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成就創造了一個好的時代,身邊有越來越多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財富自由的人,據建信信托與胡潤研究院聯合發布《2019中國家族財富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擁有億元資產的超高凈值家庭數量達到11萬戶,同比增長11.2%,其中擁有億元可投資資產的超高凈值家庭數量達到6.5萬戶,同比增長10.9%。
財富增長的背后,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特點:
1、30%以上高凈值人群和家庭,焦慮家族財富的傳承和增值,說白了他們和普通人擔心的一樣,就是未來能不能找到能夠持續賺錢的行業或方法。
2、10月10號發布《2019胡潤百富榜》名單中,制造業、房地產等傳統行業的富豪占比正在減少,人數占比從去年的26.1%降至今年的24.5%,相反IT、生物醫藥等新興和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正在崛起。
一言以蔽之,財富機會正在轉移,而賺錢方式也正在改變。錢從哪里來?怎么花出去?是未來富豪們需要考慮更多的地方。
富豪們的錢都是從哪來的?
有人說,抓住行業風口就能賺錢。過去幾十年房地產最賺錢,未來互聯網最賺錢。誠然,過去房地產的確造富了很多大佬,互聯網企業海外上市也讓無數人身價百倍,但這只是最宏觀的判斷,行業造富的邏輯遠沒有風口那么簡單。
1、現金牛才能造就財富?!,F金流對于任何行業、任何企業來說都很重要,但并不是任何行業、企業都能產生足夠持續的現金流。我們以房地產和食品飲料兩個行業做一個比較,或許你就能明白許多。
不同點是,房地產是典型的長周期行業,一套房從建設到銷售回款需要很長時間,萬一遇到政策收緊,企業很可能就會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一瓶飲料從生產到銷售可能只需要幾天時間甚至更短,但利潤沒有房地產那么多。相同點是這兩個行業的現金流都是“以量取勝”:房子回款慢?不要緊,萬科恒大在全國那么多樓盤,每天都有銷售額;飲料利潤少?沒關系,多鋪設銷售網點渠道就能解決。
而更重要的是,房地產和食品飲料在都是剛需,現金流可持續。
所以,在胡潤百富榜top30中,你會發現除房地產外,餐飲食品飲料行業的大佬也不少,比如海底撈的張勇、舒萍夫婦,海天味業的龐康,娃哈哈的宗慶后。
2、寡頭壟斷。只要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就一定會出現寡頭壟斷,比如香港不少關系民生的水電氣、港口、貿易、運輸等行業都已被大財團把控。大陸有寡頭壟斷嗎?當然有,互聯網的BATJ四大巨頭,奶業的伊利、蒙牛、光明,重工機械的三一、中聯和徐工,白色家電的美的、格力和海爾……
這些企業家都是靠企業不斷創造利潤實現財富自由嗎?并不是。因為那樣在市場經濟中不現實,也很慢。這些企業家、名企做大做強基本都是通過跨行業、跨上下游產業鏈的不斷并購、聯營、控股等方式實現的,我國的《反壟斷法》中將這種行為稱為經營者集中。
正是由于經營者集中才能造就如此多的名企,因此我國法律并沒有禁止這種市場行為,因為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是經濟成熟的表現。
當然,也有不少通過投資、互聯網實現財富自由的,比如今日頭條的張一鳴,拼多多的黃錚等,但這只是行業不一樣,造富邏輯依然離不開上述兩點。
富人們喜歡投資什么?
富人最喜歡投資的不是別的,首先就是股權。剛剛上面也說了,只有通過并購、控股等方式才能迅速做大做強,如何做大做強?那就是手中的股權增值。
舉個例子,以胡潤榜排名第五的碧桂園為例:
2009-2017年碧桂園平均年資產負債率為75.98%,但平均年凈資產收益率卻為19.67%。顯然,碧桂園股東的財富也翻了好幾倍。這也是為什么大家都在說用錢賺錢是最快的,因為一生中勞動時間是有限的,消費卻伴隨一生,但金錢的“勞動時間”卻是無限的。
除股權外,然后就是房產。美國家庭資產配置比例,金融資產占比是42.6%,日本是61.1%,中國僅為11.8%。中國人剩下90%的錢都去哪了?基本都去買房了。
根據《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家庭戶均總資產是161.7萬元,戶均凈資產是154.2萬元,其中城市家庭總資產中住房資產占比已經高達77.7%。
國人要么買房,要么炒股,如果二選一的話,那就買房。所以說中國人對股市下跌風險承受能力更強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的老本并不在股市,而是樓市。
當然,買房和買股并沒有什么錯,因為這是宏觀環境使然,資金只會往相對更安全的地方流動,在中國,樓市就是最大的剛兌市場,資金不往這流往哪流呢?
不過在未來,國家會逐漸將財富引導到直接融資上來,說白了就是股權。因為買房會導致居民負債率和宏觀杠桿率上升,有潛在的系統性風險,但買股可以活躍市場,促進IPO和再融資規模增加,幫助實體經濟。
結語
每一個經濟體的騰飛都會成就一代人,這是時代給予的機遇。但是當市場成熟后,就會形成壟斷,創業暴富的故事會越來越少。不過創業者們也無須妄自菲薄,因為財富增長更多來源于存量再分配,學會與強者合作,而不是爭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滴滴、美團等都是利用寡頭現有渠道(比如微信小程序)崛起的,才能挖掘到寡頭觸角未延伸之處,抓住縫隙機會。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