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為提振經濟,全國超220個城市相繼出臺數字消費券補貼等政策。作為提振消費的有效手段,數字消費券在過去一年已成功拉動數百億消費,平均拉動效應約8倍,千萬商家從中獲益。3月17日,數字消費券面世一年后,全國首個數字消費券團體標準《數字消費券服務規范》應運而生,日前已正式發布并實施。
據悉,該標準由中國商業聯合會和螞蟻集團聯合發起,對承載消費券服務的數字化平臺的安全風控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系統運維能力及服務流程等設立了要求。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張麗君指出,該標準的發布有利于規范行業,對數字消費券服務實現公平普惠、精準高效、安全可控地開展具有借鑒和參考意義,一定程度上遏制“套現”、“薅羊毛”等行業亂象的發生。
作為“四兩撥千斤”的財政手段,數字消費券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相關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全國累計發放數字消費券190億(來自商務部),浙江 、廣西、湖北、廣東、河南等共計超220城通過支付寶等平臺發放了消費券。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消費券能有效促進居民消費,對各個行業均有顯著拉動作用。來自38個地區樣本的統計顯示,消費券杠桿率平均值約8倍,即價值1元的消費券平均可帶動8元的居民消費;另外,消費券額度越高,拉動效應越明顯。
以杭州為例,杭州3月27日起通過支付寶發放消費券,一期兌付政府補貼1.45億元,帶動杭州消費18.05億元,拉動效應超12倍;另外,廣西3月26日通過支付寶發放的消費券帶動了超100億新增消費,拉動效應約7.7倍。
此外,消費券可顯著促進商戶的交易金額增長,尤其對小規模、自我恢復能力弱、經營業績波動大的商戶,拉動效應更大。
據悉,目前全國千萬商家受益于消費券,其中9成為中小微商家。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從商家規模來看,政府每發放1元消費券,就有0.87元流向年銷售額30萬元以下的小微商家。以廣東佛山為例,商戶的交易金額相比發券前增長117%。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胡濱指出,相對現金補貼和紙質消費券,數字消費券主要有四個優勢,第一,運營成本低,且具備天然防偽能力;第二,透明度高,精準發放到個人,有效減少冒領、代領、刷單等現象;第三,流通軌跡易監測;第四,覆蓋范圍更寬,有效提高消費端觸達率。
他呼吁,數字消費券作為惠民政策可成為常態化的政策選項,未來可重點紓困貧困欠發達地區,助力精準扶貧、產業扶貧等。
責任編輯:陳愛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