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放銀行”的概念在國內逐漸升溫,不少銀行、金融機構紛紛加大投入,競相入局。
但目前開放銀行在金融數據共享、監管政策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探索,開放銀行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
四大模式
開放銀行(OpenBanking)是近兩年出現的一種銀行創新業務,起源于2015年和2016年的歐洲和英國的政策指令。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研究報告定義開放銀行為順應銀行平臺與第三方平臺的一體化趨勢,通過開放的技術標準(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或API),與第三方服務商(TPP)共享客戶賬戶信息系統和支付系統的訪問權限。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概括稱,開放銀行作為一個平臺,可一站式地為用戶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務,這意味著“銀行是一種服務,而不再是一個場所”,真正實現銀行服務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早在2015年11月,歐盟發布《新支付指令》(PSD2),該法案制定了支付賬戶開放規則,并要求歐洲經濟區各國必須在2018年1月之前將其轉化為法律,這為歐盟的開放銀行提供了立法基礎。
在國內,“開放銀行”的概念自2018年起逐漸升溫,并迅速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金融科技革新業務的核心模式。不少銀行、金融機構競相入局。
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浦發銀行于2018年7月推出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標志著國內首個關于“開放銀行”構想的落地。隨后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建設銀行都陸續提出各自金融共享、開放銀行的戰略。此外,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上海銀行等也在積極推動開放銀行的落地。2018年因此被稱為“開放銀行”元年。
據董希淼歸納,目前國內有四種開放銀行模式。
一是產品輸出模式,即開放金融服務能力,將產品以API等形式嵌入到各個場景中,本質上屬于一種新型的獲客和引流模式。比如,浦發銀行推出的API Bank。
二是開放平臺模式,即銀行通過搭建對外合作平臺,確定規范,對外提供標準化的金融應用API、組件和服務,將銀行業務植入各類商業生態系統。比如,武漢眾邦銀行定位為“互聯網交易銀行”,構建數字化驅動科技賦能的開放型數字銀行。
三是三方平臺接入模式,即通過接口與第三方對接。比如,上海華瑞銀行推出的“極限SDK”產品實現了“將銀行開進1700萬個APP中”的創想。
四是植入模式,即借助第三方平臺或應用推廣產品。比如,各家銀行的微信銀行、微信小程序等。
亟需金融數據共享
目前開放銀行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在金融數據共享技術、相關政策落實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發展和推動。
數聯銘品(BBD)創始人兼董事長曾途對第一財經表示,開放銀行業務發展是以數據共享為核心,以提供新金融功能服務的API為技術基礎,并配合數字平臺以為商業模式提供各種新的服務生態體系為終極目標,因此,從技術實現的程度來看,目前開放銀行還處于一個剛剛開始摸索的階段。
此外,對于中小銀行來說,在布局開放銀行建設時更加困難。如面臨資本不足以支撐科技投入、科技轉型定位不清晰等諸多問題。
據《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19)》顯示,大部分中小銀行對金融科技定位不夠清晰,缺乏戰略部署和對創新的重視,產品及渠道在客戶、營銷層面布局相對較弱;生態上,僅有不到5%的被訪銀行開放了API接口給外部企業;技術上,只有27%的中小銀行采取了IT前置,僅20%設立了科技專項基金/創新孵化器,缺乏前沿的AI、大數據等技術的能力與儲備。
平安集團金融壹賬通聯席總經理邱寒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銀行依靠科技轉型來擺脫困境,各家銀行紛紛加大科技投入。但是,對于諸多中小銀行來說,科技化轉型還存在諸多問題,更不要說建設開放銀行??傮w而言,技術缺乏、人才短板、投入不足,嚴重困擾著中小銀行的開放銀行建設。此外,外部科技服務商的良莠不齊,金融機構諸多需求無法實現快速落地,安全及信息泄露的風險等問題,在開放銀行建設過程中亦不容忽視。
曾途對第一財經表示,為進一步推動開放銀行發展,國家監管部門需出臺相關規定鼓勵實現“數據共享”。如以創新試點的形式建立必要的監管制度支持“開放銀行生態系統”的形成,在保證“共享數據”安全的情況下,形成以”消費者賦權”機制的行業環境。在此基礎上,中小銀行實現科技轉型建設開放銀行也有望迎刃而解。
董希淼認為,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對中小銀行來說,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去合作是沒錯的,但要充分考慮自身的資源稟賦,并將開放方向與發展戰略相融合。同時,在開放過程中還要注意合法合規,充分保護信息安全和客戶隱私。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