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這是“五篇大文章”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五篇大文章首次提出于去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是建設金融強國的一部分。
就金融強國建設的相關話題,兩會期間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田軒認為,金融強國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統籌推進,在此過程中需要進行長期跟蹤、實時評判,并適時糾偏,不斷完善基礎制度、市場機制及配套政策。
田軒
將金融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戰略高度
《21世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這是中央層面首度提出建設“金融強國”,如何理解“金融強國”這一概念的提出?
田軒:金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血脈源泉,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與推動力。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須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提升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培育新質生產力。而我國的金融體系建設,歷經社會結構變遷、市場體制變革、經濟發展階段轉變等,已經逐漸走向成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必須賦予更高的目標與要求。去年召開的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將金融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戰略高度,與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相匹配,為我國建設金融強國指明了方向,將進一步強化金融調控能力,提升金融服務效能,促進要素流動,推進經濟結構轉換,促進高質量發展。
《21世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科技強國、制造強國、農業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等強國,如何看待金融強國和前述強國之間的關系?
田軒:金融強國與科技強國、制造強國、農業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等強國并列,體現了我國金融建設已經走向新的戰略高度。同時,金融強國與上述強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金融由于其自身特有屬性,可通過充分利用金融體系功能,發揮金融要素價值,引導資金流向國家戰略重點領域,助力解決產業鏈供應鏈痛點、難點、堵點問題,賦能實體產業發展。具體可表現為通過實施金融調控,疏通資金進入先進制造、科技創新、現代農業、航空航天、智慧交通等產業,支持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強國建設。同時,科技強國等強國是金融強國的推動力,我國金融體系、金融要素通過服務強國建設不斷發展完善,走向強大。
《21世紀》:金融強國具備哪些基本特征?中國建設金融強國,和其他金融強國有何異同?
田軒:對照國際上金融強國的歷史演進規律看,一般是在經濟崛起和產業升級過程中,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等不斷發展壯大,具備強大的金融要素和金融體系,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等具備強大的國際競爭優勢。不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本質上在于服務私有制經濟,并以利益最大化為最高追求。中國的金融強國建設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基于強大的經濟基礎,具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金融要素、金融體系不斷發展、走向成熟。但本質區別在于我國金融強國建設根本目標是服務國家戰略布局,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通過充分發揮金融要素作用,強化金融體系功能,落實政治性要求,健全調控機制,促進經濟結構轉變,激發市場活力,實現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金融強國建設需要統籌推進
《21世紀》:有沒有一些指標來衡量金融強國的建設進展?
田軒:金融強國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統籌推進。在此過程中需要進行長期跟蹤,實時評判,并適時糾偏,不斷完善基礎制度、市場機制及配套政策,這就需要進行定性分析與定量衡量。從宏觀目標來看,金融強國建設是為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充分就業。因此,可通過分析貨幣供給量、物價水平、人民幣匯率、就業率、經濟增長率等定量指標、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等定性分析及與金融要素價值發揮的關系進行綜合評判。此外,針對關鍵金融要素,如中央銀行政策執行情況、金融機構業務服務能力等從業務/工具豐富程度、專業能力、風險防控水平等方面制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金融市場成熟度、金融監管水平等與國際先進進行對標分析等。
《21世紀》:中國距離金融強國還有哪些差距?未來如何更好地推進金融強國建設?
田軒:目前,在現代中央銀行(金融調控)、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建設、金融監管體系建設等方面,我國與成熟的市場仍有差距,體現為銀行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完善,多元化的產品、市場和服務體系未完全建立,導致貨幣政策傳導面臨阻礙。金融機構協同性還不強,金融產品、服務需進一步豐富,尤其是對重點領域和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支持不足等。此外,金融市場直接融資功能尚未充分發揮,創投市場、區域性股權市場、北交所、創業板等市場聯動機制尚未徹底打通,上市企業質量有待提升,對中小企業助力不足等。金融監管機制不健全,多部門協同機制未完全建立,監管法律法規不完善,執行力度不強等。
未來需要完善金融宏觀調控,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新財稅制度,精準發力,解決重點領域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持續豐富金融產品與服務,不斷豐富FOF、權益等各類產品線,完善資本市場交易機制改革,引導各類養老金、保險資金、銀行理財資金流向具有創新潛力的優質中小微企業。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繼續完善上市標準,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優勢,滿足不同市場主體融資需求。細化監管機構職責權限范圍,建立多部門協同的監管機制,更加堅決、更大力度地落實對上市公司欺詐發行、財務造假、大股東違規占用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違法犯罪的成本。
《21世紀》: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如何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提高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的能力?
田軒: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應聚焦雙向開放機制。一是優化外資營商環境,推進與國際標準銜接,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提高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二是加大互聯互通機制擴容,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動境內交易市場的機制創新和市場的成熟,加快推動境內企業“走出去”,堅定支持企業依法合規利用境外資本市場融資發展。三是強化風險防控能力建設,堅持維護國家安全,筑牢風險底線,強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跨境監管。
如何建設金融強???
《21世紀》:近期廣東、江蘇、浙江、河南、四川等省份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省,金融強省應具備哪些特征,如何理解金融強國建設和金融強省建設之間的關系?
田軒:金融強省建設應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金融強國”的重要論述,堅守政治性,堅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推進科技強省、制造強省建設,并與“金融強國”“六個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六大體系”相銜接,結合本省金融業發展情況,打造強大的核心關鍵要素、區域金融體系。
金融強國建設是金融強省建設的戰略指導,金融強省建設是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強省建設應以金融強國為目標,統籌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完善本省金融體系,充分發揮金融要素價值,各省市聯動,助力中國特色“金融強國”建設。具體來看,落實宏觀調控要求,引導資源投入符合國家戰略、本省經濟發展規劃的重點領域;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加強投融資生態建設,完善創投市場、區域股權市場與科創板等市場的對接機制;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外資營商環境、引入國際資本,助力本省企業境外融資;深化地方監管機制改革,落實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加強市場、監管、行業、司法等系統的協同,加強風險防范與化解能力,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等。
《21世紀》:近年來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8%左右,甚至比一些西方國家還高,成為各方討論的焦點。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如何看待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這一指標?
田軒:金融業增加值與GDP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空間情況,但是無法真正揭示發展質量。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8%左右,但結構較不均衡,融資模式以間接融資為主,且資本市場投資者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未來金融強國建設,仍要從多個維度進行提質增效,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要建設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金融機構專業度,加強產品服務體系建設,促進金融市場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加大長期資金入市規模,助力科技創新等領域,真正實現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