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 顯示,2019至2020年,在全球貿易局勢緊張、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投資大幅縮減、金融動蕩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悲觀情緒蔓延,全球經濟從“潛在下行”轉向“實際下行”,全球貿易艱難前行,但我國銀行業貿易金融業務增速仍處于合理區間,并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中國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量6.89萬億美元,與2018年相比略有下降。國有商業銀行仍是辦理國際結算業務的主力,業務量在全行業占據主要地位。國際貿易融資方面,在接受調研的11家國有及部分股份制銀行中有6家銀行2019年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呈現小幅下降的趨勢,僅有2家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增長迅速,增幅超過30%。國內信用證及其項下貿易融資方面,2019年國內信用證結算業務量普遍增長較快,在接受調研的9家國有及部分股份制銀行中有7家銀行國內信用證項下貿易融資呈現較快增長(同比增幅超過30%),其中2家同比增幅超過100%。
《報告》認為,近幾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金融和科技發展正在融合,金融科技的運用可有效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便捷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區塊鏈技術在貿易金融業務中的應用一直是科技金融領域關注的熱點,國內不同部門對此已開展了一些實踐嘗試。中國自貿區的進一步延展、自貿港建設的加快推進,為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也為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指明了方向。
經過6年多時間,“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對外開放進程。通過自貿區的創新實踐,降低貿易交易成本,促進中國商品與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一帶一路”與自貿區、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人民幣國際化進展相互促進、聯動發展,共同形成以點帶面、相互呼應的戰略效應,為貿易金融業務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報告》稱,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全球經濟受到巨大的沖擊,國際疫情蔓延給我國帶來了新的風險和挑戰,銀行業機構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加強風險防范。2020年在監管升級、處罰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業務合規風險管理壓力有所上升,面臨著較高的合規成本。同時,國際反洗錢與制裁合規形勢依然嚴峻,國內商業銀行在跨境業務中面臨嚴峻的外部挑戰。
責任編輯:Rachel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