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約有3億農村人口通過就業、就學等方式轉入城鎮,融入當地,成為新市民。這一群體是城市建設的生力軍,規模龐大,潛在的金融服務需求空間廣闊。
因此,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成為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2022年3月4日,中國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鼓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高質量擴大新市民金融供給,提升均等性和便利度。
時至今日,《通知》落地整一年。這一年里,金融機構不斷提升新市民差異化金融服務精準度,推出了系列創新性金融產品。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銀行保險機構推出新市民專項信貸產品2244個,信貸余額1.35萬億元,專項保險產品1001個,新市民金融服務可得性不斷提高,保險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在外部環境嚴峻復雜和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的2022年,取得這一成績殊為不易。
長期以來,新市民由于缺乏個人信用信息、有效抵押物等,使其通常難以被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覆蓋,存在金融服務空白或提升空間?!叭踬Y質”與“強需求”之間的不匹配,一定程度上仍是新市民金融服務的核心矛盾所在。
如何破題?在新市民準確獲客、精準識別和風險防控等方面,銀行保險業機構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亮點:數據共享破題風控 產品創新多點開花
歷經一年探索,針對新市民的信用數據缺失問題,政銀聯動數據共享被視為打破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抓手。
據了解,多個地方政府已著手推出政務數據和金融機構的對接平臺,多地銀保監局也正在積極聯合地方政府部門探索構建新市民身份識別和信用評價體系,努力解決新市民征信、社保、納稅、公積金等歷史數據積累少、評價難等問題。目前,有15個?。▍^、市)正在探索建立新市民大數據平臺。
比如,北京銀保監局聯動北京市8個政府部門,建立全國首個省級“北京金融綜合服務網”,匯聚公積金、民政、社保、醫保、不動產等信息數據,實現監管數據與政務數據共享;浙江銀保監局牽頭搭建了“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打通了57個政府部門公用數據,建成全國首個專供金融行業使用的“金融專題庫”;廣東銀保監局推動新市民金融服務嵌入“粵省事”移動政務數據服務平臺。
但銀政數據共享也并非一路坦途?!靶率忻竦暮芏鄶祿鋵嵲谡块T,但也受限于政府的數據基礎設施,很多政府內部數據其實都沒有進行標準化,很難對外輸出,這是新市民金融服務的一大難點?!敝袊缈圃航鹑谘芯克鹑诳萍佳芯渴抑魅我駶?022年9月由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騰訊安全主辦的“金融服務新市民,如何克服風控難關”研討會上表示。
此外,數據的共享或許還需再進一步。一地方城商行人士提出,除了政銀合作之外還可以考慮強化銀企和銀村合作,充分聚焦新市民群體的戶籍、鄉村及就業企業。例如加快推動農村地區整村授信工作,提高來自農村的新市民授信覆蓋率,也可以開展職工團體授信合作,引入新評估形式作為風險補充。鼓勵銀行機構對部分優質村落和企業試點運行,逐步建立村組主導、銀行推動、新市民參與的有效聯動機制。
至于針對征信白戶的新市民群體的金融服務,可以考慮通過豐富征信替代數據,用合理合規的方法將新市民等信用白戶納入征信體系。
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之下實現銀政企等數據的互聯互通,是新市民金融服務破題的關鍵。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近日亦表示,銀保監會將指導派出機構進一步建立健全與地方政府常態化工作協調機制,推動新市民公共信息與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應用,完善新市民信用體系。
關于下一步推動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該負責人透露,接下來要“推動金融機構完善內部績效考評機制,貼近新市民群體需求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構建新市民金融服務長效機制”。
