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工處理到電子化,從信息化再到未來的數字化、智能化……科技賦能金融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時刻有人入場,也隨時有人離場。
從二十年前的被動到今天的主動,讓我們更加堅信一個信念,用科技改變金融,讓科技的核心技術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一顆數字中國心,加入金融信息化浪潮
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指示“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中國銀行業IT建設拉開序幕。
在當時,來到銀行辦理業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柜臺里高高摞起的賬本,銀行工作人員算賬用的是算盤,記賬用的是鋼筆。賬簿、算盤和鋼筆,這就是當時中國銀行業的科技實情。
出門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一筆匯款,到賬至少要等15至20天,與如今隨時、隨地、隨需的移動支付形成鮮明對比。手工記賬模式,已成為制約銀行業務發展的關鍵,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1979年至1984年,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相繼掛牌,伴隨幾大行之間資金流動的日益頻繁,手工記賬和紙質票據效率低、差錯多等弊端逐漸顯現。
當時的中國,一無集成電路技術、二無相關設備,國產計算機還處于真空期,國外產品成為中國銀行業科技發展的唯一選擇。經國務院批準,人民銀行試點引入國外計算機設備,某國際廠商的大型主機登陸中國。
以國外大型機及系統為基礎,人民銀行啟動YBS項目(銀行保險系統),即銀行會計聯機實施處理系統和聯行對賬新系統建設。1980年項目上線,標志中國銀行業的電子化進程邁出了關鍵一步。至此,國外大型主機及系統成為中國銀行業科技發展的分水嶺,憑借大型機穩定且強大的性能,時至今日,盡管在云計算、X86服務器等技術挑戰下,仍然在數據中心、行業應用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其高昂的購置費和維護費,也飽受詬病,注定只能成為大型商業銀行專屬“奢侈品”。
1987年開始,定制化的國外廠商銀行核心系統被工行、中行、建行采用,中國銀行業第一次感受到核心應用系統的重要性,改變了“流水賬”的手工操作業務模式,也開啟了中國銀行業的信息科技發展之路。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87年,神州信息進入金融信息化服務領域。
以一顆執著的心,以數字中國為使命,一干就是三十年。
突破始于創新,銀行信息化市場從零到50%
從1989年,人民銀行啟動全國電子聯行系統EIS(Electronic Inter-bank System)項目,利用VSAT衛星通信技術,通過專用衛星通訊網絡,連結各分/支行的基于PC機的小站,構建國內銀行的第一個全國大集中的處理系統。
1991年EIS試運行,解決了由于以往紙質票據傳遞遲緩,而造成的清算流程繁瑣的局面,緩解大量資金在途的現象,加速資金周轉,減少支付風險,從而成為中國銀行業支付建設的里程碑事件。
在EIS建設過程中,國內銀行逐漸開始加大對于硬件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銀行信息化市場得以快速發展,中國本土銀行IT服務商初露端倪,但受制于技術水平,更多以系統集成商身份,參與骨干網絡搭建、設備供貨等為主。其中以“兩聯兩天”最具代表——聯想集成、中聯、南天和長天?!皟陕搩商臁币脖蛔u為中國銀行IT廠商的“黃埔軍?!?,神州信息便是當時的聯想集成,時至今日已成為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商,也是銀行科技建設核心廠商之一。
1993年,在經過一系列研發、整合、產品化等過程后,神州信息發布了國內第一套面向城市商業銀行的綜合業務系統,并同年在中國銀行秦皇島分行上線,后續相繼在紹興、長沙、無錫、西安、銀川、威海等地取得應用落地,成為國內首個銀行綜合業務系統等關鍵應用軟件建設領域的服務商,為中國銀行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隨后,在1998年和2000年,連續發布銀行柜面業務系統Sm@rtACE和Sm@rtBanking,其中Sm@rtACE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Sm@rtBanking更是包含超過20種銀行應用軟件,幫助銀行構建了完整的應用體系,極大提高了國內銀行的信息化水平。
偉大的創新常常是堅守和執著的結果,只有心志堅定才能忍受重大創新帶來的不確定性。
挑戰!中國要有自己的銀行核心
2001年12月1日,中國加入WTO,中國銀行業距離全面開放,進入倒計時。
