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研發中心
2020年9月的上海召開的外灘大會上,網商銀行宣布將衛星遙感技術全面應用于農村金融領域。一階段將在全國690余個涉農縣區,率先推廣該技術,覆蓋全國約1/3的面積。
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授信的本質是資產定價問題。而對于農民而言,由于缺少有價值的標的資產而難以實現有效授信。長期以來,農作物作為農戶最主要的資產,缺少行之有效的價值評估方法和計量手段而長期以來成為農戶信貸的瓶頸。衛星遙感技術及人工智能的應用一舉解決了這一難題。
利用定位系統和衛星遙感技術,僅僅需要農戶拿著手機,繞地走一圈,或是在支付寶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圖上圈出來,即可利用衛星去識別出這塊地的農作物面積、作物類型、長勢情況等,可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麥、花生、煙草等多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目前準確率已達到93%以上。農戶圈出的地塊是否準確,也可以和農戶在政府機構登記的土地流轉、農業保險等數據進行交叉驗證?!疤臁焙汀暗亍钡男畔⒁晃帐?,農戶的核心資產——“農作物”的信息就悉數掌握。
有了這個關鍵信息,再結合氣候、行業前景,市場等情況,通過一系列風控模型,就可以預估產量和價值,從而向農戶提供與之匹配的額度和合理的還款周期。
農村信貸長期以來一直是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難點和盲點,農村信貸面臨走訪調研成本高、信息不對稱、風控成本高和缺少可信抵押物等諸多問題,相關問題一直制約信貸業務的發展。借助衛星遙感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實現人、地、物等信息的全面整合,產生單項數據所不具有的價值。
實現對農作物資產信息動態、全面的掌握,通過衛星遙感高頻獲取農作物種植面積、作物類型、生長情況等主要經營信息,匯總成為農戶的信用資產檔案,為銀行提供貸款發放的依據。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是近年來農村信貸在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對于解決農戶貸款難、成本高的難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路徑。
在農業信貸工作之外,衛星遙感與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夠應用在農險工作當中。如為農險行業提供作物面積識別、作物長勢監測、融合氣象數據的災害預報和災害分析、損失程度鑒定和作物產量預測等量化數據,助力形成“如實承保、真實驗標、據實賠付”的農業保險量化體系,提升農業保險運營服務效率。
金融的核心問題是在未知的情況下建立信任,在過去,對于農戶信息獲取的難度大、成本高,難以實現規模效應。而現今,通過衛星等各種新的科技,已經可以幫助實現從未知到已知的轉變,助力預判甚至于消除風險,同時重構信任體系,以期惠及中國6億農民,讓普惠金融更加普惠。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