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定位于類互聯網的民營銀行,三年多來走的是一條交易型、平臺型、輕資本型的發展道路,目前運營情況如何?
11月20日,于2017年6月29日開業的藍海銀行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三周年產品發布會,并透露了三年發展歷程。
“回顧過去三年發展,藍海銀行總資產規模不是最大的,但我們應該是比較穩健的,穩健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資產質量、合規指標等。預計到今年底,藍海銀行總資產將達到400億元,實現稅收3億元?!彼{海銀行相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介紹。
會后,藍海銀行行長宋學峰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介紹,藍海銀行開業以來已累計發放貸款近千億元,不良率僅為0.95%(三季度末,全部民營銀行不良率為1.4%)。
疫情發生以來,線上無接觸服務觀念逐步深入人心。宋學峰介紹,藍海銀行已具備了將大部分業務轉移到線上、移動端辦理的能力,目前90%以上的核心業務均通過線上實現。
不過,對于非頭部、非定位于互聯網銀行的民營銀行來說,依然面臨著一些短板,如資本補充、負債難等。增資擴股是當下民營銀行補充資本的最主要途徑,民營銀行都想走上市這條路,上市內在動力很足,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于藍海銀行來說,最核心的問題仍在于首先要把銀行做好,如果銀行出現很多不良貸款,那么盈利就會被不良吃掉,進而導致沒有分紅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股東增資擴股補充資本的動力肯定不足?!彼螌W峰表示。
負債方面,宋學峰介紹,受制于“一行一店”的監管政策限制,民營銀行獲客與業務拓展主要依賴于線上渠道。藍海銀行將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不斷豐富產品和獲客手段,提高自身品牌影響力和客戶粘性,強化風險控制,有效增強資金實力。
以下為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次采訪內容:
《21世紀》:藍海銀行開業至今已有3年多,能否介紹?下目前藍海銀行的最新發展情況?
宋學峰:開業三年以來,雖面臨區域經濟、注冊資本、互聯網流量等資源受限等問題,藍海銀行始終堅持合規經營、穩健發展、錯位競爭,重點聚焦C端普惠金融、B端供應鏈金融和互聯互通,走出了一條交易型、平臺型、輕資本型的O2O“類互聯網銀行”發展道路,目前發展的情況較好,綜合發展水平在同批民營銀行中位居前列。
截至目前,藍海銀行累計發放貸款近千億元,不良率僅為0.95%;有效客戶總數近700萬戶,與40多家銀行機構、近百家互聯網公司和科技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
《21世紀》:今年的疫情對藍海銀行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遇,是否會影響到未來的戰略定位?
宋學峰:由于疫情期間線下網點業務開展受到阻礙,線上無接觸服務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疫情給藍海銀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導向。
疫情以來,監管部門多次引導金融機構讓利于民,鼓勵金融機構通過展期和續貸等方式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藍海銀行推出“業務在線辦理指南”,涵蓋個人業務和公司業務的方方面面,從查詢轉賬到掃碼支付,從購買存款到申請貸款,從票據貼現到供應鏈金融,讓客戶在家即可輕松、高效處理個人與企業的金融業務。藍海銀行已具備了將大部分業務轉移到線上、移動端辦理的能力,目前90%以上的核心業務均通過線上實現,助力更多中小微企業在后疫情時代走出困局。
面對后疫情時代的種種困難和挑戰,藍海銀行將堅持與時代同行,加大科技賦能,致力構建“共享共贏”的金融生態生態體系,為落實“六穩”“六?!必暙I藍海力量。
《21世紀》:藍海銀行目前的資本情況如何,是否有補充資本的計劃,如增資擴股、永續債甚至上市等?
宋學峰:2020年,民營銀行正式步入第二個五年。通過增資擴股來補充資本是民營銀行當下補充資本的最主要途徑,其次是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來補充資本。除此之外,民營銀行都想走上市這條路,上市內在動力很足,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于補充資本的計劃,其實最核心的問題仍在于把銀行先做好。因為如果銀行出現很多不良貸款,那么盈利就會被不良吃掉,從而導致沒有分紅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股東增資擴股補充資本的動力肯定不足。銀行經營得好,是提高資本補充能力和內生性資本積累的前提。在此基礎上,通過股東自身的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渠道,來解決資本金不足的問題。
《21世紀》:去年以來監管部門不斷規范存款市場,怎么看待這些政策對民營銀?的影響?
宋學峰:去年以來,監管部門不斷規范存款市場等政策的目的,旨在進一步加強銀行體系負債成本管理,減緩核心負債成本的上行壓力,從而促進銀行對實體經濟讓利,更大幅度地降低貸款利率。
受制于“一行一店”的監管政策限制,民營銀行獲客與業務拓展主要依賴于線上渠道。民營銀行存款產品之所以廣受歡迎,因為其產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存款“不可能三角”,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的特點。
藍海銀行在監管框架下,將不斷豐富產品和獲客手段,提高自身品牌影響力和客戶粘性,同時強化風險控制,降低資金成本,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21世紀》:從首家民營銀行開業,到目前的19家,部分定位于互聯網類型的銀行規模突飛猛進,您怎么看待這種差距越來越大?
宋學峰:從2014年首批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出臺至今,作為新物種的民營銀行,走過了6個年頭,雖運營短短幾年,但在業績、客戶數量、場景流量、資產質量等方面已有明顯成效。
19家民營銀行中,部分定位于無網點的互聯網類型的銀行,天生擁有互聯網的場景和流量入口,同時借助互聯網公司的品牌,在獲客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民營銀行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