跡象顯現。
光大證券研報數據顯示,8月份,13家理財子公司登記發行理財產品共計386只。其中,固定收益型327只(占比84.7%),混合型56只(占比14.5%),權益型3只(占比0.78%)。
9月13家理財子公司登記發行理財產品共計449只。其中,固定收益類385只(占比85.75%),混合類53只(占比11.80%),權益類11只(占比2.45%)。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6月18日在第12屆陸家嘴論壇上曾表示,支持理財子公司加大權益類理財產品發行比重。
上述城商行理財子負責人表示,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的發行,需要以完善的投研體系、充足的人員配備、系統搭建及投資者教育等為前提,產品發行前期投入多、工程量大,需要一定時間。目前,各家理財子公司已在積極完善其架構及提升投研能力,逐步推出混合類及權益類產品。
展望未來,陳靂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短期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出于穩定凈值表現及產品規模的需要,短期內可能仍會將配置的重點放在以固收類產品為主的資產上。
“長期來看,理財子公司有望通過加強投研團隊、技術架構的搭建,加強權益類產品研發,不斷加大對權益資產的配置權重,從而在供給端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貨架供投資者選擇。同時,還可以通過FOF、MOM、指數投資等方式布局權益市場,強化產品創新能力?!标愳Z補充道。
王一峰也認為,在投研短板現實約束下,預計后續理財子公司將加強與其他資管機構合作,增強大類資產配置及權益資產投資能力。
實際上,從下半場的轉型路徑來看,多家銀行已釋放了增配權益類資產的信號。諸如,在興業銀行舉辦的“2020年下半年理財子公司投資策略”線上會議上,興銀理財研究總監徐寒飛曾表示,興銀理財已將權益產品作為理財子公司重要的布局方向。
責任編輯:Rachel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