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任務,疫情后世界經濟著力倡導“綠色復蘇”。隨著中國2060年前碳中和這一遠景目標的提出,包含中國金融系統在內的整個社會經濟體系迎來了巨大的挑戰,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勢頭迅猛,綠色信貸穩步增長。
綠色信貸激勵政策主要從以下方面促進達成碳中和目標:第一,推動更規范化的官方統計制度,從而大力促進綠色信貸識別效率、提升投融資發展;第二,“兩高一?!毙袠I貸款占比下降,綠色信貸占比上升,信貸結構的調整進一步激勵綠色產業發展,同時,潛力巨大的綠色產業反哺金融機構新的發展機遇,實現雙贏;第三,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央行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激勵下,逐步加強并完善環境風險管理及自身碳足跡管理;第四,未來多部門將被覆蓋納入到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中,從而提升透明度,促進碳中和。
綠色信貸激勵政策發展背景
隨著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這一遠景目標,能源環境轉型應當結合國情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之路。短期來看,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危機為各國政府提供了實施綠色復蘇方案的關鍵機會,可通過制定新的增長戰略促進經濟轉型,以解決當前結構性問題的同時增強經濟應對未來沖擊的韌性;長期來看,新常態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面臨著日益加劇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促進能源結構轉變是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所迫切需要的。中國綠色金融市場主要包括綠色信貸市場、綠色債券市場、綠色基金市場、綠色保險市場和環境交易市場。當前綠色信貸市場和綠色債券市場是中國相對活躍的綠色金融市場,且綠色信貸市場發展迅猛。
從國家層面來看,中國自2007年起就著手“自上而下”的綠色信貸政策體系建設,初步建成了一個政策工具豐富、政策激勵合理和評價機制精細的綠色金融體系框架。2008年至今,興業銀行、江蘇銀行和湖州銀行等6家銀行相繼采用“赤道原則”這一企業貸款準則,與國際綠色信貸標準接軌。在此之前,中央政府主張發展綠色金融的意愿與地方政府優先發展地區經濟和金融機構追求高利潤、資金回收周期短的項目意愿之間的矛盾突出,這可能是綠色金融市場建設始終徘徊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2018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將綠色信貸績效納入金融機構公共管理制度中,并將綠色信貸績效評估結果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有效提升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綠色信貸項目的重視程度和推廣綠色信貸業務的積極性,進一步鼓勵綠色信貸發展。
從地方層面來看,各級政府相關綠色經濟主管部門采取多種激勵政策,引導信貸資金投入綠色項目。在一些試點地區和其他省市自治區已開始嘗試使用一些貨幣政策工具來鼓勵綠色信貸,包括銀行再貸款、創新資本市場工具、創新綠色項目擔保、設立綠色基金和綠色項目數據庫等。截至2018年3月末,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試驗區內綠色貸款余額總計已超過2600億元,較試驗區成立之初增長了13%。
綠色信貸作為中國綠色銀行體系中的核心產品,是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基礎。作為綠色貸款和綠色投資的長期和低成本資金來源,近年來信貸產品綠色化發展創新,為完善中國特色金融體系做出了突出貢獻。
綠色信貸激勵政策在碳中和目標中的重要性
在當前政策激勵下,中國綠色信貸發展迅速,是推動綠色產業發展、促進能源轉型不可或缺的助力。根據銀保監會最近發布的21家銀行綠色信貸余額情況數據,綠色信貸占金融機構整體貸款的比重穩定在7%以上,2017年上半年占比達到7.2%,2019年末中國綠色信貸余額為10.2萬億元??梢钥闯鼍G色信貸占比增速可觀、發展穩定,這是因為其在推動中國能源轉型中扮演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由于能源轉型必然要求可再生能源份額的不斷提高,同時“兩高一?!逼髽I的貸款規模受到更加嚴格的限制,包含貼息、定向降準、再貸款等多種手段的綠色信貸激勵政策有條不紊地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在未來能源結構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從而助力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綠色信貸激勵政策是聯結實體經濟與金融機構目標的重要手段。實現中國能源結構的轉型,要將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目標相結合,才能使得金融機構降低綠色企業貸款成本,促進行業良性發展。目前,中國的綠色信貸主要是由商業銀行來進行實踐的,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更多地運用總量控制、行業限貸等傳統控制手段。綠色化銀行建設在金融綠色化發展和產品創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著眼于能源消費清潔化的目標,發揮綠色金融的杠桿作用,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等方式支持電動汽車技術研發與產業等實體經濟大力發展,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清潔能源產業鏈,進一步降低清潔能源成本,培育產業新利潤增長點,從而實現減輕財政補貼壓力和清潔能源市場快速發展的雙贏。
自2014年全國29家主要銀行機構簽署《中國銀行業綠色信貸共同承諾》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開展了綠色信貸服務,制定了綠色金融發展框架,并在此框架下開發了多種綠色信貸產品,涵蓋了綠色資產擔保、節能減排和新能源項目融資等服務。針對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三大領域內的綠色信貸項目在近年來不斷增多,銀行業整體綠色信貸規模穩步提高。
綠色信貸及其運行機制