中國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外幣業務、人民幣業務、營業許可等方面的限制,其中2001年開放深圳、上海、天津、大連;2002年開放廣州、珠海、青島、南京和武漢,直至2006年,取消所有地域限制。
開放后中國本土銀行將面臨外資銀行的直接競爭,這對當時的國內銀行造成極大壓力。與外資銀行相比,2005年中國銀行業才剛剛完成中國現代支付系統(CNAPS)建設,初步搭建了銀行間的支付體系,國內銀行整體科技水平、業務能力、經營模式、經營理念等方面,相比外資銀行相差甚遠。
從工行以國外大型機+系統+SAFEII應用完成第一代銀行系統建設以來,銀行核心業務系統作為現代銀行應用系統的基礎核心,其重要性得到國內各商業銀行的普遍關注,但國產銀行核心業務系統在當時國內尚屬空白,沒有選擇再次成為國內銀行所面臨的現實。
銀行的心臟紛紛掌握在國外核心業務廠商中。
“核心業務系統之所以被全球銀行廣泛接受,其中兩點至關重要。首先,核心系統能夠完成對數據、風險和客戶資源的統一配置,幫助銀行構建自身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其次,相關參數化配置和產品模塊化理念,為銀行構建了靈活的產品設計平臺,提升銀行創新能力,在當時國內銀行只有通過核心系統建設,才能實現業務能力的提升?!鄙裰菪畔TO于宏志介紹。
針對核心系統建設,當時業內存在兩種聲音——“自建”或“引進”。自建難度在于,對銀行自身科技水平要求極高,需要豐富的金融應用軟件研發積累,除大行外,其他銀行基本難以完成。引進,最大難點在于國外產品的“水土不服”,針對國內實情,其功能模塊面臨較大改動,同時價格昂貴,動輒千萬美金或上億,后期銀行還需長期負擔高額維護費用,同時還無法掌握核心技術,經濟和安全值得商榷。
兩種聲音的出現,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國內銀行業對國產核心的迫切需求。
勇擔挑戰,源于企業初心的責任與使命。
于宏志回憶:“神州信息選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決心研發并推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商用核心業務系統,但成功與否,在當時是一個未知數?!?/span>
“但是,我們知道,這條路再難,也是我們必須要去做的!”
核心業務系統作為幫助國內銀行實現“后發優勢”,快速與國際接軌的“捷徑”,其研發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國內的核心業務系統往往以銀行現有業務為模板開發,缺乏前瞻性,研發工作不僅需要對現有業務流程的優化,更要融入國際前沿的管理、架構理念。其次,量身定做,打造符合中國國情的核心業務系統,充分發揮核心業務系統最大功效,要充分考慮國內銀行實際需求。
引入:2003年,神州信息成功引入新加坡System Access公司的核心業務系統,并成功在國開行實施上線,積累豐富核心系統實施經驗。
定雛形:以此核心系統為原型,2005年至2007年,神州信息斥巨資,以合資等商業手段,全面進行核心系統研發改造,革故鼎新為核心系統國產化奠定基礎。
本土化:首先,學習產品,不僅了解產品的表面功能設置,更深入內部,掌握每個模塊的功能設計和參數化情況;其次,全面分析銀行需求,做到細致、全面,兼顧過去、現在與未來,這也直接影響系統未來的適應性;第三,針對國內銀行實際特點、業務狀況、發展目標,對產品和需求的差異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把業務需求對應到產品的技術實現層面。
同時,2004年,神州信息在西安建立大規模的金融軟件研發和交付基地,開創基地化開發和軟件工廠新模式。
用兩年的時間,核心研發團隊頂著巨大的壓力,突破瓶頸,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發布行業首個國產化商用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產品。
國產核心業務系統的誕生,不僅打破國外廠商在市場的壟斷局面,更為國內銀行的發展提供了高性能的產品支持,使國內眾多中小銀行得以承受核心建設費用,極大提升國內銀行科技水平。
在這段時間,神州信息也進軍銀行高端咨詢服務領域,為中國建設銀行實施了銀行IT總體架構咨詢項目。后續幾年,一鼓作氣。發布銀行應用架構體系ModelB@nk,自主研發了企業服務總線(ESB)及數據整合平臺(ODS);成功發布金融數據模型等。這幾款產品歷經市場驗證都成為銀行業首要的拳頭產品。
挑戰,從銀行核心到銀行整體架構,一往無前。我們做到了。
金融“懂行人”,洞察與預判選擇分布式
2012年,神州信息銀行核心業務系統已占據國內市場第一,在銀行核心市場中已經難覓國外產品蹤影,按常規思路,收獲的時刻到了。
但是,“2013年某寶雙十一,高并發的海量瞬時交易,讓我們意識到,互聯網將對銀行業務模式帶來深刻的變革,不僅局限于單純的渠道擴展。中國銀行業也將會面臨這一天!”于宏志談到。
“抉擇”從一場爭論開始。面對轟轟烈烈的互聯網浪潮,神州信息內部掀起一場爭論——分布式技術是否適用于銀行業務?,F在已經毋庸置疑的問題,在當時卻面臨極大的爭議。當時業內普遍認為,作為銀行核心系統這種需要數據一致性非常高的關鍵性交易系統,分布式其實并不太適合。而神州信息內部相當一部分技術專家認為,互聯網所帶來的挑戰,是銀行在未來所必須面對的。
