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金融監管部門就防風險、嚴監管頻出重拳。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金融強監管周期仍將持續。監管旨在促使銀行業打造更加穩固、安全的資產負債表,銀行業進入“全資產負債管理”新時期。
他認為,同業資產的壓縮將降低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潛在風險。未來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方向是回歸同業之間互通有無、調節流動性的本源。
“全資產負債管理”時代到來
中國證券報:監管部門近一年來出臺了不少治亂象、補短板的措施。2017年有100多家銀行選擇主動“縮表”,通過放慢步伐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完善內控機制。請問,“縮表”趨勢在2018年還會持續嗎?
劉曉春:金融領域的杠桿主要是由于金融機構以往的監管套利、層層嵌套所造成的“虛假增長”,反映到商業銀行層面就是資產負債管理上的變化。我們以往的資產負債管理總體是管住了表內業務,適當兼顧表外業務,但兼顧得比較有限。今后銀行業要全面進入“全資產負債管理”新時期,也就是說資產負債管理應是全覆蓋、全要素、全過程的管理,要覆蓋全部銀行業務,既要包括表內的資產、負債、權益,又要包括表外的擔保與承諾、代理投融資及其他代理業務。
資產負債管理應該更加全面,不僅是業務結構的管理,更是銀行經營行為的管理,或者說是銀行經營自身的管理。比如,不能表內資產規模不大,表外規模卻很大;或者說表內資本本身不足,但是一些非主營業務或同業資產占比過高等。我認為,2017年的“縮表”是階段性的,是一個結構性的調整。進入2018年,銀行業不能再是簡單“縮表”,而是整個資產負債表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翱s表”不是目的,使銀行資產負債表更加穩固、安全,才是最終目標。
合規發展 同業業務應回歸本源
中國證券報:2017年商業銀行同業資產負債自2010年以來首次收縮,同業理財比年初凈減少3.4萬億元。銀監會2018年將繼續壓縮同業投資、對委外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請問,如何看待未來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空間?
劉曉春:現在有些觀點認為,銀行同業業務、表外業務的監管驟然收緊,但在我看來,強監管是監管部門更加嚴格地執行規則。換言之,只要商業銀行遵守規則,敬畏監管,同業業務仍有自身的發展空間。
一方面,監管規則清晰了,商業銀行可以更好地制定業務策略,只要是在規則之內進行的業務創新就不會受限制;另一方面,未來銀行同業業務應該回歸本源,即以同業之間的互通有無、調節流動性為主。
在此前的發展過程中,部分銀行同業業務投資部分占比太多。未來怎么區分套利投資和流動性管理,怎么界定產品風險、資金流向等邊界都需要相關監管部門出臺進一步的細則。
將科技創新滲透到轉型發展中
中國證券報: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對于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來說,未來如何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
劉曉春:銀行應該根據自身的稟賦、經濟環境的變化,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不能為了轉型而轉型。比如,新的產業和行業不斷涌現,面對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銀行應該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怎樣進行風險管理,都需要不斷探索。但無論如何轉型,都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基礎。又如,隨著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一個巨大的市場在逐步形成,對于銀行而言,是機會也是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科技為金融業注入了靈感和創新活力,促進了商業模式變革。金融科技的應用,可以讓銀行切入企業的經營,使得傳統商業模式無法服務的領域、環節在金融科技的引領下成為可能。銀行的服務由外生式走向嵌入式,為企業提供金融能力,讓企業更有效地管理自身的資產負債表,我們稱之為“自金融”。比如我行創新的流動性服務方案、智能制造服務方案等。浙商銀行正在進一步深化區塊鏈技術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探索與應用。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公開透明、智能合約和不可篡改等特性,可有效解決企業應收賬款的真實性確認、快速流轉等問題。
浙商銀行正努力將科技創新滲透到自身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浙商銀行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在客戶準入、反欺詐、客戶關聯關系識別、額度審批等具體環節,顯著提高信貸處理的準確性和效率。同時,依托大數據平臺建立了風險管理系統、風險監測系統、非現場監測系統、反洗錢系統等風險防控系統,為貸款業務提供信貸風控、反欺詐等服務,提高風險管理的覆蓋面和精準度。
中國證券報:金融科技對銀行的小微服務、普惠金融等,帶來了哪些變革?
劉曉春:銀行利用金融科技,結合自身的稟賦、能力和風險偏好,可以精準定位客戶群,提高獲客有效性,降低獲客成本;同時使得銀行為客戶提供服務的滲透率更深入、更全面,除貸款外,還有結算、存款,甚至家庭服務等;為小微、普惠金融提供更加有效、穩定、安全的金融服務,應用金融科技后,風險控制的有效性、資金周轉的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比如周轉貸、借新還舊,既有效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又解決了企業資金周轉的流動性風險;為小微企業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務,有效整合企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我多次提到,金融科技為我們提供了無限可能。浙商銀行已陸續將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眾多“黑科技”從想象帶入現實,實現了銀行服務渠道和模式的轉型升級。作為國內小微業務的先行者,浙商銀行依靠多年的探索與積累,已研發出40多種小微貸款產品,涵蓋抵押類貸款到信用類、單戶服務到供應鏈金融、階段性培育到覆蓋全生命周期,形成信貸、投資、結算一體化綜合服務,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制了一家“小微金融超市”。
金融科技的廣泛推廣運用,必將大大提高商業銀行服務普惠金融的水平和能力,讓小微金融模式更具商業可持續性。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