綠色信貸業務在運作過程中要對提高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治理環境污染的企業和項目采取寬松的金融融資政策,對破壞、污染環境、能源效率低的企業采取高利率懲罰的融資手段。綠色信貸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資金能夠從高污染、低效率的企業或項目流入到環境友好型的企業和項目。通過在銀行整個風險管理中嵌入環境和社會風險因素,促進信貸結構向低碳行業傾斜,有效配置信貸資源,持續加強自身節能減排,同時在源頭遏制污染企業的發展,幫助能效提高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發展,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領域,在保障銀行自身發展的同時,兼具促進社會走向綠色發展,國家實現綠色經濟的使命。
綠色信貸反映了銀行這一機構不再單純地僅從利潤角度出發,而是更好地承擔起了社會經濟融資渠道的責任,對重大項目進行充分的環境評估與環境監督,同時在審批貸款的過程中,積極考慮貸款項目產生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國際上的綠色信貸一般以“赤道原則”為標準。國內與國外在綠色信貸定義層面之間的差異主要在于對綠色項目和綠色產品的定義,即對納入綠色信貸范疇的企業或項目的選擇標準不同。
綠色信貸運行的本質在于從資金源頭來引導企業發展方向,對高污染企業降低信貸支持或者對其信貸采取高利率信貸,并停止新增授信支持,從源頭切斷銀行對其資金鏈的支持,迫使該企業從市場退出或者轉型。對從事環保建設、資源循環等具有高環保效益的企業放低準入門檻,使資金以較低的利率流入環保項目和行業。這樣,就可以實現更多的資金以及社會資本流入綠色產業。也就是說,綠色信貸相比較于傳統信貸,其本質區別在于銀行在進行信貸業務時是否考慮項目或企業對環境的影響。
隨著可持續銀行網絡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等合作倡議的發展,公共金融機構和私人金融機構不斷努力將環境風險、社會風險以及其背后所蘊藏的發展機遇納入各自的業務范圍和評估體系中?;谶@些全球合作倡議,資本市場參與者正在為綠色金融項目構建機構投資和風險管理的相關框架和原則,例如負責任投資原則和“赤道原則”,并努力改進環境風險評估方法,提升綠色金融項目的環境風險和收益評估能力,將資金分配到特定的綠色信貸和相關綠色資產項目投資中,并服務于產業綠色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轉型。
綠色信貸激勵政策促進碳中和的未來路徑
以政府為中心的融資模式必然難以滿足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促進綠色信貸發展以支持綠色項目及產業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應當充分探索綠色信貸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從而不斷優化綠色產業融資渠道、提升綠色產業融資效率。廣東、貴州、江西、浙江、新疆和甘肅六個綠色金融創新試驗區持續引領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為打造綠色金融發展樣本邁出了重要一步。長期來看,綠色信貸激勵政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達成碳中和目標:
第一,推動更規范化的官方統計制度,從而大力促進綠色信貸識別效率、提升投融資發展。通過分析國內外綠色項目標準可以看出,國外的綠色項目標準認定由下游企業在執行過程中進行完善。而中國對綠色項目認定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監管機構做出規范。
標準界定差異有四點:
一是國外將化石能源使用及任何提高化石能源能效的項目排除在綠色之外,中國的綠色項目涉及煤炭和核能等方面;
二是國外側重環境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以應對氣候變化,而中國更加注重其帶來的環境效益;
三是國外是由市場運行過程中不斷對綠色標準的深入理解來進行定義的,而中國主要由政府和監管部門來進行制定和推動;
四是國外針對的綠色項目缺乏嚴格的量化標準,而中國針對綠色項目提出了具體的量化指標,具有較強的規范性。
近年來,中國致力于提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的一致性。面對概念泛化、標準不一、監管不力等問題,在碳中和遠景下,官方統計制度的出臺進一步促進和規范了綠色信貸發展。同時,逐漸規范化的信貸統計也說明了中國監管機構對氣候變化的重視。清晰明確的統計數據有助于評估銀行信貸的綠色化程度,同時使得綠色信貸外部效應“顯性化”,從而實現綠色信貸的正向激勵和良性循環。在官方統計制度的基礎上,各金融機構在項目設計之初就可以及時更新項目認定標準,同時結合國家產業規劃,重點支持相應的綠色標的。
第二,信貸結構的調整進一步推動了綠色產業發展。同時,潛力巨大的綠色產業反哺金融機構新的發展機遇,促進金融機構及其產品與業務綠色化。由于銀行業是綠色金融機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在中國綠色金融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商業銀行作為綠色信貸的主要渠道,可以通過合理運用排污權貸款融資、節能減排貸款融資、碳排放配額抵押貸款及綠色惠農信貸等創新型信貸產品,促成區域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對已有項目進行風險管理與評估,降低綠色項目貸款不良率。金融機構可以加大對政府扶持的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同時提升機構經營成果。
第三,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央行激勵下,逐步加強環境風險管理及自身碳足跡管理。在既定的綠色項目標準體系下,金融機構通過制定有效運行機制來確保資金能夠順利、準確地流入符合該體系的綠色項目。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綠色金融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政策和制度的引導。在上層設計的綠色金融體系框架中,金融機構設計出符合政府政策和制度的公司戰略和經營機制。
通常設計路徑可分為兩條,一種是根據新的公司戰略和經營機制來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例如英國的綠色投資銀行,它是一家由政府出資成立,專門用來針對綠色項目進行投資的政策性銀行。另一種是轉變當前的公司戰略和運營機制,例如當前很多商業銀行加入“赤道原則”,將企業的環境壓力和風險納入到自身的信貸體系中,或者針對不同的綠色項目,設計創新性的融資方案和服務流程??梢越Y合綠色供應鏈模式,對企業進行環境風險跟蹤評價。
第四,多部門將被覆蓋納入到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中,從而提升透明度,促進碳中和的長期行為。這也意味著,未來國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可以進一步制定反映綠色信貸環境效益的指標體系?,F有的綠色信貸環境效益指標只能反映出預計未來的節能減排量,未來可以依據信貸投放行業的碳足跡,反映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的綜合碳排放效率,這也是實現碳中和進程中一個必要的工作。
(作者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