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新金融、新基建、新安全”為主題的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成功舉辦,來自金融監管部門、學界、業界等行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金融安全、金融防控風險、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等熱點話題發表主旨演講,為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建言獻策。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是論壇學術支持單位。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在會上圍繞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科技對金融安全的挑戰和機遇”發表主旨演講。
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如今,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數字經濟正成為壯大新經濟、打造新動能的主要引擎。
張曉燕指出,數字經濟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2019年德國、英國、美國數字經濟占國家GDP比重超過60%。中國占比為36.2%,為第二梯隊,但發展的速度很快,發展的空間也很大。
從地理分布上來看,數字經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呈現較大差距。根據聯合國發布的數字經濟報告,2019年連通力不足的國家僅有1/5的人在使用互聯網,而高度數字化的國家間4/5的人使用互聯網,兩者之間的差距巨大。
同時,美國和中國在前沿技術領域占據一定主導地位,我們可以從以下數據維度看到,專利注冊、物聯網支出、云計算市場以及上市數字平臺市值占比。
張曉燕表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背后的驅動因素主要來自數字數據和數字平臺的發展。以代表數據流的全球互聯網協議流量來看,數字數據快速積累,全球數據流量飛速增長;同時,數字平臺力量迅速增長,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獨角獸,例如谷歌、臉書、亞馬遜、騰訊等。
張曉燕指出,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就是數據,近年來金融科技的發展對數字經濟帶來了一些機遇和挑戰。
金融科技為兩個部分,金融是希望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信息部分是希望通過技術更有效地配置資源。金融科技的本質是為金融提供服務,“tech”只是提供技術手段,把金融做得更有效,這個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金融的創新。
金融科技帶來了一些新挑戰,有學者對比特幣用于非法交易、炒作交易陷阱和侵犯隱私的方面做了研究,發現1/4的用戶,每年1/2的交易同非法活動有關系,從事非法交易的比特幣用戶交易規模小,但是交易頻繁。這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因為比特幣可以用于各種各樣的非法交易中。另外,相關的研究也發現加密貨幣的“拉高出貨”,炒作者通過發送“閱后即焚”的短信,吸引投資者買入,吸進大量的資金,大量炒作比特幣。由于監管的缺失,這存在典型的金融風險。
張曉燕表示,數字經濟還存在侵犯隱私的新挑戰。五道口金融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由于金融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平臺未經債務人允許擅自調用其社交信息,并向其有社會關聯的人催收債務的情況。但這種侵犯隱私的催債行為不僅不會降低債務違約率,反而會增加17%的違約率,這是源于債務人的報復行為。這也造成了更大的信用風險,危害了金融安全。
當然金融科技也帶來了一些機遇。第一個是大數據改善了征信質量。數字足跡的信用評分與銀行傳統的信息結合,可以大幅度增加對違約風險的預測,這就是金融的創新,可以幫助我們更精確地預測違約率,幫助銀行放貸和收回貸款。
第二個發力點是人工智能助力投資。根據波士頓團隊的一份學術文章發現,智能投顧的服務能夠在考慮投資者風險偏好的情況下,幫助投資者充分分散風險,降低組合的波動率,也可以提高組合的收益。同時,五道口金融學院的研究團隊也發現機器學習可以顯著提高投資者選股能力,幫助分散風險和提高收益。
第三個是另類數據可以促進公司治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有更多的另類數據,如消費者交易和衛星地理分析的網絡實時數據,這些大數據提供更多關于公司當前業務和未來增長機會的信息,使用大數據的企業會對投資機會更加敏感,投資者也可以更精確地預測未來的增長機會。
張曉燕表示,我們既要吸收金融科技帶來的紅利,也要注意其風險。整個數字經濟,金融創新的根本還是數據,所以對于數據作為資產要有一定的、非常恰當的安全保護。金融科技既可以用到金融服務上,同時也可以運用到監管上。希望監管科技能夠快速跟上各種各樣的金融創新,監管做得更有效、更深入。
責任編輯:Rachel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