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純 編輯 | 楊顥
編者按:在過去的一周,湖南、山東兩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先后公告稱,自網貸專項整治以來,至今未有一家平臺完全合規通過驗收,將對未通過驗收的P2P網貸機構全部予以取締。公告措辭之強烈,引發行業震動。
這或許將成為一個標志性事件。
在網貸行業苦苦等待監管試點的時候,取締公告無異于一盆冷水,澆滅了它們僅剩的一點希望。接下來會不會有更多的省份采取類似的行動?成為網貸從業者此刻最關注的話題。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在近期的一場媒體通氣會上提到,力爭在2020年上半年基本完成網貸領域存量風險化解。這也意味著行業已經進入倒計時:頭部平臺加緊合規轉型,中小平臺自動淘汰出清。
短短幾年時間,網貸業就從一項備受追捧的創新事物,到跑路頻出,爆雷不斷,直至被清理。這其中,究竟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棱鏡》近期對話了一名最早從事網貸系統開發的創業者,他見證了行業由興到衰的全過程。他以技術的眼光去復盤,網貸行業從一開始就是帶有原罪的,早期缺乏監管的資金池模式,為后面行業的跑路潮埋下了隱憂。
“當那些網貸平臺的老板看到資金池的時候,眼睛都在發亮?!彼f。
來源:Pixabay ?作者:DarkWorkX
以下為他的自述原文,《棱鏡》做了相應刪減:
“一個系統上線,立馬就可以運營”
我是2009年進入網貸行業的,彼時中國還只有兩家網貸平臺,一家是上海的拍拍貸,另一家是深圳的紅嶺創投。它們當時也剛剛起步而已,沒有人意識到這個東西后面會爆發起來。
我當時正好離職創業寫代碼,無意中有一個朋友找到我,想要做一個跟網貸一樣的平臺。我研究了一下,雖然里面的資金流等部分比較復雜,對技術要求比較高,但對于我們來說也不是很難,于是就以技術外包的方式幫他們做了一套系統出來。
做完之后,越來越多的人來找我們做網貸系統,就這樣慢慢把整個市場都打開了。XX貸就是我們早期比較有名的客戶。其實當時在做網貸系統的也有很多家,但是都沒有做成功,就我們做成功了。在2012年以前,我們的系統在市場上的占有率高達80%-90%。
我當時沒做加密,把代碼放到了開源平臺,導致我們的系統被很多人模仿。加上2013年開始網貸漸漸火起來,大家都比較看好,很多網貸系統開發商又開始冒出來。當時做網貸業務不需要審批備案,只要一個系統上線,立馬就可以運營,于是成百上千家網貸平臺冒出來了。
2014年的時候我們又開發了一套新的SaaS系統,一分鐘就可以建立一套P2P系統,馬上申請,馬上開通,就可以投入使用,這是我們技術開發的一個方向。經歷了網貸2015年的大爆發,到2016年底的時候,我們真真實實做了有大幾百家客戶,都是跟我們簽訂合同的。有的系統商說他們做了幾千家平臺,這個數據是不可能的,這里面造假的東西太多了。
“看到資金池,眼睛都在發亮”
我們都是搞技術出身,一開始都不太懂金融這一塊的東西,所以網貸平臺金融屬性的部分,都是按照客戶的需求來做的。很多網貸平臺的老板是金融行業出來的,他會告訴我們需求,我們作為技術外包給他們做系統開發。
這就涉及到一個本質問題,早期做系統開發的時候,會涉及到線上支付。當時參與的第三方支付是一個支付通道的角色,他們的技術給我們這邊只能做一個資金池的概念,即所有資金可以匯總到一個總賬號里去,當時大家都沒有過多的去考慮資金池的安全性,系統僅有的風控都是針對網貸借款人的,針對平臺自身的風控措施幾乎沒有。
這就導致資金池平臺大量的爆發出來,為后面平臺的跑路潮埋下了隱憂。
當那些網貸平臺的老板看到資金池的時候,眼睛都在發亮,想著都是資金沉淀和資金轉移,誰還會在乎什么風險控制?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人性根本經不起考驗。
有一次,我跟一家網貸平臺的老板在喝茶,期間他的手機短信提示音響個不停,他洋洋得意的給我展示:看,我剛剛又進賬了幾萬塊錢。原來,他把公司的銀行賬號跟自己手機號碼綁定在一起,能實時看到平臺的投資信息,他也可以隨意使用這筆資金。
這讓我很震驚,這種方式豈不是隨時都可以把資金挪走?這樣的平臺有何安全性可言?
