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與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聯合舉辦的“2023年北大光華兩會后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上,多位與會教授就2023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勢、人工智能發展、房地產新發展模式轉型等問題進行分析與展望。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全要素生產率(TFP)驅動的高質量發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院長劉俏認為,通過再工業化、新基建、大國工業、碳中和、更徹底的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中國在完成工業化進程后還有可能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反轉——從目前低于2%的水平回升至2.5%或以上。
劉俏表示,“我國具備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條件和空間。以中國式現代化統領經濟政策制定,我們需要通過積極的宏觀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聚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節點行業和關鍵領域,解決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難點和堵點。積極經濟政策帶來的增長空間和價值附加,短期內有利于穩定經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中長期將極大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p>
數字經濟方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科學與信息系統系副教授彭一杰認為,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應用,蘊含巨大的商機,可以說,數字經濟是繼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在數字經濟中,數據是生產要素,算力是生產力,算法是新型生產工具、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我國也一直在數據和算力方面進行數字經濟的戰略布局。彭一杰表示,目前來看,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統一的布局規劃,很大部分依然停留在數據可視化的初級階段。他建議,一方面應該充分理解數字經濟國家戰略的底層邏輯、提前規劃布局;另一方面需要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促進企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房地產發展方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教授、副院長張崢認為,短期來講,穩房價的關鍵點在于穩預期。與此同時,我國又面臨房地產行業向新發展模式的轉型,房地產領域從增量走向存量和增量并重,房企的業務模式從“快周轉”轉向“慢周轉”,從重開發銷售轉向重資產運營,從混合經營轉向專業化、精細化經營。對此,他建議,堅持“房住不炒”,“租購并舉”住房制度加速建立。一是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二是探索公積金制度改革、租賃住房建設和公募REITs三位一體的改革,由住房公積金投入資金并引導社會資本,設立租賃住房基金,收購房企多年來累積的存量資產,將其改造為租賃住房,為市場增加長租房源供給,助力房企緩解流動性壓力,推動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形成。
責任編輯:王煊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