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在“2021外灘金融峰會”視頻發言中表示,“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必將帶來持續、廣泛、深刻的系統性變革。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厘清思路,行動上措施得當、強力推進。
劉桂平提出四點認識:一是實現“雙碳”目標是國家戰略,必須全國一盤棋。二是實現“雙碳”目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三是實現“雙碳”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必須清醒看到其艱巨性。四是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必須科學施策,靈活應對?!拔覀兗纫l揮金融的作用,大力支持減碳、零碳、去碳技術創新與應用,又要加快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支持市場主體沿著清晰的路徑向低碳、零碳和去碳過渡?!眲⒐鹌秸f。
劉桂平表示,綠色金融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大有可為。人民銀行較早認識到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性。從2016年開始,通過發揮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三大功能”,探索形成了以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環境信息披露框架、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為支柱的綠色金融體系,最近又研究設立了碳減排支持工具,有效推動了綠色金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強化綠色金融“三大功能”,做實做強綠色金融體系“五大支柱”,更好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劉桂平提出四方面舉措:一是對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人民銀行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進一步強化綠色金融頂層設計,深化基層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踐,充分發揮金融“加速器”“放大器”“穩定器”作用,持續深入推進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二是有序開展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前瞻性應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金融穩定問題。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資產價值重估,放大金融體系風險;二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自然災害造成的物理損失,可能給金融機構帶來巨大風險。氣候變化產生的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都會影響金融行業的資產質量和穩定發展。為增強金融系統管理氣候相關風險的能力,人民銀行正在組織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對一些重點領域的氣候風險敏感性壓力測試,充分評估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應對相關風險的能力。
三是不斷強化碳市場功能,運用金融的力量推動碳定價機制建立完善并高效運行。碳排放權交易是以市場化方式控碳減排的重要途徑。今年7月16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我國碳市場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碳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離成熟的碳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充分發揮碳市場在碳減排過程中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價格發現的作用,加強對全國碳市場的金融支持必要且緊迫。
四是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同配合,有效形成政策合力。近年來,我國財政部門持續加大對可再生能源及相關產業、節能環保、鋼鐵和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化解等多個領域的支持力度,不斷夯實綠色發展基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同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也能夠在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傳統高碳行業轉型、氣候風險防范等方面協同配合,攜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責任編輯:陳愛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