可以這么說,在2014年以前的所有平臺,幾乎都是資金池模式。
“P2P平臺從未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監管”
到了2014年的時候,大家開始普遍意識到這種模式的風險。有一次,一家網貸平臺的CEO把我們和一家第三方支付的負責人聚在一起,我們三方坐下來談,覺得可以做成資金存管的方式。這對于我們技術來說,無非是在系統加一道誰來監管的問題,對于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監管資金的責任就落到了他們頭上。
但其實第三方支付也沒有真正的動力去做監管,他們只是從技術上去實現一種所謂的監管概念,即在平臺總賬戶下面再開立N個投資人子賬戶,只有投資人自己操作密碼,資金才能轉入平臺或者借款方。但是對于網貸平臺運營方而言,他們仍然有辦法把資金從第三方支付賬戶轉走。所以從技術上來說,第三方支付存管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
后面又想到一個辦法,干脆讓銀行來做監管,把賬戶全部開到銀行里去。盡管銀行有吸儲、凍結資金等第三方支付不具備的功能,但銀行存管也解決不了一個問題,就是信息透明的問題,這一塊的信息還是掌握在平臺方手里。
所以從整個技術的演變路徑看,從資金池到資金存管,再到銀行存管,這一演變過程并沒有辦法去對平臺做真正意義上的監管。事實上,網貸要做到真正監管,就要監管兩個數據:一是平臺運營方的數據,一是在銀行存管資金的數據。像正規的金融機構,它的數據都要上報給國家,但是對于P2P行業來說,根本就沒有做到這一點,也不可能做到。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后來跟某地方金融辦合作,幫他們做金融監管科技,開發了一個信息發布平臺,要求在轄區里的所有網貸平臺,必須通過接口對接,把自己的運營數據上傳到這個信息發布平臺;另外他們在銀行里面的接口數據,我們雖然不能操作,但是可以查詢到。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監管。
但是這個時候整個P2P行業大勢已去,這一做法無異于亡羊補牢。
“一開始平臺的數據幾乎都是造假的”
所以我一直說,網貸行業有太多原罪,因為所有平臺一開始都不是從政府監管開始,而是從資金池開始的。不受監管的資金池就是行業最大的原罪。
此外,針對借款方的約束也幾乎沒有。當時很多客戶找到我們,說你幫我們做幾個假標,更改一些數據。所以一開始平臺的數據幾乎都是造假的,但是投資人的資金是真實的。
比如,一個100萬元的標的,平臺會假裝已經有20萬元的投資,來吸引其他真實的投資人來投資,但他們需要把真實的數據和假的數據做一個區分,就需要在系統上動一些手腳,更改一些數據。還有做得更過分的,是把某處數據標記,讓我們后臺數據庫直接刪掉。
可以這么說,網貸行業早期的時候,一家平臺的真實借款也就占個30%-40%。到后來資金存管的概念出來后,這個情況才稍有好轉。
這里面的誘惑實在太大了,投資人的資金源源不斷地跑到你的賬戶,這些資金說實話不是你的,但是也是你的,因為你轉走了誰能知道呢?本來你一年賺幾百萬就已經算很多了,但現在一下子給你來幾十個億,人性哪里經得起這么大的誘惑?
“我看著很多人上去了,也有很多人下去了”
2015年發生的股災,對網貸行業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有不少P2P平臺把錢借給了上市公司,甚至去收購上市公司,結果上市公司股票大跌,導致網貸行業資金鏈變得緊張,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
我在想,如果當時股市能平穩一些的話,網貸行業也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因為當時行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到了該并購并購,大魚吃小魚的階段。但這一局面并沒有出現。股災之后,并購基本上就沒有了,因為大家都沒錢了,股市把錢都抽干了。
在網貸行業景氣的時候,我們還成立過一個“賣水聯盟”,囊括了做網貸系統的,做短信平臺的,做數據風控的,還有行業第三方資訊網站,都是給網貸行業提供服務的上下游。
到2016年的時候,大家都覺得網貸行業已經無望,都開始另謀出路了。其中,有一大部分人往區塊鏈的方向轉型了,有一部分人又回到傳統金融行業去了,還有一些人轉去其他行業了,基本上都從網貸行業里面退出來了。
前一陣監管開始對數據公司排查,連短信合作商也被要求不能給網貸業務提供服務,說明監管開始強制清場了。
親歷了網貸這一輪的興衰,我看著很多人上去了(上市了),也有很多人下去了(進監獄了)。如今,行業終于要落幕了。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