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給很多業務模式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包括支付系統現代化和數字貨幣的出現。12月13日,在“2020上海金融論壇”上,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就“IT發展促進智慧體系現代化和跨境支付的便利化”發表了主旨演講。
周小川認為,利用當前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以及云計算的處理能力,可促進支付體系現代化和跨境支付便利化,既可以向前承接,同現有的以及之前所形成的體制較好地銜接,向后也有相當好的適應性。
在支付的瞬間,尤其是零售支付,要做兩件事情,一是獲取一定的信息,二是做一定的數據處理。周小川表示,如果利用交易瞬間所具有的信息獲取和信息處理能力,那么就能在支付系統現代化和跨境支付便利化方面做很多工作。
在他看來,過去由于通信設施和計算能力的限制,能夠獲取的信息可能有限,處理的內容也不能太多,處理主要分為兩種:第一,在現場能夠處理的東西,比如POS機或者是用手機作為移動終端能處理的事情;第二,傳輸數據信息到數據處理中心。
在通訊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以及數據處理能力大大提升后,工作量的分布將可以得到調整,這個調整可以使交易的時刻做更多事情,也可能會使支付,尤其是跨境支付,更加便利化。
周小川提出“交易時刻能完成更多事情”的一個可能性就是把匯率工作放在交易這個環節來執行,即用戶交易的時候,將自己原有賬戶中某一個幣種的貨幣進行兌換,兌換的量和所要購買的商品或服務正好完全一致。此外,信息可以比以前更方便地獲得,其中最主要的信息就是匯率信息。
而另外一個好控制的就是交易場景。因為商戶是有代碼的,可以知道交易的用途是什么,也可以比較清楚地判別是否為經常項目的支付,不管是按照哪個國家匯兌的規則,判斷該規則是否合規。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種智能合約。
周小川進一步解釋道:“應該說最簡單的智能合約就是條件語句,即if-then-else,就是什么情況下可以匯兌,什么情況下不可以匯兌完成支付,這樣就可以進行控制?!比绱艘粊?,許多事前、事后的工作量在交易瞬間就可以通過IT技術完成,這也比較符合亞洲,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目前,我國各個鄰國的發展水平非常不一樣,各國的宏觀管理水平也不一樣,再加上國際收支平衡的原因,會影響國家在外匯體制方面的選擇。因此周小川認為,在這方面開展工作要盡量避免取代別人的貨幣主權,以免導致他國的貨幣政策、外匯政策不再生效。
另外,對于未來全球貨幣的發展方向,周小川表示,如果將來真的有一種世界貨幣在全球適用,不管是SDR(特別提款權)還是SDR的變種,技術的適應能力應該不成問題,而且很多方案可以及時調整以適應未來全球金融格局變化的需要。
責任編輯:Rachel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