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銀行信息科技管理部副總經理明立松表示,開放銀行是業務創新數字化轉型的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口,需要從技術層面打造開放銀行技術體系,從業務層面要建立與第三合作的全流程解決方案,從數據層面,明確合作方數據的安全、數據共享的原則,從場景層面,融入豐富的生態,實現開放銀行的輸出。
明立松總結開放銀行有幾方面的優勢:
第一大幅提升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科技能力,積極應對新技術的挑戰。
第二提供了更豐富、便捷的金融服務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
第三彌補傳統金融服務的空白和短板,極大的提升服務的效率和客戶服務的體驗。
第四為保障開放銀行的實施,需要銀行提高風險的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金融風險的防控能力。
明立松表示,推動開放銀行的建設,重點是要從整合提升體驗,實現非接觸式的服務兩個角度進行建設。重點聚焦在兩個需求,第一個是基本生活需求,第二個是品質提升的需求。
圍繞著非銀行金融服務場景,包括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出行、居住、餐飲等方面。銀行需要做到,第一個是實現資源的整合,第二個是實現客戶的整合,第三個是實現服務的整合。同時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全自助的體驗和非接觸式的體驗,包括通過手機銀行,移動APP,視頻銀行、小程序和終端嵌入的形式。
在開放銀行建設過程中,首先是要實現從場景入手,以客戶為中心的目標。主要是圍繞四個方面--2C、2B、2G和2F。
2C是從衣食住行入手,將支付服務嵌入到客戶經常使用到的生活場景中。
2B是從行業痛點切入,搭建綜合平臺,賦能企業發展。
2G是利用銀行與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傳統的服務模式,進行科技賦能,實現在垂直領域場景的建設。
2F是與同業的合作,共享金融產品共建金融生態圈。尤其是與中小型銀行機構聯合,實現共享平臺、共享客戶、共享數據,彌補在研發產品方面基礎設施的不足。
明立松認為,開放銀行有四種形態。
第一,是能力相對成熟的銀行機構,主要是依托雄厚的資金優勢、客戶資源優勢以及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通過自建或者投資孵化的形式,建立并運行開放銀行平臺,主要也是利用自身的資源,吸引并賦能平臺,完成金融屬性較強的生態系統建設。
第二,是能力相對較好的大型銀行機構,他們同時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和客戶資源優勢,采取與核心戰略合作伙伴協同共建開放銀行的模式,一方面可以與核心戰略合作伙伴進行高黏度的數據共享和服務的融合。另一方面積極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幫助平臺的參與方進行服務和場景的對接。多方共同運營開放銀行平臺,并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
第三,是能力相對低的中小銀行機構,由于這些機構每年科技投入相對有限,同時在風控能力、產品研發能力相對較弱,因此主要是作為參與者,參與到開放銀行平臺,通過在特定區域、特定細分領域,或特定行業上的優勢,使用開放銀行平臺整合的能力為自身的產品和客戶提供服務。
第四,聯盟模式,主要是指其他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參與一起共建聯盟,聯盟成員之間可以進行數據交換、科技交流、客戶共享,維持一個生態。這種聯盟形式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較大的挑戰,由于涉及到數據的共享,數據的安全、歸屬和客戶信息的安全,在推進模式上需要深入的探討。
有些銀行是從API銀行,無界銀行的理念開始打造開放銀行的平臺,從對外提供工具包到建成平臺的生態圈。銀行系在布局開放銀行的過程中,實際上是要把自己傳統的領域進行深入的細分。有些大行在過去幾年打造了通過與當地政府構建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實現了一個自建的生態,這樣,在這個生態里再把銀行的金融服務嵌入,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是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建生態是需要很強的實施能力,在自建生態的過程中銀行要做很多非金融的賦能。
當然現在很多銀行都在成立科技公司,未來銀行來完成金融方面的建設,然后銀行系的科技公司完成非金融類的,但是又與金融行業相關的場景建設,這樣形成一個閉環,構建自己未來開放銀行的一個競爭優勢。
合作模式在中小金融機構是比較多。有很多城商行以聯盟的形式共享平臺、共享數據、共享產品、共享客戶。聯盟的這種形式,前兩年很多金融機構在跟其他的機構進行合作過程中也形成了聯盟的雛形。
北京銀行作為區域性銀行,其實也是立足于自身,通過科技賦能,實現開放銀行的轉型。未來在開放銀行建設過程中,將聚焦在黨建、教育、財政、醫療、出行,還有重點機構客戶、企業客戶這個角度,通過場景、服務嵌入的方式來實現,把開放銀行的能力賦能給客戶。
開放銀行成為業務創新、數字化轉型的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口,開放銀行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從技術層面打造開放銀行技術體系,從業務層面建立與第三方合作的全流程解決方案。數據方面,要明確合作方數據的安全、數據共享的原則。場景層面,要融入豐富的生態,實現開放銀行的輸出。
四個層面協同才能夠構建出需求復雜要求高、敏捷響應的開放銀行體系。同時開放銀行并非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和平臺,需要對業務體系進行重塑和運營體系進行重構。另外,國內目前開放銀行開放的更多的是金融產品和基礎設施的服務,并未涉及到數據共享和對外進行數據輸出,尚未形成可以借鑒的模式。在風險控制能力方面,開放銀行建設過程中亟待完善大數據風控體系。
開放銀行是從科技端發起的創新。開放銀行的建設會推動業務的發展和演進,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需要從安全體系、合規要求,同時配套相應的監管政策,才能夠保證開放銀行向著健康的、持續發展的過程推進。
責任編輯:王煊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