實際上,如果把“新市民”這個群體按照生命周期來劃分,金融服務應貫穿新市民的整個生命周期,從最前端的到城市找工作,到生活消費,再到結婚生子,以及未來孩子的教育和醫療保險,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都大有可為。
過去一年里,新市民金融服務在住房安居等多領域均都取得了創新突破。住房安居方面,如陜西銀保監局指導銀行推出“農民安家貸”“新市民安居貸”等產品,全年發放新市民安居貸款64.76億元;創業就業方面,2022年全國共推出專屬信貸產品621個、年末貸款余額2225億元,專屬保險產品467個、服務新市民4424萬人次;教育培訓方面,如青島銀保監局指導銀行機構全年累計為新市民子女提供國家助學貸款1.3億元,為新市民教育培訓機構提供信貸支持3.4億元;健康保障方面,2022年全國共推出專屬保險產品276個;養老保障方面,如重慶銀保監局支持推廣靈活就業人員專屬商業養老保險,2022年末累計投保1.48萬人,新市民群體參保占比71%。
在監管機構引領和配套政策支持下,銀行保險機構正積極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在重點領域“量體裁衣”,搶灘新市民這一藍海。
難題:統計口徑模糊 風控成本高、難度大
不過,服務好3億新市民非一日之功。監管部門和行業主體都需要在探索中不斷前進,“摸著石頭過河”,問題難免。
一地方城商行人士透露,推進新市民金融服務的一大難點在于缺乏明確的統計口徑,盡管新市民的定義給了分類,但新市民群體動態變化,目前各級監管機構均未對新市民明確具體統計口徑。
另一地方城商行人士則表示,缺乏明確的統計口徑對準確獲客有影響,而難以準確獲客又會消耗營銷成本和人力成本。
上述人士直言,“新市民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統計口徑也不是很明晰,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對象和其他金融服務也會有重合。我們曾派客戶經理到支行網點附近的建材城、農貿市場、服裝批發市場攤位上挨個推廣我們專屬的新市民貸款產品,但對方經常表示不需要貸款或者使用了別的貸款。另外,新市民群體中也有部分群體的金融資質較好,也可以使用其他額度更高、利率更低的產品?!?/p>
一位資深銀行業觀察人士認為,“新市民”是一個很好的概念,能夠讓大家認識到這一群體有很大的金融需求,但這個標簽不夠細分,在實務中新市民金融產品和其他產品很容易出現重合,不同的部門也會有職能交叉。實踐當中,未來可能還需要對廣義的新市民進行進一步分類,細分成畢業生、小微企業主等小類,可能會更便于銀行開展業務。
事實上,新市民群體對這一新概念的認知亦需強化。2022年8月29日-9月5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騰訊安全發起的關于新市民金融服務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僅有23.6%的受訪者表示了解新市民這一概念,66.3%的受訪者表示不了解但有興趣了解,還有10.1%的受訪者表示不了解、也沒興趣了解新市民概念。
缺乏明確的統計口徑之外,新市民金融服務的第二個難點在于精準識別。從銀行一線的反饋來看,新市民群體有高凈值人群,但更多是長尾客戶,分布行業種類多,就業企業規模小且分布廣泛,新市民與雇傭平臺大多建立臨時性合作關系,工作場所和時間存在不確定性,流動性較大,金融機構無法及時掌握最新動態,增加客群精準識別難度。受以上因素影響,金融機構的內部系統無法對該部分客群建立標簽,無法精準識別并為其提供定向精準服務,影響專屬權益和特色產品的推薦,以及金融知識宣傳等工作的效率效果。
第三個難點依然是風險防控。新市民群體中很大一部分具有工作穩定性差、無居住房產、人員流動性大等特點,勞動報酬大多非工資化,社會福利保障方面不夠充分,該群體違約成本相對較低但違約率相對較高,這些特點導致該類客群無法充分享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尤其是在辦理貸款業務時額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限制。且一旦發生違約,銀行難以采取有效措施和風險緩釋手段來挽回損失,針對該類客群的整體風險防控存在難度。
就如何讓新市民金融服務更精準、更普惠,有資深銀行從業人士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建議監管機構進一步明確新市民數據統計口徑,在地區性范圍形成統一統計標準。整合新市民相關信息數據,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對金融機構開放部分數據查詢功能,以便金融機構精準定義新市民客群,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和權益宣傳。