選擇分布式意味著,拋棄原有成熟產品體系,重起爐灶另開張,一切從零開始。預判,最終,以分布式技術作為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支撐,成為神州信息的抉擇。
選擇分布式,必須解決“事務一致性”的問題,否則無法實現應用。銀行業務場景具有高復雜性,要求分毫不差,對比互聯網可允許一定容錯率,金融級別的分布式應用,兩者難度顯然不在同一水準,并且毫無行業經驗可以借鑒。
“記得在討論分布式情況下的事務問題時,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戰,由于受之前思維方式的影響,相互間難以達成一致?!鄙裰菪畔⒀邪l負責人回憶。最終,通過小心驗證,大膽實踐,在反復試錯中,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為解決金融場景事務一致性問題,神州信息獨創“金融分布式事務中間件Virgo”。
Virgo提供多種不同的分布式事務的解決方案,可以供不同的業務場景按需靈活選擇,尤其是SDT模式,對業務系統幾乎無侵入,就可以應對跨數據庫和跨微服務的分布式事務問題,解決了行業內分布式事務難于落地的痛點。
為解決行業分布式數據在金融領域的能力短板,神州信息研發“數據分布式中間件Libra”。 Libra提供了輕量級的、高性能的數據分布的能力,不僅可以滿足銀行核心等業務系統數據分布的需求,并且對行內現有的DBA資源及數據庫的運維體系沒有額外影響。
2015年神州信息成功發布行業首個金融級分布式技術平臺Sm@rtGalaxy,從銀行交易系統的視角出發,提供全面的分布式解決方案,貼合業務場景。
以分布式技術平臺為基礎,2016年神州信息發布行業首個商用“分布式核心業務系統”,當年落地中關村銀行、百信銀行、阜新銀行等多家銀行。采用“分布式+微服務+云原生”的前瞻設計理念,神州信息分布式核心業務系統Sm@rtEnsemble”經過不斷迭代,構建完整的分布式應用架構體系。
在神州信息分布式核心業務系統大獲成功后,帶動了國內相關科技廠商跟進,全面推進分布式技術在銀行科技領域應用。
于宏志表示:“分布式從兩個方面推動國內銀行科技水平再上新臺階?!?/span>
首先,分布式與生俱來的“互聯網基因”,幫助銀行解決移動互聯時代高并發、大數據量、業務浪涌等關鍵問題,確保業務的敏態創新。
其次,在金融安全的大背景下,分布式已成為金融信創的必然選擇,幫助銀行以國內較為薄弱的基礎軟硬件,打造成符合銀行性能要求的金融信創應用體系。
回想當初對分布式趨勢的預判,答案已顯而易見。2019年,IDC&CCID數據,神州信息分布式核心業務系統再次蟬聯市場排名第一,核心已經連續第八年第一。向分布式架構轉型是增強金融業市場需求快速響應能力的重要舉措,神州信息再次把握住時機,未來已來。
大浪淘沙,洗盡鉛華。神州信息一直堅守在自己的賽道,堅持與創新,實踐和積淀造就了自己成為一個有洞察和預判能力的金融“懂行人”。
擁抱金融科技,自主創新長風破浪
數字時代來了。疫情也成了常態化。國際環境復雜多變。
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加速了國內金融數字化轉型步伐。央行金融科技三年規劃讓我們更加清晰,科技改變金融;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行業與金融科技服務商都迎來了時代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神州信息也在重新審視自己,如何能夠成為行業中的“百年老店”。2018年神州信息提出“聚焦金融科技”戰略發展方向,于2019年全面落地執行。對金融科技戰略的定位,神州信息有自己的解讀,一方面,通過科技賦能金融行業數字化;另一方面,通過金融數字化推進金融服務及產品下沉行業場景,更好的服務各行業數字化轉型,這也是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
圍繞新的目標,必須站的更高,看的更遠。因此,以技術創新應用為驅動,在分布式核心、分布式平臺、微服務平臺基礎上,開放銀行、金融信創、場景金融、智能金融,更多符合金融數字化發展的體系化思考的業務及新產品誕生,并且引領市場,規避非全局性、非系統性思考可能帶來的風險,守正創新。
神州信息高級副總裁趙文甫表示:“神州信息自步入科技建設領域,一直視研發、創新為企業發展原動力,分布式技術支撐公司近十年的飛速發展。AI、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更是神州信息未來十年發展的希望所在?!?/span>
關鍵技術的行業應用和自主創新是核心競爭力。
從1824年,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創建,喊出“匯通天下”的口號。到200年后,移動支付已司空見慣,科技推動了時代的發展,也改變了金融服務模式,只有真正掌握核心科技,將科技應用轉化成新的生產力,推進數字化進程,才能長風破浪。
擁抱時代,構建生態,融合創新,神州信息不忘初心,一路向前。
以數字技術創新驅動下一個二十年。
發展之路沒有終點,只有新起點。
責任編輯:系統管理員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