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大網公布了《對金融工作情況報告的意見和建議》。該文件是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受國務院委托作的關于金融工作情況報告的意見和建議匯總。部分出席人員提出,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8%,高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平均比重4.8%的水平,也高于歐盟成員國平均比重3.8%的水平,說明金融業向實體經濟讓利的空間還很大。
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凈息差由去年底的1.94%降至1.74%,這一數值已低于《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1.8%的監管合意水平。
今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并在《合理看待我國商業銀行利潤水平》的專欄文章中表示,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范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凈息差水平,這樣也有利于增強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作為資產規模最大的金融子行業,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讓利空間究竟如何?針對這一問題,記者收集并采訪了多名業內人士的看法。
關鍵在于有效優化資源配置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金融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只是說明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重要,但并不能直接推斷出金融業向實體經濟讓利的空間大小。金融業向實體經濟讓利的空間受到金融機構穩健性、金融市場流動性、金融科技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不能簡單地將金融業增加值占比高作為判斷依據。
田利輝認為,當前商業銀行凈息差已低于監管合意水平,這意味著就凈息差而言商業銀行的利潤空間已經不大,商業銀行需要積極拓展凈利息收入以外的其他業務空間。另外,金融業需要利潤合理、治理有序、內控嚴謹,從而實現穩健發展,才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不是讓利,而是有效優化資源配置。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課題組曾于2019年2月發布《我國金融業增加值規模較大的原因和效果》,文章提出,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國際上處于較高水平,這種偏高與我國經濟結構特點和發展階段有關:一是儲蓄率高,金融機構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規模大;二是直接融資不發達,金融機構在融資中承擔的風險多;三是如果考慮到系統性風險的潛在影響,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存在高估的成分。未來可以借鑒巨災保險核算改革思路,優化金融業增加值核算方法。
今年2月,中金公司發布以《從增加值看金融業的潛在演變》為題的研究報告,其中提出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是一個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而同等體量的融資規模,間接融資所產生的增加值大于直接融資所產生的增加值。
具體來看,間接融資(即貸款)形成后,每一年產生的利息均為銀行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直接融資則不同,收入的產生主要來源于融資時一次性費用收取,交易服務費用或者資管業的管理費用,費用率往往更低。以資管行業為例,根據BCG 2021年全球資管報告的測算,資管公司凈營業收入占資產管理規模比例僅24個基點(即0.24%),約為銀行凈息差(美國為2.7%,中國為2%)的1/10。
合理利潤支撐銀行信貸投放能力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表示,“2022年我國銀行業整體ROA是0.8%,2023年整體還會低于0.8%,這實在不是一個很高的水平?!蓖鮿φJ為,2022年我國銀行業整體ROE是9.92%,2023年還要下降。如果再讓利,ROA、ROE進一步下降,那么留存資本就可能不夠,而資本是支撐信貸投放的“本錢”。
他認為,我國銀行股普遍估值水平過低,很難從資本市場上去募集核心資本,所以資本補充主要依賴于利潤留存。目前銀行業整體的ROE還不到10%,按25%的分紅率計算,還有7.5%的利潤可以用于補充資本,即在保持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支持風險加權資產增長7.5%,但近兩年的信貸增速遠不止這一水平。
央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表示,商業銀行維持一定的利潤增長是內源補充資本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增強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和防范風險的能力,維護境內外投資者對我國宏觀經濟的信心。
中國銀行研究院主管級高級研究員李佩珈認為,當前,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保持高位主要與宏觀調控逆周期發力、信貸規模高速增長有關,其與銀行盈利增長是兩個概念,不能簡單認為這是銀行讓利于企的空間。事實上,從銀行自身盈利看,當前銀行利潤增速和凈息差都已降至歷史最低位,這已加大了潛在的金融穩定問題,并制約未來銀行加大信貸投放的能力。
李佩珈認為,在宏觀經濟運行偏弱的背景下,仍需要金融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一方面,推動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繼續為企業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幫助銀行降低負債成本,為銀行讓利于企創造條件。
具體來看,在利率整體下行背景下,當前商業銀行存款平均成本率卻不降反升(2023年上半年,42家上市銀行存款平均成本率為2.18%,較2021年底上升0.01個百分點),這主要與其它存款平均成本率不降反升有關。其它存款主要為行政機構單位存款,這類機構存款規模大、議價能力強,商業銀行為爭攬客戶,往往不得不給出較高的存款利率。
為此,李佩珈建議,監管機構對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及時高效的金融機構給予適當獎勵,防止個別銀行高息攬儲。從銀行自身來說,也需要從提高政治站位、擴大信貸投放、強化利率定價能力等方面做好讓利于企的相關工作。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