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3年過渡期在2021年年末正式結束。2022年,資管新規元年開啟,銀行理財市場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
《金融時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25家已經獲批籌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中,國有大型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有17家,另有8家在城商行和農商行名下。此外,4家已經獲批的中外合資理財公司,也全部由國有大型銀行與外資金融機構合作開設。由此可見,目前理財公司的設立仍舊以較大體量銀行為主。
1月15日,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 上海蘇河灣峰會”上表示,銀保監會將積極探索中小銀行設立理財公司的模式路徑。
業內專家表示,資管新規的正式施行,讓中小銀行未來開展理財業務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此,面對新規,如何破局,成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擺在中小銀行面前的重要問題。
三重困境待破局
在較大體量銀行陸續完成理財公司的籌建和開業后,申設理財公司的熱潮轉移到中小銀行。然而,如何滿足監管部門對于理財公司設立提出的要求,是中小銀行首先要面對的。最低10億元注冊資本、理財業務專營部門連續運營3年以上等,對于很多中小銀行來說,是一道較難逾越的門檻。
這就為現階段中小銀行發展理財業務帶來了第一重困難,即銀行理財市場分化加劇?!坝捎诶碡敼驹O立的硬性和軟性門檻較高,已展業的理財公司加速搶占理財市場,對未設立理財公司的銀行形成擠壓,中小銀行的理財業務規模壓降,形成較大的業務發展壓力?!逼找鏄藴恃芯繂T張楚惠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業務發展壓力面前,需要中小銀行作出戰略選擇。是應該堅持到底,繼續籌備申設理財公司,還是適時放棄,果斷轉向代銷市場?如何抉擇,成為了中小銀行發展理財業務面對的第二重困難。
張楚惠表示,由于理財市場逐步分化,中小銀行或以設立理財公司為目標加速推動理財規模上量,或對設立理財公司持觀望態度,或放棄設立理財公司、以代銷為主?!氨O管走向、銀行戰略選擇將影響中小銀行的發展方向及整體市場的競爭格局?!睆埑菡f。
與此同時,中小銀行還面臨著發展理財業務的第三重困難,即來自凈值化運作與投研能力方面的挑戰。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對于中小銀行來說,他們需要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監管收緊導致的“資產荒”局面以及產品估值方法切換、投研能力缺失、風控管理不足、高素質人才短缺等眾多問題。
“中小銀行凈值化運作和管理的難度加大,甚至出現資產負債和收益倒掛,資管業務轉型之下完善產品譜系、建設投研能力、估值清算能力、風控能力以及加大系統投入迫在眉睫?!睆埑荼硎?。
需要多元化思路
多位專家在受訪時均提出,未來,中小銀行理財業務會趨于分化和多元化。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小銀行數量眾多,機構大小和能力都各不相同,因此,在理財業務領域,中小銀行內部會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方向。需要不同的銀行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定位和發展方式。
“對于理財業務規模較大、實力尚可的中小銀行來說,還是應該盡可能爭取拿到理財牌照?!痹鴦傉f。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符合上述要求的銀行在開展相關探索。2021年9月28日,北京銀行召開會議通過了《關于北京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議案》,同意投資不超過50億元設立理財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銀行是2021年公布的19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
然而,對于另一部分中小銀行來說,其目前的實力尚不能夠單獨拿到理財牌照,但是又不想放棄理財業務,專家建議,這部分銀行可以考慮以聯合的方式獲取。
“可以研究多家中小銀行共同發起理財牌照申請,或者由中小銀行跟外部戰略合作伙伴聯合發起?!闭新摻鹑谑紫芯繂T、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建議。
事實上,更多的中小銀行還是并不能夠滿足上面兩種情況,因此,選擇走代銷轉型路線是他們當前的最好選擇。
“選擇代銷為主的中小銀行,加強代銷產品篩選、盡調、對接,做好理財登記中心的信息登記等,會成為擴大理財代銷規模的前提?!睆埑荼硎?。
多位業內專家均預測,代銷模式或將成為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的主流選擇。而對于這項業務,專家也建議要細分對待。
“客群較大、且銷售端能力較強的中小銀行,可以考慮和其他銀行的理財公司進行合作,聯合開發一些定制產品?!痹鴦偙硎?,盡管中小銀行因為沒有理財牌照不能從事產品開發工作,但是因為其有較大的客戶需求,因此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來合作一些定制開發。至于規模更小的中小銀行來說,轉向銷售其他機構的標準化的產品則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借力理財產品中央數據交換平臺
值得關注的是,1月18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以下簡稱“理財登記中心”)正式上線了理財產品中央數據交換平臺(以下簡稱“中央數據交換平臺”)。
“中央數據交換平臺統一了數據標準和接口,未來理財產品發行機構和代銷機構之間對接更方便,對發行機構來說,有助于擴大產品銷售渠道;對代銷機構來說,有助于快速接入發行機構,這是最大的意義?!倍m翟诮邮堋督鹑跁r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重要的是,專家認為,中央數據交換平臺的上線,對擴大中小銀行代銷規模、提升市場化意義重大。
“中央數據交換平臺通過解決數據交換標準不統一、接口不規范的問題,消除了機構之間需要逐一對接的行業痛點,降低信息傳輸成本,提高市場運行效率?!逼找鏄藴恃芯繂T余雅琴表示。
此外,因為中央數據交換平臺完整記載發行機構與代銷機構的數據傳輸過程,因此,有利于明晰雙方權責,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爸醒霐祿粨Q平臺的上線顯著降低了中小銀行代銷頭部理財子產品是對接成本,預計將有更多中小銀行有機會能代銷到頭部理財子產品,對未來中小銀行轉戰代銷提供了保障?!庇嘌徘僬f。
曾剛在受訪時則提到,中央數據交換平臺的上線,為中小銀行發展理財業務提供了更大舞臺。
“借助這一平臺,中小銀行能夠更為系統全面地掌握其他理財公司發行的產品,方便他們能夠準確識別并快速去接入發行機構;同時,也避免了因為部分中小銀行體量太小而沒有機構愿意與之合作的問題?!痹鴦傉J為,中央數據交換平臺為中小銀行做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代銷,提供了更好的基礎和支撐。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