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在新技術新業態高速迭代中快速發展,值此背景之下,每個人都在虛擬世界近似“裸奔”,小到言行舉止,大到隱性信息,都被曝光在互聯網的“無影燈”之下。于是乎,近年來不斷爆出電話記錄販賣、銀行流水曝光、公共WIFI有毒、行程信息泄露等等形形色色的違法行為,令人惴惴不安。如近期被報道的第三方數據公司“爬蟲”事件,金融數據安全問題再次引發群眾與監管的重視。10月24日下午,有媒體報道稱,央行緊急調研要求銀行填寫是否與第三方數據公司開展合作。排查內容涉及數據采集、信用欺詐、信用評分、風控建模方面,央行要求上報第三方數據公司的名字、股東背景、是否涉及爬蟲。
隨著金融科技時代漸行漸近,網絡安全“四化”趨勢日益明顯,即網絡犯罪組織化、攻擊方式定向化、攻擊目標數據化、信息系統云化,網絡安全運營已經走到變革的交叉路口。金融科技所引領的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生活,對銀行的網絡安全運營工作既是機遇,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銀行應該充分認識到做好金融科技時代下網絡安全運營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勢而謀、乘勢而上、順勢而變,變被動防御為主動管理,積極探索新的網絡安全運營管理思路,才能與金融科技時代形成良好互動,贏得主動、贏得穩定、贏得未來。
網絡安全運營方面,不僅銀行在努力,監管層也動作頻頻。
十月初,有知情人士處獲悉,《個人金融信息(數據)保護試行辦法(初稿)》(以下簡稱《辦法》)已經在征求意見當中。消息稱,待《辦法》正式出臺后,銀行將根據相關要求,對提供業務數據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摸排,對于不能保證數據來源合法的數據供應商,要停止合作。今年以來,嚴防個人金融信息泄露、篡改和濫用已被央行反復提及。9月25日,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首都金融科技發展研討會”中指出,央行將多措并舉推動金融科技健康發展,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監管體系,強化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嚴防個人金融信息的泄露、篡改和濫用,平衡好金融服務便捷和安全的關系。
除了銀行、監管層對于信息安全保護的態度逐漸明朗,個人方面,也需要提高防范意識,避免安全事件發生。那么我們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金融信息?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資料,供大家學習參考。
1、什么是個人金融信息
依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個人金融信息,是指金融機構通過開展業務或者其他渠道獲取、加工和保存的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財產信息、賬戶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及其他反映特定個人某些情況的信息。
2、個人金融信息的范圍
(1)個人身份信息,包括個人姓名、性別、國籍、民族、身份證件種類號碼及有效期限、職業、聯系方式、婚姻狀況、家庭狀況、住所或工作單位地址及照片等信息。
(2)個人財產信息,包括個人收入狀況、擁有的不動產狀況、擁有的車輛狀況、納稅額、公積金繳存金額等;
(3)個人賬戶信息,包括賬號、 賬戶開立時間、開戶行、賬戶余額、賬戶交易情況等;
(4)個人信用信息,包括信用卡還款情況、貸款償還情況以及個人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的, 能夠反映其信用狀況的其他信息。
(5)個人金融交易信息,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支付結算、理財、保險箱等中間業務過程中獲取、保存、用存的個人信息和客戶在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與保險公司 、證券公司 、基金公司、期貨公司等第三方機構發生業務關系時產生的個人信息等。
(6)衍生信息,包括個人消費習慣 、投資意愿等對原始信息進行處理、分析所形成的反映特定個人某些情況的信息。
(7)在與個人建立業務關系過程中獲取、保存的其他個人信息。
3、個人金融信息泄露渠道列舉
(1)隨意填寫個人資料。如街頭填問卷送小禮品、網上填問卷送禮品、注冊即送大禮、填寫詳細資料贏抽獎機會等, 參與這些小活動均有可能泄露個人金融信息。
(2)隨手在網上曬個人信息。一個帶有定位的曬圖可能會暴露家庭地址。一個聊天截圖可能會暴露手機號、微信號,慶祝生日的蛋糕剛好描述了你的年齡和出生日期,這些無形中泄露了個人信息。
(3)貿然連接不明免費Wi-Fi , 隨便掃碼 。免費Wi-Fi以及二維碼可能成為木馬病毒的攜帶者,盜取用戶手機號碼、銀行卡號、交易密碼等重要個人金融信息。
(4)個人金融信息被倒賣或者盜取遭致泄露。不法分子利用技術手段、改裝改造設備竊取用戶信息,黑客攻擊系統獲得用戶信息或者相關工作人員倒賣用戶信息也是個人金融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
4、個人金融信息風險防范要點
(1)切勿將自己的身份證件、銀行卡等轉借他人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向他人透露個人金融信息、財產狀況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隨意在網絡上留下個人金融信息。
(3)盡量親自辦理金融業務, 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辦,謹防個人信息被盜。
(4)提供個人身份證件復印件辦理各類業務時。應在復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 例如: “僅供*****使用”以防身份證復印件被移作他用。
(5)不要隨意丟棄刷卡簽購單、 取款憑條、信用卡對賬單等。對寫錯、作廢的金融業務單據。應撕碎或用碎紙機及時銷毀,不可隨意丟棄。以防不法分子撿拾后查看、 抄錄、 破譯個人金融信息。
(6)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號碼、手機短信和郵件。警惕向您詢問個人金融信息的電話及電子郵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銀行賬戶、卡號、密碼或向來歷不明的賬戶轉賬,如遇到此類情況,應予以拒絕,必要時立即報警。
(7)為手機安裝有效的安全保護軟件, 不要在社交平臺上隨意接收別人發來的二維碼 、 鏈接和APP , 以防手機被木馬病毒入侵 。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手機短信中的校驗碼、驗證碼。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