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領域缺乏標準化體系,成為制掣銀行踐行ESG理念、服務綠色經濟和綠色轉型的一大阻礙。多家銀行向第一財經記者反映稱,在實踐過程中遇到“標準選擇難題”,期待統一標準的建立與出臺。業內人士稱,統一標準的出臺需要多方共同合力。
踐行綠色金融痛點仍存
“在實踐中如何為企業進行碳核算,還找不到一個具體標準?!标兾髑剞r農商行(下稱“秦農銀行”)董辦綠色金融業務負責人對記者說,今年11月,秦農銀行正式簽署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PRB)并獲批。作為新晉“負責任銀行”,該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找不到方向,屢屢犯難。
碳核算,指的是測量工業活動向地球生物圈直接和間接排放二氧化碳及其當量氣體的措施,涵蓋企業生產運行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對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碳交易市場的運行至關重要,對于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服務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具體來說,根據一家企業碳核算結果的不同,銀行將給予不同等級的信貸服務。這類綠色金融活動的開展需要明確的測量指標。
不只在計量風險的統一標準上遇到較大挑戰,銀行在識別及應對風險上也存在難點。海南銀行辦公室綠色金融業務負責人對記者說,在實操過程中發現,中小微企業信用等級較低,進行授信時需要對方出具擔保依據,但找不到合適的抵押品及抵押平臺,這對銀行風控工作形成了挑戰。
綜合接受采訪的多位銀行綠色金融業務部門工作人員的觀點來看,銀行目前在綠色金融發展中遇到四大難題:一是缺少綠色金融發展方向,大部分銀行暫未建立清晰明確的綠色金融管理制度,架構、制度、產品和服務都較為粗糙;二是風控能力亟待提高,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規模一般需要大量資金,保證企業如期償還本息,需要中小銀行更注重風險控制;三是專業人才缺乏,綠色金融作為創新的業務對于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四是企業數據的缺失,目前除了對上市公司之外,對其他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并無強制要求,銀行在進行綠色金融活動過程中,難以獲得足量的企業數據。
評級標準百家爭鳴
對于銀行來說,要建立完善、全面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穩定統一的標準是必不可少的。相較大型銀行以龐大數據自建標準耗費較大時間精力,中小銀行既缺乏底層數據,也沒有相應資金支持它們進行標準的制定。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求可靠的第三方標準更具有性價比,而縱觀整個綠色金融標準市場,目前還處于“百家爭鳴”的評級多樣化狀態。
從范圍和叫法來看,與綠色金融相關的標準主要存在“ESG投資評級”“可持續發展標準”“銀行信貸碳排放核算通則”等多種標準,一般來說,ESG以定性與定量使得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具體化,成為大多數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活動時的首選標準。
目前全球ESG評級機構有600多家,影響力較大的包括彭博、明晟、湯森路透、富時羅素、路孚特等。與國際機構相比,國內的ESG評級機構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速度快。目前較為流行的評級標準包括華證ESG評級、中證ESG評級、商道融綠ESG評級、嘉實ESG評級、社會價值投資聯盟ESG評級、萬得ESG評級等。
從測量對象來看,部分機構以全部A股公司為主,有些機構則以中證800、滬深300成份股為主;從行業分層來看,對不同的行業類型也使得評級機構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有著不同的考量標準。這導致不同評級機構評價同一家公司時,所關注的議題、指標的數量以及偏重、數據的來源可能會不同,測量所得的結果也會不盡相同。
“由于披露制度要求不一,披露的信息良莠不齊,在這種情況下,給公眾、監管者、投資者都造成了較大的困擾?!本G色金融60人論壇(GF60)首席經濟學家、杜克大學教授張俊杰指出,當前國內綠色金融標準不統一,ESG信息披露和評估認證的標準仍不完善。第一,國內行業間的標準比較多、差異也很大。第二,ESG信息披露標準覆蓋面小、強制性也不足,存在“漂綠”情況。第三,金融機構礙于綠色項目的技術評估認證,難以準確識別綠色項目。
亟待統一標準出臺
如何選擇評級標準,在實踐中怎么利用穩定統一的標準來為企業提供更高效的綠色金融服務,成為擺在銀行面前的一道難題。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市場統計數據標準化體系,從數據采集、數據分級、數據存儲等方面,構建數據、技術、業務、管理等統一的綠色項目認定模式和口徑,是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議題,需要各方合力推動政策出臺。
“需要更規范的標準體系?!?a href="http://www.steamlinelogistics.com/search/result.shtml?siteID=123&query=浙商銀行" target="_blank" title="浙商銀行" class="hotLink" >浙商銀行副行長景峰認為,包括統一相應的排放指標、綠色經濟的評估標準、項目評估的指標體系,以及更大層面上推動各類參與機構加強信息共享,建立統一的碳賬戶信息平臺、風險預警機制和政府部門的信息共享。
建立更為規范的信息披露標準體系,成為業內推動綠色金融統一標準的突破口。在近日舉行的2023綠色金融北外灘論壇上,《銀行業氣候信息披露與碳核算研究報告(2023年)》發布,該報告從多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披露整體情況、公司氣候治理、氣候戰略、氣候風險管理、氣候目標和指標。其中,“投融資業務碳排放披露”及“投融資碳核算參考標準”直接關聯銀行的投融資業務,為銀行綠色金融投融資管理業務提供碳排放的量化依據。
張俊杰稱,希望未來監管部門能夠進一步完善企業與經濟活動相關的氣候信息披露政策與標準,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管理氣候風險,或者去挖掘氣候機遇。
監管部門正在加大力度推動綠色金融標準的確立,但也存在進度及標準不一的問題。深圳早在2020年就推出《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要求銀行披露綠色信貸余額等內容。湖州也在2022年推出《銀行信貸碳排放計量方法指南》,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碳排放測算方式與要求。上海正在加快綠色金融發展步伐,積極申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并在滬上20多家銀行開展環境信息披露試點。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林文杰日前透露,正研究探索轉型金融標準,擬推出上海市轉型金融目錄,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