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日前表示,金融監管最終需要從當前分業的機構監管轉向審慎監管和功能監管相結合。央行宏觀審慎政策的形成與完善,也是下一輪金融監管改革的重頭戲。
他在接受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采訪時指出,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或許只是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第一步。在目前“一行三會”的格局沒有改變之前,有金穩會這樣一個高層次機構來協調監管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黃益平強調,當下的重點應該是協調監管、統籌政策。但僅僅這些還不夠,金融監管最終需要從當前分業的機構監管轉向審慎監管和功能監管相結合。
“與很多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監管框架相比,中國的監管框架與之差異很大。中國是強調機構監管,而不是功能監管?!秉S益平指出,這種以機構監管為主的金融監管方式缺乏協調,導致的結果就是出現很多監管空白,例如交叉業務越來越多,混業經營越來越普遍,分業監管不再有效,同時很多新出現的金融形態如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往往出現無人監管的狀態。
目前,除了設立金穩會外,中央已經明確要“健全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在貨幣政策之外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來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中國需要構建一個相對比較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尤其是宏觀審慎監管,這是必要的。所以下一步金融改革要做的是放開過去很多不必要的管制,同時構建一個比較有效、比較合理的監管方向?!秉S益平說。
他指出,未來在監管方面,中國還有很多改進空間。比如,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政府如何監管,怎么平衡創新和穩定的關系,很值得探討。
“如何解決現在既需要大數據幫助我們進行風控,同時又不要過度侵犯個人的隱私權的問題?怎么在保護隱私和利用大數據提高金融效率之間求得平衡?如何在不侵害個人和企業隱私權的基礎上,開放政府的數據,進行有條件的信息共享?中國應該做一些嘗試?!?/P>
黃益平認為,在積極支持金融創新的同時,如何控制風險,可以從兩個思路考慮。
一是實施監管沙盒計劃或者成立創新中心,尋求數字金融創新發展與防范風險兩者之間的平衡??梢越梃b國外的做法,發一張有限制的牌照,劃定一個區間,進行嘗試,做得好再提供全牌照,做不好就取消。這樣既允許創新,又不會導致系統性的風險。
二是需要在監管方法上做創新,盡快建立公開、完整的征信平臺。支持實體經濟創新,需要建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征信系統。政府其實有很多數據介于傳統數據和軟數據之間,可以幫助企業做風控。征信系統本身不能解決所有風險問題,但對很多機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設施。
黃益平特別指出,“監管政策要真正有效,必須有牙齒,做得不好的金融機構要退出”。這也是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具體體現。強化市場紀律,就必須釋放風險點,允許金融產品違約、允許金融機構破產。尤其在銀行部門,存款保險制度實施已經超過兩年半,但還沒有處置過任何商業銀行,這個現象要改變。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