二是完善新市民各類社會福利保障,通過差異化財政補貼政策,鼓勵銀行支持新市民金融服務。在創業就業貸款財政貼息的基礎上增加針對該類客戶群體的住房貸款、消費貸款財政貼息,通過財政貼息方式,分擔新市民貸款利息,讓銀行在保證風險和收益的前提下,也讓新市民享受到更優惠的貸款利率。
三是政府介入,引入具有國有背景擔保公司,對銀行向新市民發放的創業就業及消費貸款提供擔保,共同分擔風險。
建議:構建多層次新市民普惠金融生態體系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也坦言,盡管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目前仍處于探索實踐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
一是銀行保險機構對新市民群體的特征研究不夠,新市民數據和信息的整合力度仍需加大,為新市民產品和服務創新提供基礎性支撐不足。
二是新市民群體的就業范圍覆蓋行業較多,身份背景、學歷層次、年齡階段差異較大,銀行保險機構服務新市民的精準性、可得性、便利性需進一步提高。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水平既要從供給側發力,也要從需求側發力。一方面,供給側需要提升金融機構方對新市民群體的風險識別能力、獲客能力、產品開發能力、運營能力和服務質效;另一方面,需求側需要提升新市民的金融素養,提升其購買適合金融產品及服務的能力?!鄙虾=鹑谂c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就下一步如何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質效建言獻策。
在曾剛看來,從長遠看,為新市民提供更高質量的普惠金融服務,不僅是金融機構一方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要構建多層次新市民普惠金融生態體系。
首先,需構建和完善新市民信用體系,完善相關金融配套。例如,在新市民信貸服務中,基于其成員多、工作范圍廣、地址變動多等特點,政府相關部門、征信機構、金融機構可共建以場景為核心的征信數據體系。政府從“商戶”和“客戶”雙視角,基于場景消費歸集多維數據;征信機構刻畫更為全面的用戶“信用畫像”,豐富標簽數據;金融機構從前后地址、工作及居住時長等特殊視角進行風險評判,匹配客戶身份信息的交叉認證,可幫助無法提供固定工作、收入證明的“白戶新市民”完成授信,實現消費型融資需求。
其次,金融機構應履行社會責任,苦練內功,提升數字化能力,為更廣泛的新市民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以服務形式為例,應充分考慮新市民時間碎片化需求,提供7*24小時線上服務平臺,加強對新市民群體的人工服務、遠程服務及AI智能服務;應考慮部分新市民對智能終端的使用技能較弱,提供界面更清晰、操作流程更簡潔、操作更方便的互動式服務。
再次,互聯網平臺、金融科技、增信等助貸機構需進一步降本增效,與金融機構形成更緊密的普惠金融服務共同體。在合法合規前提下,互聯網平臺擁有完善的新市民行為數據,可發揮行為數據優勢賦能金融決策;金融科技企業具備專業的大數據模型與AI技術;保險、融資擔保等增信主體則能有效幫助金融機構分擔或緩釋相對較高的新市民金融風險。多方協同,優勢互補,共同構建多層次的新市民普惠金融供給體系。
最后,由于新市民防騙和抵御金融風險能力不足,金融機構一方面應做好新市民客戶投資適當性、杠桿能力與空間的審核測算,提供更“適合”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也要以知識賦能新市民,面向該群體開展金融科普,賦能該群體識別與防范金融詐騙的能力,加強新市民金融意識的服務工作。
尹振濤亦指出,《通知》明確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旨在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并特別強調了新市民金融服務對創業、就業領域的支持,以及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相呼應的作用。這也意味著,銀行業保險業機構踐行新市民金融服務相關的指導意見,也具有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服務國家城鎮化戰略的公益屬性。從這個角度來講,來自政府的支持以及相關的政策配套對于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質效至關重要。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