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支付寶和微信分別憑借史無前例的補貼和紅包大戰,使中國的線上支付市場比大多數其他國家提早一步全面邁入移動時代,甚至客觀上打造了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全球第一的盛世,同時也為民眾帶來了支付介質可以不再仰賴于紙幣、信用卡等實體憑證,通過電子二維碼認證也可以實現交易的顛覆性認知。
近年來,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生物識別認證在金融支付轉賬中取代二維碼等電子憑證的趨勢正漸行漸近。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短短不到一百天的時間內,支付寶刷臉支付硬件設備“蜻蜓”和微信刷臉支付硬件設備“青蛙”先后上線,隨后兩家立即開始了“仿佛刻在DNA里”的補貼推廣行動,標志著刷臉支付的戰火剛剛點燃局面就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今年4月,時任支付寶支付事業部總經理鐘繇稱,未來3年將投入30億補貼刷臉支付;隨后又有服務商傳出,微信對刷臉支付的補貼力度達到100億;9月份,支付寶進一步宣布,將30億市場補貼改為“補貼無上限”。
同時,中國銀聯也試圖將新興支付市場的二元格局改寫為三足鼎立:10月20日,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論壇上,中國銀聯攜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等60余家機構正式聯合發布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刷臉支付市場迎來了中國銀聯和商業銀行等聯手組建的“國家隊”。
刷臉支付這一新興業態,上有“國家隊”的高度重視和快步進場,下有傳統to C支付巨頭輕車熟路的補貼大招,似乎又一個王朝近在眼前。但第一步邁出去了,邁對了,然后呢?終端用戶真的買賬了嗎?
目前市面上刷臉支付設備的應用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支付寶“蜻蜓”、微信“青蛙”為代表刷臉支付外設硬件,與超商等支付場景中現有的存量POS機結合,即插即用;第二類是依托于自助收銀機,將刷臉支付作為一種支付手段進行整合;第三類是對部分自助售貨機進行改造,使其在現金投幣、掃碼支付之外,也具備刷臉支付的功能。
今年以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在部分地鐵自動售貨機、便利店、連鎖超市當中逐漸鋪設了刷臉支付的應用場景,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全時便利店、味多美、迪卡儂等知名超商。但經過一些C端用戶實地驗證,這些商業場景中刷臉支付設備的可用性不甚樂觀。本文作者曾經親歷數次地鐵自動售貨機刷臉支付認證失敗,而便利店中的刷臉支付狀況略優,在某些情況下,便利店員工會主動引導顧客進行刷臉支付,同時有便利店員工表示,在她工作的便利店中平均每天約有1/10的顧客最終通過刷臉支付完成結賬。但在大型超市和百貨商店中,刷臉支付方式仍然難以找到立足之地。除了B端市場決策相對謹慎,市場進展仍需時間,刷臉支付難以立刻成為商家結賬服務的主流之外,C端用戶對于安全、隱私等方面的審慎考量也成為阻礙刷臉支付方式迅速全面鋪開的阻礙。
在見證了若干被曝光的數據泄露事件后,C端用戶對于個人信息安全更加敏感。近期豐巢快遞柜上線“刷臉取件”功能被一位小學生用照片破解的風波也側面暴露了刷臉認證背后仍然存在的安全隱憂。據了解,刷臉支付的主要原理為將硬件終端采集到的人臉信息與云端服務器存儲的信息進行比對,判斷身份信息是否一致,然后進行認證完成支付。因此在整個刷臉支付過程中,一方面如何保證硬件終端側收集的個人信息和支付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云端服務器如何防范信息泄漏,成為擺在業界面前的重要安全課題。
同時,生物識別、刷臉認證的安全問題也引起了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今年以來,監管部門一方面認可刷臉支付的產業價值,但又多次公開示警其存在的安全隱患。9月20日,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金融網絡安全論壇上表示,在網絡空間僅依靠人臉等單一特征進行金融交易驗證,存在嚴重交易隱患。生物特征濫用誤用、數據集中泄露風險問題突出、敏感信息竊取手段不斷翻新等風險點。但李偉也表示,針對人臉識別、支付應用熱點,由于線上開放的網絡環境中存在諸多風險,應用條件條件不成熟,而線下應用風險相對可控,基本具備試點應用的條件。
在涉及安全方面,“國家隊”顯得更為謹慎,銀聯的“刷臉付”相對于支付寶、微信而言,增加了密碼鍵盤的支付口令驗證,通過多增加一道密碼驗證,進一步提升了安全等級;同時銀聯承諾在信息保護方面,“刷臉付”所采用的人臉特征采集機制需明確獲得客戶授權,并且嚴控數據使用范圍,采用支付標記化、多方安全計算、分散存儲等技術,嚴防信息泄漏、篡改與濫用。一些行業人士認為,從長遠來看,銀聯親自下場試水,也能夠對未來生物支付相關技術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產生推動作用。
除了安全問題,目前大部分刷臉支付的用戶體驗也為顧客實際應用此類新支付手段客觀上設置了障礙。首先,不穩定的設備連網增加了操作失敗的可能性,也一定程度撲滅了顧客嘗試新鮮支付方式的熱情;其次,部分刷臉支付設備難以滿足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合中用戶對個人隱私的保護,一些用戶坦言,他們用過的刷臉支付設備會將人臉識別圖像在屏幕上定格顯示,而在人多的地方當著大量陌生人將自己的臉投影出來著實是一件尷尬的事。
綜合來看,支付介質輕量化、簡約化大勢所趨,刷臉支付可以進一步將用戶從必須隨身攜帶的硬件中解放出來,就像手機支付取代更加繁瑣的現金、銀行卡支付一樣。今年8月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中也提出,將推動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借助密碼識別、隱私計算、數據標簽、模式識別等技術,利用專用口令、“無感”活體檢測等實現交易驗證。但從安全性到用戶體驗,刷臉支付都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
責任編輯:Rachel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