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金融街論壇年會在京開幕,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李揚表示:“金融科技我自己的觀察有被泛化的一種危險。我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我們發展金融科技,你要解決真問題,不能成為泡沫,哪是真問題呢?你要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你要能夠提升整個金融業的信用基礎,你要能夠為監管當局提供各種各樣經濟活動的流轉的軌跡,你要能夠讓所有的金融業的參與者能夠非常準確、及時地表達自己的偏好。最后,你要能夠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我覺得金融科技這個是在中國已經方興未艾,但是必須注意,不要讓它走到前幾年的那個互聯網金融的老路上去?!?/p>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中午好。我們今天討論的題目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個研究者,我覺得首先我們必須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比較深的了解。
從2015年開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非常大的一個戰略性的轉型,因為提出這樣一個戰略使我們認識到,傳統的我們運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等這些需求端的管理手段已經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的問題存在于實體經濟層面,存在于結構方面,存在于資源配置的效率以及路徑方面。但是,我注意到,大家很容易把它理解為增加供應,如果說簡單地增加供應很有可能是誤入歧途。所以我們在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一定要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第一,我們需要了解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千萬不要把兩者割裂開來,而且要認識到在任何情況下,實體經濟是第一性的,而金融是第二性的。
既然是這樣,我們就要看一看實體經濟和金融之間的關系如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一致起來。我們必須確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的是生產要素層面的事情,它著眼于提升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著眼于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著眼于體制機制改革,目的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無論何時我們不能離開這一點,不能把它簡單地理解為增加供應。
金融既然是第二性的,當然,金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依托、依靠整個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確定,所以我們覺得,金融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金融結構的調整,通過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創新,提高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的配置效率。推進技術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助力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助力提升潛在增長率,助力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
我們所以要在討論問題之前談一點學理層面的事情,就是千萬不要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解為增加機構、增加貸款、增加產品。簡單這樣的話,很可能事與愿違。
在進入到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差別或者根本性的戰略改變之后,我們來討論一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在哪些方面呢?我覺得有五個方面是最重要的:
第一,調整金融結構。調整金融結構要做什么呢?實體經濟要我們干什么我們就做什么。我認為實體經濟下一步在中國還向中央所說的,還是要進一步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推動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于是,為了實現這樣一個實體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我們需要在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方面,要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大家注意到,關于金融機構體系的發展,已經和一般意義的發展什么商業等等有了很大的差別。我們現在提出四種類型的金融都要發展,協調并進。
第二方面,資本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所以我們要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我們現在說發展資本市場不是說一般的說,我們注意,是全程、出口、入口、過程,也就是現在發展資本市場比以前更加具體、更加有可操作性。
第三方面,在產品和服務的種類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服務。大家注意,這三個“化”其實就是說我們必須根據客戶的需要、發展、各種各樣的非標金融產品。
我為什么特別提出這一點,是因為我們目前從去年開始所進行的金融的監管的改革是在把非標標準化,我認為這是一個過程,因為金融風險非常凸現,我們需要花一些時間把中間的風險點給去除。但是,長期的發展方向,我們金融的產品和服務還是非標的,還是要個性化的、差異化的和定制化的。
關于金融結構調整,我們第一個問題就是說把它指向我們的資本市場。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發展資本市場要考慮中國的國情。應當說,將近30年來,我們發展直接融資、發展資本市場都有一個對標,這個對標基本是美國的模式?;剡^頭來看,不太成功。但是我這里面列舉了這樣一些事實,希望大家注意這個事實。就是中國的金融機構承擔了中國資本形成的重任。
我們的數字顯示,2019年4月中國存款類機構,本外幣國內貸款144萬億人民幣,其中中長期貸款89萬億,占國內貸款總額的62%。非常高非常高,要是外國人看了一定會認為你這里面充滿風險,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作為對標,美國的十大銀行貸款總額是15.045萬億,其中中長期貸款5.152萬億,占比30%。
我們把這樣中長期貸款中與房地產、住房貸款都剔除的話,情況更明顯,中國金融機構提供給工商企業的中長期貸款為54.21萬人民幣,占全國貸款之比是37.5%,而美國降為0.334萬億美元,占全部國內貸款之比為2%。這就看出了金融結構的差別。舉出這個差別,下一步滿足金融機構改革的需要,滿足龐大的投資需求,我們恐怕還需要機構。在三中全會決定當中說的四種機構的并舉共同發展的問題。
第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管理好金融風險。大家注意好,管理風險和穩增長之間他們存在著一個此漲彼消的關系。大家注意這樣三個表述:
一是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防范化解風險的基礎。什么時候都不要忘了,防范化解其金融風險是不可能無本之木,不可能無源之水,最根本的是要把實體經濟搞好。
二是要是在穩增長的基礎之上防風險。也就是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相比,穩增長在多數情況下是占優的。
三是支持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化解風險,高質量發展和防范化解風險,高質量發展是占優的。
我們給大家提供一下我們在四天前我們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公布的最新的中國的杠桿率報告,我們的研究顯示,第一季度,中國的實體經濟部門的杠桿率提高了5.1%。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全年增加10%是沒有問題的。我們看到在前兩年中國的杠桿率已經穩定的情況下,今年一季度出現了躍增,這就是我前面說的,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這兩個戰略之間的一個取舍,有了明顯的向穩增長傾斜的趨勢。這樣我們就要對我們的發展問題、風險問題以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地把風險控制在一個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很重要的任務是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創造條件。這里面我們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還是我們說的三個“率”,利率、匯率、國債收益率曲線的有效形成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因為它決定了我們市場是不是能夠獲得準確信息,決定了我們市場是不是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因為這樣一些參數如果不準確的話,會誤導資源配置。
第二方面,我們需要競爭中性原則,在去年以來,我們財經高官已經多次說過中國實施競爭中性原則。
第三方面,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這都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
第四,我們大力發展金融科技。這里我特別想強調兩點:
第一點,當我們說到無論是經濟還是金融,當我們說到供給側結構的時候,科技無論什么時候都是主角。所以,如果我們在實體經濟領域我們要科技的產業化是我們的重點的話,在金融領域中,發展金融科技也是我們的重點。好在前面朱民已經說了這么多,這個我不多說了。
第二點,我想強調的是,金融科技我自己的觀察有被泛化的一種危險。我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我們發展金融科技,你要解決真問題,不能成為泡沫,哪是真問題呢?你要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你要能夠提升整個金融業的信用基礎,你要能夠為監管當局提供各種各樣經濟活動的流轉的軌跡,你要能夠讓所有的金融業的參與者能夠非常準確、及時地表達自己的偏好。最后,你要能夠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我覺得金融科技這個是在中國已經方興未艾,但是必須注意,不要讓它走到前幾年的那個互聯網金融的老路上去。
最后,當然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少不了對外開放,但是對于對外開放我們不只說,我們必須知道,對外開放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國際經濟金融發展的形勢變化,要根據國內發展的需要確定我們對外開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提高我們的競爭能力,我們要注意防范風險,我們要注意參加國際金融體系,特別是國際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改造。只有這樣的話,我們在日益全球化的金融體系下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總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戰略,我覺得對于這樣一個戰略首先必須清晰地理解它,在理解的基礎上,然后確定我們的發展方向,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國金融業效率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謝謝各位。
責任編輯:韓希宇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