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Pixabay ?作者:Aichi8Seiran
早些年,一提起大數據,人們總覺得那是個很神奇的技術,很高科技,能探知很多不得了的事情。而一些新東西一旦被掛上高科技的名號,事情就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
現在再提大數據,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了。你問銀行要不要玩大數據風控?爬蟲那種的。銀行會反問,你們所謂的大數據是不是又要做壞事,然后還想拉我們下水?
其實,技術都是中立的,利害都在人心。
大數據都是騙人的?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曾出現了讓劇中所有人都著迷的術語——“大案牘術”,類似于我們現在所說的大數據。只不過,劇中徐賓的這種技術是使了詐的。因為,他利用這個神奇的技術騙過了所有人。
現實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人利用“大數據”來收割民眾智商稅。比如,最近流行的一句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贝笾戮褪且恍┎环ㄖ嚼盟^的高科技概念,收割一波智商稅。然后就是大V營銷數據造假事件。
有些數據倒是真的,但用在了不該用的地方。
在我國,人們通常是很愛儲蓄的,而不習慣提前消費。隨著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前消費在年輕一代人中逐漸普及起來,這本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是,一些互金平臺過度使用爬蟲技術,包裝成大數據風控平臺,然后融合出一些金融產品,過度鼓勵網民使用網絡信貸產品,導致信用透支事件時有發生。這不僅讓新興的互金市場名譽受損,甚至還牽連到了銀行。
所以,現在一提大數據,大家都開始變得敏感起來,也開始懷疑,大數據都是騙人的?
銀行數字化轉型需要什么樣的大數據?
前文提到,技術都是中立的,利害都在人心。如果大數據最后害了人,一定是某些人靠著它把大家帶偏了跑道。
銀行數字化轉型是一件大事。不管是監管層的要求,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還是用戶的愿望,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銀行不得不做的重點工作。
而大數據在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則,大數據建設與挖掘是銀行發現用戶需求的關鍵依據,對數字化轉型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二則,大數據是重要的無形資產,為未來發展有一定的預判價值。
問題是,銀行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大數據?
首先,數據必須是安全的。所謂安全,是銀行自身產生的數據是保障用戶權益不被侵害的,不被用在其他用途的,最基本的,至少是數據不被隨意買賣或泄露。
其次,謹慎使用外部數據。目前市面上,一些所謂的大數據風控公司在數據的獲取和使用上依然存在法規上的漏洞,污染嚴重的數據只會給業務發展帶來更大的障礙,需謹慎對待。合規合法的數據源是控制自身風險的一道屏障。
再次,更基礎和更深入地研究數據。一些游戲公司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挖掘比較擅長,由此還有十分對口的游戲心理學來進行研究。雖然,金融數據和游戲數據的區別很大,但游戲公司在玩家隱私保護和玩家需求挖掘方面確實有其獨到的特點,這是十分值得銀行去琢磨的。
最后,在征信市場完善和物聯網金融時代來臨之前做好準備。物聯網金融時代,數據量將更為龐大,如果一開始的數據就是虛假的,那么清洗和利用的價值就會趨于零,甚至會把數字化轉型帶偏跑道。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