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收款碼”功能不變 消費者日常消費無影響
2月22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關于優化條碼支付服務的公告》,明晰了個人收款碼調整要求的相關標準,公告具體提出三點研究意見,一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更加精準和便捷的支付服務。新設“個人經營收款碼”,用戶可自由選擇使用。用戶使用“個人經營收款碼”,服務不減、體驗不變,賦碼過程免費,并可享受更高效的交易對賬等服務;二是現行“個人收款碼”不關閉、不停用、功能不變;三是尊重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會員單位要暢通渠道,加強對用戶的溝通和解釋,避免不法分子借機詐騙。
我們將視線回溯到2021年10月央行發布的《關于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銀發〔2021〕259號)》(下稱《通知》),其中要求“對于具有明顯經營活動特征的個人,條碼支付收款服務機構應當為其提供特約商戶收款條碼,并參照執行特約商戶有關管理規定,不得通過個人收款條碼為其提供經營活動相關收款服務”,《通知》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國電子銀行網了解到,《通知》并非對收款碼的商用完全禁止,旨在引入智能手段,將有“明顯經營特征”的個人收款條碼用戶參照特約商戶管理,消費者日常生活、消費的非經營性活動個人收款條碼不受影響。
支付體系規范化建設加速 小微金融服務質量提升
近年來,監管機構不斷完善支付體系規范建設,成立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發布條碼支付規范、實施《收單外包服務機構自律規范(試行)》……從“后臺”層面對收單、支付、清算相關環節進行合規地統籌梳理,有力防控跑分、洗錢、賭博、詐騙等風險隱患,維護支付市場秩序,為數字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在“前臺”層面,《通知》將推動“小微”商戶從個人收款碼向商戶收款碼過渡和遷移,以此治理交易信息失真、個人信息泄露、非法交易、非法資金池等問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進一步提升對“小微”商戶的普惠金融服務質量。
據《證券日報》報道,截至2022年2月15日,已有419家聚合支付類型機構通過備案。聚合支付技術服務是指外包機構根據與收單機構的協議約定提供的電子支付指令信息轉接技術服務,聚合支付機構融合多個支付渠道,并實現一站式對賬的技術服務,既能滿足商戶需求,也能為消費者提供便利,最貼近C端體驗。
銀行推進數字普惠金融 收款碼融入更多生態服務
業內人士表示,聚合支付市場的服務同質化嚴重,競爭十分激烈,面對增量客群,新規將為商業銀行帶來業務增長新契機,憑借減費讓利政策優惠、銀行場景生態日益多元、“直連”銀行規避提現手續費等差異化優勢,銀行收款碼也能在此輪競爭中“分一杯羹”。
從多家銀行的聚合收款碼產品沉淀來看,豐富的功能可以充分滿足商戶的經營需求。例如,工行“e支付收款碼”、農行“聚合收款碼”、中行“中銀智慧商家”、建行“龍e付聚合支付”、交行“商戶收款”、郵儲銀行“郵惠付”、光大銀行“陽光行業通”、民生銀行“樂收銀”、浦發銀行“收銀寶”、華夏銀行“收銀臺”、中信銀行“全付通”、廣發銀行“慧收款”、江蘇銀行“e融支付”、北京銀行“京彩錢包”等產品,不僅支持微信、支付寶、云閃付等主流APP掃碼支付,提供實時語音播報,還為小微商戶個性化定制了快速結算、統一對賬、理財貸款、營銷優惠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
銀行人士稱,隨著銀行數字化轉型進程的提速,銀行在普惠金融、鄉村振興、適老化等方面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好用的手機銀行等數字化產品與服務。小微商戶可以很容易地簽約成為銀行合作商戶,快速免費申領收款碼,在安心收款查賬之余,更能樂享銀行理財收益。
《通知》的發布與施行,將加強銀行業普惠服務的觸手和能力,暢通國家優惠政策下沉落地的渠道,讓人民群眾免于遭受非法的侵害。
責任編輯:韓希宇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