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恒生電子(600570)在哈爾濱發布了智慧金融的新基礎設施——恒生數據中臺Powered by Alibaba Cloud。恒生電子總裁劉曙峰當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恒生數據中臺Powered by Alibaba Cloud從AI技術到業務場景之間的AI應用工程平臺,望賦能金融機構在金融智能化時代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劉曙峰認為,流量紅利已經是過去時了,現在是中臺紅利,看內功和管理業務的高效。金融零售業務都已經實現了全面數字化,未來五到十年的一個確定性趨勢就是金融機構的整體系統架構升級,架構體系的數字化可以幫助機構搶占未來五年十年的競爭優勢,可能會極大改變行業格局。
AI技術正處大規模應用前夕
《21世紀》:恒生電子已經與券商、基金、銀行等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都有合作,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的科技化需求差別如何?
劉曙峰:資管新規之后,整個金融行業都在向主動資產管理演變,這對機構的核心資產識別能力要求很高,這三類機構各有不同的優勢。銀行在資金端更有優勢,券商則在資產端更有優勢,公募基金則是投資者教育做得最好的行業,投資者對基金產品及行業的認知度較高。
但對科技應用的差異主要還不是看牌照,而是看業務。你做的是零售業務還是資管業務?不管是在資產端還是在負債端,誰能更好的應用科技的力量去識別底層資產的風險、去了解客戶、去完成高效率的匹配,誰就搶占了先機。
《21世紀》:傳統金融機構和新金融巨頭近年都在發力人工智能,恒生電子在人工智能上有什么計劃?
劉曙峰:人工智能之所以在最近幾年發展很快,是因為深度學習背后的大數據、計算能力在指數級增長,神經網絡等技術也進入新發展階段,因此實現了從實驗室到商用,目前可能很快可實現大規模應用。
在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如何應用,這之間也有很大的鴻溝,過程常被稱作工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能否在各個行業得到應用,還需要工程的過程,我們今天發布的數據中臺就是一個工程化應用的平臺,既是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落地的工具,也是算法研究的工具。
《21世紀》:這一年來,金融科技行業本身,以及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恒生電子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劉曙峰:就是建中臺,這是我們今年特別重要的變化。比如說財富管理業務,之前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客戶和營銷的過程,接下來更多要關注資產的配置,從客戶服務體驗提升到客戶根本效益提升,客戶的最終目的是獲取收益,而不是服務有多貼心,多簡單,多流暢。簡單說,就是更多關注怎么幫客戶賺錢,怎么幫客戶管理和適配風險。
《21世紀》: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展能給金融業帶來很多好處,但它們會不會同時帶來一些潛在風險?
劉曙峰: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方向是很明確的,在很多領域都有成功的案例。
人工智能用于被動投資領域還是相對容易的,但貿然用于金融領域的交易是很危險的事情,目前相關的應用我們還在實驗室階段不斷跟蹤優化探索。比如說機器是根據統計上的相關性來判斷結果,當突然出現系統性變化的時候,所有的相關性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這可能導致原本不相關的出現同步共振,這是極度危險的事情,比如閃崩。
神經網絡目前還存在黑箱子,用于實際賬戶操作的時候危險性很高。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數據資產的保護,用戶的在線行為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到底歸屬于誰,產權法律層面還沒有非常清晰。我們的理念是數據不動算法動,充分尊重數據是客戶的、是投資者的,所有的使用都需要得到授權。
《21世紀》:我們看到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等都在積極發展金融科技,你對金融科技的未來發展趨勢有什么判斷,會帶來哪些機遇、又有哪些新挑戰,你預判行業在五到十年內的大趨勢和機會是什么?
劉曙峰:金融科技上半場更多是前端和零售的變化,這部分的變化已經基本完成?,F在進入下半場,要實現業務和風險全面數字化,所以整個系統架構要升級上來。但是架構的升級不是一蹴而就的,前端可以快速試錯,基礎架構不升級再往后就跟不上了。有些先行者已經充分展現出完成架構升級后的競爭優勢。架構體系的數字化可以幫助機構搶占未來五年十年的競爭優勢,一兩年內看不到,但五到十年可能會極大改變行業格局。
“P2P就是一個混淆了技術和業務的教訓”
《21世紀》:現在技術和金融業務的融合越來越深入,您怎么看待金融和技術的關系,恒生電子未來會不會直接深入到金融業務領域?
劉曙峰:科技對金融并不是沖擊,而是轉型升級的機會,基本的演化規律是從前臺往后臺,從簡單到復雜業務的推進演化過程。
我們不會介入金融業務領域,我認為應該讓“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首先恒生的定位是科技,不碰業務,其次金融的本質是風險,科技的本質是創新,做業務是需要持牌的。不能把業務和科技混為一談,不然就會掉進陷阱里面去。
現在行業里面很容易混淆業務和技術,比如說 P2P就是一個混淆的教訓,看起來是一個技術的產物,但是忽略了金融業務本質的風險問題,導致了今天的局面。
《21世紀》:近期的中美貿易問題,讓我們看到科技強國的重要性,恒生電子是國內金融科技行業的龍頭企業,如果說五年之后公司會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戰爭中勝出,你覺得贏的關鍵是什么?公司在今天體量還可能死嗎?如果會,是什么原因?
劉曙峰:今天技術的進步非???,迭代也非???,我們被市場看好,更多是因為技術的力量在推動社會變革方面越來越重要這樣共識的形成,不在于恒生做得有多好。
企業的消亡是大概率事件,企業的生存反而是不容易的事情。在技術迭代越來越快的背景下,企業平均壽命是下降的,一個行業在五年之內都會變好或者變得面目全非,每一家企業都處在危與機迅變之中。
如果未來恒生會死肯定死在跟不上市場,沒有抓到技術變化的趨勢,或抓錯了方向,這是一個死法。忘記了客戶第一的初心也會死。第三個死法是沒有解決好組織發展和員工激勵的問題。當然還有第四種、第五種、第N種等一萬種死法。
《21世紀》:上一次在公司里發火是因為什么事情?
劉曙峰:最近一次的發火,是因為客戶第一的價值觀的問題,看到一些沒有把客戶放在第一位的現象,企業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似乎已經動搖了這個客戶第一的價值觀,有些淡了。
《21世紀》:目前最焦慮的是什么事情?
劉曙峰:還是客戶第一沒有做到位。公司大了,這個價值觀如何傳承落實,這是我目前最焦慮的事情。恒生有20多年歷史,我個人的使命是推動恒生在新時期還要有持續變革自己的能力,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始終站在技術的前沿。
《21世紀》:最近在讀什么書?閑暇時間怎么度過的?
劉曙峰:最近在看大學的高等數學。我希望能更好理解模型,建立模型思維。認知無垠的宇宙和世界需要突破個人的限制,唯一可能性工具就是借助數學模型,否則你的認知都局限于你的經歷和過去,無法想象無限的概念,算法可以提供一個工程師認知世界的方式。
《21世紀》:能否講一個在公司創業中令您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
劉曙峰:早期的艱苦創業時期跟客戶一起睡機房的艱難歷史,這種創業精神的重點不是打雞血,而是你做出一些事情,能改變一些東西。我把恒生電子的使命感歸結為工程師精神,數字世界是由工程師定義的,創造更好的改變,跟我們最早的創業初心一脈相承。
一個真正的工程師會有這樣一個動力在,改變自己改變同伴改變世界。我最初是一個工程師,現在也還是一個工程師,這兩年我越來越覺得,我們不是研究機構,我們是一個面向行業的科技公司,本質是用工程的方法去實現萬物,是我們價值實現方式。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