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在2024金融密碼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表示,數研所堅決按照“十四五”規劃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具體而言,一是在頂層設計方面,努力打造滿足公眾需求的數字人民幣,建設可靠穩健、快速高效、持續創新、開放包容的國家金融基礎設施,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和有力抓手。
二是在試點推廣方面,扎實開展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各項工作。截至目前,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已擴展至17個省市的26個試點地區。
三是在場景開拓方面,持續拓寬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目前,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已從個人消費場景延展到薪資發放、普惠貸款、綠色金融等對公企業服務,以及財政、稅收、公用事業、電子政務、助農扶貧等政務服務場景中,為國家戰略實施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在創新應用方面,不斷創新基于密碼的數字人民幣生態應用體系。狄剛稱,數研所認真貫徹《密碼法》,貫徹落實“數字央行”戰略。積極推進數字人民幣手機終端、軟硬錢包、無網無電、智能合約、可控匿名等各業務場景中的密碼技術研究和創新應用,有效保障數字人民幣系統安全、業務安全、交易數據安全以及個人信息隱私安全,為數字人民幣系統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注入密碼基因。
數字經濟時代,金融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礎。而密碼技術是保障金融網絡安全的關鍵,是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的基石。
狄剛認為,在數字金融服務多元化發展浪潮中,數字金融密碼應用正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迸發出新的發展動力。一是數字金融新業態、新技術的創新應用需要密碼技術的融合支撐。推動數字金融密碼的轉型升級、技術迭代、協同發展,對實現數字金融業務服務模式創新、減輕新技術應用潛在風險、促進新技術更好為數字金融業服務大有作為。
其次,數字金融中的數據交易流轉,需確保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的價值共享和有效利用。
他舉例稱,數字人民幣系統包括人民銀行、運營機構、賬戶機構、受理服務機構等眾多相關方以及境外金融機構,在實現數據跨網絡空間安全域流動、共享和使用的過程中,數據載體、數據安全域、數據交易角色都在不斷變化,需借助同態加密、安全多方計算、分布式數字身份等新型密碼技術來保障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結算過程中的數據可控匿名與安全管控。
此外,數字金融場景下的新型密碼技術應用尚需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比如,隱私計算技術方面,目前全同態加密等技術性能偏低,無法滿足數字金融的海量數據交易流轉的新需求,需進一步突破,另外,隱私計算的安全自證也仍是技術應用過程中的難題。
狄剛稱,數字金融領域密碼應用需提前規劃應對量子計算帶來的威脅。量子計算的出現對現有密碼體系帶來威脅已成為行業共識,特別是近年來量子計算的飛速發展更是加劇了應對這種威脅的迫切性。另外,數字金融領域需要移動終端安全芯片密碼標準的供給與升級優化,推進安全芯片與商用密碼算法的適配應用。例如,目前金融行業使用較廣泛的芯片安全通道協議主要是基于國際算法的SCP規范,該規范目前正在陸續更新且逐漸適配我國商密算法,因此也需要依據國際標準修訂情況,同步開展國內相關標準的更新迭代。
狄剛表示,一直以來,數研所高度重視密碼核心技術研發,積極探索設計適用于數字人民幣和金融科技的密碼應用技術。下一步,數研所將深度推進數字金融場景下商用密碼應用的創新,進一步鞏固數字人民幣安全防線。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