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稱
平安信托數字化運營項目
案例簡介
近年來國家和監管機構陸續發布了資管新規、信托三分類等重要政策文件,信托公司逐步回歸標品、家族信托等本源業務,這類業務產品數量多、交易量大、估值頻率高,對產品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順應行業發展及公司轉型需要,平安信托啟動數字化運營項目,在運營全流程環節推進線上化、自動化、智能化,包括產品一鍵創設、線上直連開戶、自動化估值、統一監管報送、憑證電子化、智能工具輔助等工作,以實現提效率、降成本、控風險、優服務的目標。
通過數字化運營項目的逐步實施上線,近3年來,公司在運營產品數量增長60%、作業量增長340%的同時,運營成本下降20%,運營差錯下降97%,估值核算、監管報送等時效顯著提升。
創新技術/模式應用
數字化運營項目的核心目標是提效率、降成本、控風險、優服務,圍繞該目標從流程自動化、工具智能化、產品套餐化、報送標準化、憑證電子化、操作平臺化六個方面具體落地實施:
1、流程自動化:提煉運營規范動作,實現各環節自動化作業,包括自動封賬、自動成立、自動份額計算、自動估值等,同時打通與外部關聯方的對接,包括賬戶開銷變直連、托管直連、估值電子對賬等,實現合作方應連盡連。通過內外部系統全流程自動化貫通,有效降低人工操作成本,提升運營服務時效。
2、工具智能化:通過RPA、NLP等技術打造運營數字化助手,實現外部非系統直連信息的自動下載、解析和使用,包括網銀流水回單歸集、外部產品單位凈值解析、券商對賬單解析等,運用智能化手段,輔助難以系統化支持的運營場景,打通數字化運營“最后一公里”。
3、產品套餐化:提煉產品核心特性的標準化產品要素,實現參數化定制,形成產品運作的標準套餐,可靈活支持不同業務需要的新產品評估、上架,助力新業務快速落地。
4、報送標準化:搭建統一監管報送平臺,實現報送任務統一集中管理、監控、報送、異常數據閉環;轉變報送作業模式,從“事后補數”到“業務做完,報送數據即生成”,配合各類數據分析及校對機制確保報送準確,提高報送質量和及時性,達到監管合規。
5、憑證電子化:打通業務數據、財務數據、銀行流水數據,實現財務憑證線上化管理的同時,可以做到賬務憑證相關業務、流水信息的溯源,提升憑證歸檔、查詢效率,實現低碳化辦公,踐行綠色金融。
6、操作平臺化:依托自研的Tcloud微服務框架,搭建統一的用戶門戶——平安E家,實現數字化運營一站式服務,保障項目的橫向和縱向擴展。使用微前端技術整合多個登錄入口,搭建用戶統一門戶;實現權限的統一申請和管理,達成權限一次申請全面開通的便捷效果;建設統一任務驅動平臺,從“人找事”轉變為“事找人”;建設統一網關鑒權和路由,實現服務注冊與發現、服務治理熔斷降級限流的統一管理,確保系統間交互的穩定運行。
項目效果評估
數字化運營項目成效體現在提效率、降成本、控風險、優服務4個方面:
1、提效率:
1)有效支持了業務快速發展,近3年來,運營支持產品數量增長60%,TA登記筆數增長90%,投資交易筆數增長1370%,估值次數增長340%,監管報送數據量增長290%;
2)有效提升了運營服務效率,套餐化支持新產品占比90%以上,新模式產品最快6天落地;賬戶開戶時效提升50%,劃款支付時效提升50%,監管報送時效提升1-3天,估值時效提升至可支持T+0產品估值;
2、降成本:
1)運營各環節自動化率大幅提升,自動估值率90%,單位凈值自動解析率97%,直連支付率98%,流水自動獲取率99%,銀行間及PB自動率95%。
2)有效降低了總體運營作業成本,從20年至23年,在業務量大幅增長的同時,運營成本下降20%,節約成本600萬/年,單只產品平均運營成本從1.6萬/年下降至0.8萬/年,下降50%;
3、控風險:
1)運營各環節之前自動串聯,減少系統之間復雜的人工切換,有效降低手工出錯風險;源端數據自動對賬,降低數據差異風險;數百項風險監控嵌入核心環節,實現由人工兜底轉變為系統預警,由被動發現轉變為主動提醒,有效降低作業風險。
2)有效降低了運營作業差錯,從20年至23年,在業務量大幅增長的同時,運營差錯下降97%。
4、優體驗:
1)搭建平安E家用戶統一門戶,實現數字化運營一站式服務,解決操作割裂的問題;同時實現權限統一管理,一次申請即可開通全部所需權限。
2)建設統一任務驅動機制,任務整合到E家平臺展示并同步推送手機端,從“人找事”轉變為“事找人”。
項目牽頭人
劉進 平安信托信息科技部總經理
項目團隊成員
朱晨、曾芳、唐祝峰、黃廣星、陳衛、肖豐陽、王小龍、岑曉明、林達坤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