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于1988年的中國平安,沐浴著改革的春風,不斷創新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躋身于世界財富500強第29位,成為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保險集團,創造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傳奇。
“新中國,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還開創了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始終以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為宗旨。整個時代的進程盡管有曲折,但是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從平安31年的發展來看,也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敝袊桨布瘓F資深副董事長孫建一日前在深圳地標建筑——平安金融中心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獨家專訪,詳解平安人服務國家的拳拳之心。
中國證券報:回顧平安的發展歷史,您印象最深的一個歷史性時刻是什么?
孫建一:應該說不是一個,而是多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實際上就是一種戰略轉移,是要得到股東和監管部門的支持的。如果沒有這種支持,階段性轉型是很難實現的。
舉個例子,平安現在算是一個混合所有制企業,但平安剛成立的時候,三家國有股東是招商局、工商銀行、中國遠洋運輸公司,是百分之百的國有制。后來發展到一定規模但還沒形成利潤的時候,需要資本的補充。但是,三家股東在當時各有各的主業,很難再拿出錢來支持平安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支持平安向社會去征集新的股東。所以平安逐步發展到今天這樣一種體制,就是混合所有制。平安在境外、境內上市,形成了今天這樣的股權架構,非常有力地促進了平安在業務規模上的擴充和發展。
中國證券報:平安成立31年后的今天,市場上逐漸把平安當成一家科技公司來看待。那么科技這個發展方向是如何確定的?
孫建一:首先,平安是緊跟著這個時代在發展。
其次,準確地說,平安是一家“金融+科技”企業。這和馬明哲董事長,這個企業的創始人和領頭人的獨到眼光密切相關。早在10年前,平安就已經前瞻性地預判到,未來對于金融業的最大挑戰不是來自金融業自身的系統性風險,而是科技力量為這個行業所帶來的顛覆性變化??萍疾粌H從根本上改變了行業運營業態,也改變了企業服務客戶的方式。未來,保險行業乃至金融行業的競爭將從流量競爭、資本競爭轉向技術競爭和生態競爭。
平安對科技的認識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10年前,平安的整個業務分為前中后臺。平安投科技,是希望后臺集中用科技的力量為前中臺服務。后來我們感覺到,科技不僅能夠為前中臺服務,還可以為行業服務,甚至可以為社會服務。
基于此,平安針對“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構建了“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的三部曲發展路徑。一方面,將技術力量和科技產品運用至核心金融主業,強化客戶經營、渠道管理、風險管控等場景中;另一方面,依托五大生態圈,在金融科技、醫療科技領域打造全新的開放平臺,實現對外輸出和賦能。
這種科技投入和創新技術成果,在實際運用中,對金融業務的賦能作用非常大,包括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非常明顯。
過去10年,平安已累計投入500多億元于科技版圖。預計未來10年,平安會將營收的1%投入科研體系,達千億元。持續且大力度的科研投入讓平安的科技板塊獲得了高速的發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安科技業務整體收入達384.31億元,同比增長33.6%。旗下科技公司的估值總額達到700億美元。
中國證券報:平安已經31歲了。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平安有哪些設想?
孫建一:我們的戰略描述已經非常清楚了——在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態”的戰略規劃指引下,踐行“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我們就是朝著這個目標在做。
原來我們的科技是在后臺,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我們感覺到這個后臺可以變為前臺,為行業為社會服務。
同時我們也在擴充客戶源。即便不是我們的保險客戶,我們也可以為他們服務。希望通過這種服務,使之轉化為我們傳統業務的客戶。平安旗下子公司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也是這樣的道理。在這樣的運營理念下,平安五大生態圈的客戶貢獻量持續提升。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平安集團新增客戶達2009萬,其中33.8%來自于集團五大生態圈的互聯網用戶。
所以,未來我們希望在科技方面不斷提升。特別是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在國家的號召下,幫助各個地方政府構建智慧政務、智慧財政等智慧板塊,用我們的科技力量,把智慧城市建設起來。
責任編輯:韓希宇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