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行至9月,上市銀行的半年報披露也正式拉下帷幕?!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咴诜治隽?3家A股上市銀行以及郵儲銀行的半年報之后發現,其中有22家銀行的凈息差同比走闊,而11家銀行的凈息差在收窄,一家與上年持平。
與此同時,不同類型銀行之間的凈息差走勢分化差異明顯。記者注意到,6家國有大行中除了交通銀行以外凈息差都普遍收窄。而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中多數的銀行凈息差呈現上升趨勢。
對于近期市場所關注的LPR改革對于銀行凈息差以及盈利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每日經濟新聞》也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他們普遍認為LPR改革短期內對于銀行影響有限,從長遠來看,央行有意通過LPR引導市場利率下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將有利于銀行的長期發展。
大行凈息差整體回落,股份行全部上行
凈息差(也叫做凈利息收益率)是指銀行凈利息收入與平均生息資產的比值,反映了一家銀行的盈利能力。通常情況下,市場較為關注凈息差這一盈利指標,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今年二季度,我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為2.18%,環比走高1個BP,同比上行了6個BP.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卓青 制圖
從目前公布的A股上市銀行半年報來看,記者注意到,如果以不同的銀行類型來劃分,六家國有大行中除了交通銀行以外,凈息差都普遍收窄。
其中,農業銀行凈息差下行幅度最大,同比下降了19個BP至2.16%,農業銀行表示該行的凈利息收益率和凈利差同比下降首先是因為存款業務市場競爭加劇導致了存款付息率有所上升,其次是因為該行加大了普惠金融、扶貧等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以及受市場利率下行影響,該行的債券投資和存拆放同業收息率有所下降。
在大行中,郵儲銀行的凈息差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為2.55%,同比下滑了9個BP,郵儲銀行表示該行凈息差走低的原因是因為受市場環境和存款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生息資產收益率略降而付息負債付息率上升。除此之外,上半年工行的的凈息差下降了1個BP至2.29%,中國銀行下降了5個BP至1.83%,建設銀行下行了7個BP至2.27%。
而與國有銀行凈息差收窄剛好相反,已上市的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中的多數銀行凈息差都在回升。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卓青 制圖
根據半年報披露的情況看來,8家已上市的股份制銀行的凈息差全部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招商銀行是股份行中凈息差最高的一家銀行,上半年凈息差為2.7%,同比上升了16個BP.而凈息差上升最快的則是光大銀行,光大銀行上半年的凈息差為2.28%,同比提升了48個BP,光大銀行解釋稱主要是因為該行資產負債結構優化,導致了該行的負債成本率下降。
股份制銀行何以在存款競爭激烈、存款付息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保持凈息差走闊呢?交銀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表示:相對去年同期而言,銀行業流動性狀況明顯改善,行業同業負債成本率有所下降,帶動了整體負債成本的下降,由于股份行同業負債占比相對較高,因此受益最為明顯,平均付息成本率分別下降了20BP。
除了大行和股份行以外,記者在經過統計之后發現,在13家上市的城商行中有8家的凈息差處在上行通道,長沙銀行以2.38%的凈息差位列上市城商行首位,其次是西安銀行(2.3%)和貴陽銀行(2.27%)。城商行中上升最快的當屬青島銀行,同比上升了68個BP至2.03%。青島銀行表示凈息差走闊是因為該行優化了資產負債結構,生息資產規模與收益率共同提高,在負債規模擴大的同時,同業和已發行債券成本率下降。
農商行中,常熟銀行上半年凈息差為3.03%,是A股上市銀行中凈息差最高的。記者注意到,在7家A股上市農商行中,有5家銀行的凈息差在走闊。除了常熟銀行以外,還有張家港行、青島農商行、江陰銀行和紫金銀行。
息差分化主要與銀行不同的資產負債結構相關
對于不同銀行之間為何會出現凈息差走勢的差異分化,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每經記者分析道,這主要是和銀行不同的資產負債結構有關。以往銀行的負債端以存款為主,資產端以貸款為主,所以息差走勢比較同步。
而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不少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發生了變化,具體而言,在資產端,貸款占比在下降,銀行持有的債券和同業資產占比在上升,而在負債端,有些銀行的存款占比并不高,所以資產負債的整體利率敏感性會有差異,也就導致了不同銀行之間的息差差異。
曾剛認為大行凈息差的收窄反映了大行目前在支持小微、民營企業發揮了“頭雁”作用,息差收窄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銀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但這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可以看作是銀行對于實體經濟的讓利。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這樣對記者表示:對于大行而言,他們需要履行更多社會責任,在普惠金融貸款方面利率下降比較明顯,因此拉低了大行的息差水平。
而對于更加商業化的股份制銀行來講,他們擁有更強的定價能力,一方面降低負債成本,在資產端不斷提高貸款收益,所以息差有所上升,再加之上年同期股份制銀行基數較低,所以今年才會有較為明顯的上升。
他表示:今年上半年整體的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通過定向降準,中期借貸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等手段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也發揮了較明顯的效果,導致了整個市場利率下行,所以銀行的整體負債成本還是保持了穩定。
LPR改革短期內對于銀行凈息差影響有限
近期,央行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市場對此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多位銀行的高管也在銀行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談及完善LPR形成機制改革對于銀行的凈息差以及盈利的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他們都紛紛表示LPR改革在短期內會導致銀行凈息差收窄,但是影響很小。因為只針對新發放的貸款,對于存量貸款并沒有將LPR作為定價基準,從中長期來看,央行有意通過LPR來引導市場利率逐步下行,業內認為中期內LPR還有下調空間。
總體來看,銀行雖然在短期之內有一定的讓利,但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從長遠來看是有利于銀行的發展,因為銀行客戶會變得更加健康,長期的信用風險也會降低,客戶長期需求也會得到更好的保障。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整體來看,LPR機制由于采取新老劃斷的原則,以及未來存量長期浮動利率貸款合同定價基準向LPR轉換的平穩過度的要求,整體來看對2019年銀行業息差和利潤的影響較為有限,相對來說,對2020年增量信貸以及存量信貸重定價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是循序漸進的,靜態測算下,對凈息差的影響可能不到8BP?!?/p>
農業銀行的副行長張克秋在該行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介紹到農行對于LPR的形成機制進行了壓力情景的測試和測算,她認為對于農行而言,今年影響不大。
她表示,LPR給銀行帶來一個更大的挑戰就是定價能力建設,自己內部的資金轉移定價(FTP)收益率曲線的建設,還有一個銀行利率賬戶風險的建設。
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則認為從貸款端單邊變動角度來看,對于銀行的影響還是有限,總體而言,LPR的實施對于該行利差和盈利的影響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他表示按照中信銀行目前的貸款定價缺口,如果MLF下調20個BP,加上第一次LPR定價解釋中調整的5BP,一共調整25 BP,那么今年年內對于該行收入影響大約為1.7個億。到了明年,影響為18.6億元,
那么下半年銀行業凈息差會出現怎么樣走勢呢?董希淼預測下半年銀行的凈息差可能會有所下行,但是下行幅度不會很大。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