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全國上下開啟了合力抵御疫情的戰役。疫情當中,當地社區、派出所、檢疫、醫院等各個機構各有分工,且相互配合,而相關信息就是串聯起各個機構行動的關鍵。由于疫情緊急嚴重,且各個省市都有出現疫情,因此在本次疫情當中,信息流轉與共享也是前所未有之廣。
以患者信息為例,醫院采集到確診患者信息之后,要共享于社區、檢疫、派出所等機構,另要匯報給上級醫療、檢疫機構,便于國家統籌安排。如果確診患者在感染時期乘坐過公共交通工具,則相關信息還要共享給相關交通機構,安排防疫檢疫,如有需要,還需將相關信息通報給媒體便于尋找同乘一輛交通工具的乘客。
其中可能還需要多個部門或企業的幫助,2月4日,呼和浩特一位出租車司機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呼和浩特各部門聯合根據微信和支付寶收款記錄尋找搭乘過該出租車的124名乘客。
在這個過程中,患者信息無可避免的面臨泄露風險,近期廣西柳州,山西臨汾、海南東方、云南文山等多地都有泄露患者信息的情況發生,絕大部分是參與檢疫的工作人員私自將確診患者名單在微信群內進行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患者信息在保護范圍之內。2月17日,江華瑤族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書勇,因擅自泄露疫情舉報信息,被免職。
數據共享與信息安全之難
戰“疫”當中,相關信息的上下流轉、左右共享是抵御疫情的關鍵。其中有兩個難點,一是如何保證疫情信息在第一時間完成有效共享;二是如何在信息流轉的過程中保證信息安全。
隨著互聯網與通訊技術的發展、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第一個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疫情相關信息可以及時有效的共享給有需要的部門機構。
假設醫院今日確診一位病人,醫生在與病人交談過程中得知了病人的個人信息、家庭信息、
聯系方式、近日行蹤等等數據,并了解病人最近接觸了哪些人,以上信息都屬于疫情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在第一時間共享給其他部門,在技術上沒有難度。
但哪些信息需要提供給檢疫部門、哪些信息需要供給社區,哪些信息可以提供給媒體是一個非常難以區分的事情,而且但凡涉及到操作人,就很難控制。在今年一月末,一份武漢返鄉大學生的名單在網上流傳,上面含有學生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以及乘車購票信息。
理論上,返鄉人員信息收集只是用作備案,各社區持有社區內武漢返鄉人員名單,無需統一匯總并共享至其他部門,然而這份名單還是被統一匯總而且不知道為什么被泄露至網絡,甚至出現了無身份證號版、排查名單等多個版本。
所有機構都希望自己手上的數據越多越好,因為數據越多越方便開展工作,可是數據共享的越多,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如何在保證數據高效共享的同時確保信息安全成為了疫情當中的重要問題。
哪些人、機構可以知道哪些數據,已經成為了數據共享中確保信息安全的重點。這不僅僅是疫情數據共享中的信息安全重點,也是在數據時代,數據共享的信息安全痛點。
數據共享或將成為重要議題
我們已經進入了數據時代,數據時代最關鍵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對數據的利用率。眾所周知,數據越齊全,其內含的價值就越高,而且挖掘難度也會下降。但是往往單個機構很難采集到足夠全面的數據,而采集到的數據還不一定有能力挖掘其中的價值。
在數據監管越發嚴格的今天,金融支付機構很難像過往一樣輕易的獲得用戶的通話記錄、網購記錄等等數據作為風控依據,在這種情況下,數據共享就成為了最佳的選擇,因此如何劃分數據共享的界限,保證數據安全就成為了痛點問題。
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曾在文章中指出,金融業數據治理過程中普遍存在“不愿、不敢、不能”共享的問題,導致海量數據散落在眾多機構和信息系統中,形成一個個“數據煙囪”。
“不愿、不敢、不能”三個問題當中,不敢共享是因為金融數據存在敏感性,面對可能的法律風險,多數機構不敢分享數據。歸根結底,是因為數據共享目前難以劃分明晰的界限,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哪些人、機構可以知道哪些數據”的問題。
想要劃分數據共享中的界限,最簡單的就需要從權力、責任和義務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從權力出發,數據往往代表著客戶資源、市場競爭力等等利益,劃分權力,明晰哪些數據可以共享可以有效保護自身的利益。
從責任出發,數據共享必須要明確共享各方需要承擔什么樣子的責任,比如數據提供方應保證自己的數據真實可信,而數據接收方應保證數據使用不超出權力范圍;義務則是雙方需要共同承擔的部分,從數據安全出發,只要接觸到數據,都需要保證數據的安全、不被泄露或者篡改,這是所有數據使用者應承擔的義務。
數據共享的責權劃分不是哪幾家公司、甚至不是那個行業的事情,它是數據時代下必然的發展方向,是所有相關企業、機構都要面對的事情,和每一個人都有關系。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展開了討論,2020年數據共享或將成為重要議題。
最后
疫情當中的數據共享是我國進入數據時代以來第一次大范圍、多部門的數據共享,其中的問題和經驗值得我們仔細借鑒和思考,從權力、責任和義務來劃分數據共享的界限是最簡單的出發點,但是其中還有種種細節,需要金融支付行業、數據行業、監管層等多方面進行探討。
以上文章只做拋磚引玉之用,安知訊期待您的思考和評論。
?
責任編輯:陳愛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