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應重視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把握好信貸投向,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圍繞國家重大戰略規劃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支持好鄉村振興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先進制造業和民營小微企業等。抓住實體經濟融資鏈條中的薄弱環節,解決好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
二是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實現精準營銷、精細管理、專業運營和有效風控,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三是處理好“防風險”與“促發展”之間的關系。商業銀行應在風險防控上加大創新力度,推廣存貨、應收賬款、專利權等動產或權益質押,降低小微企業貸款門檻,壓縮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當下,改革步入了深水區,在銀行業深化改革和“走出去”的進程中,充滿了機遇和挑戰。下一步,中國銀行業深化改革的主線是什么?商業銀行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之路如何走得更穩更好?日前,《金融時報》記者與本報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就上述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對話與探討。
深化改革的主線是面向市場與客戶
《金融時報》記者:中國銀行業下一步深化改革的主線是什么?商業銀行應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宗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堅持面向市場、面向客戶,是中國銀行業繼續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它在給予銀行靈活性的同時,也增強了銀行的競爭意識,有利于銀行樹立“以市場、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加快轉變經營模式,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滿足客戶日益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商業銀行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應重視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把握好信貸投向,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推動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業務逐步回歸本源。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規劃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支持好鄉村振興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先進制造業和民營小微企業等。抓住實體經濟融資鏈條中的薄弱環節,解決好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信貸投放做到有取有舍、有保有壓、有進有退,支持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二是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要加強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移動互聯網等金融科技在銀行業的應用,積極推動金融與生活場景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提高數據挖掘分析和響應能力,實現精準營銷、精細管理、專業運營和有效風控,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三是處理好“防風險”與“促發展”之間的關系。小微企業一般經營風險偏大而又缺少傳統抵押物,想從銀行獲取貸款并非易事,即使最終獲得貸款,也常常會付出較高的融資成本,這也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重要原因。因此,商業銀行應在風險防控上加大創新力度,推廣存貨、應收賬款、專利權等動產或權益質押,降低小微企業貸款門檻,壓縮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走出去”過程中“質”比“量”和“速”更重要
《金融時報》記者:中國銀行業在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如何助力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倡議等?
宗良:中國銀行業在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倡議等落地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倡議等也為銀行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助力國家重大戰略,首先,銀行業要發揮信貸撬動作用,完善跨境金融服務。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重要基礎設施,尤其是選擇政治比較穩定、雙邊關系較好國家的條件比較成熟、效益比較穩定等類型的項目提供支持,撬動沿線投資,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其次,要加大債券籌資力度,引導國際資本流向。中國銀行業要抓住“一帶一路”機遇,主動加大在境外債券市場的籌資力度,引導國際資本聚集,讓“一帶一路”沿線成為全球資金的洼地。同時,商業銀行應重視為原油期貨、鐵礦石期貨境外交易者等提供全面的人民幣服務,積極參與并推廣新型大宗商品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
再次,要創新推動綠色金融。綠色發展是推動全球經濟結構改革的新動力,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接受的理念。商業銀行應準確把握這一時代新趨勢,迅速行動,推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領域的創新,助力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使我國在綠色環保領域占得先機。
最后,商業銀行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會面臨多種風險,比如海外環境風險、政治風險以及項目可持續性風險等,要注意管控風險,堅持穩健發展,合法、合規管理,科學決策,不搞盲目擴張?!白叱鋈ァ边^程中,“質”比“量”和“速”更重要。
提升資產質量需平衡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
《金融時報》記者: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如何提升資產質量,處理好發展與防控風險之間的關系?
宗良:商業銀行提升資產質量的過程就是平衡業務發展和風險防控的過程,當商業銀行能夠以更小的風險代價換取更大程度的業務發展時,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就能夠提升。
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應該是在控制風險前提下的理性發展,風險防控是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全面風險管理。為了增強競爭優勢與推動戰略轉型,商業銀行有足夠的動力主動提升資產質量。趨嚴的監管實質上是給商業銀行劃定了風險防控底線,從外部再加一把力,推動銀行認真審視風險防控能力,幫助商業銀行提升資產質量。
當前,在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中,銀行應更重視風險防控。達到監管要求,是保證商業銀行和整個金融系統穩定運行的底線。應堅持穩健發展業務,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業務發展決策,堅持全流程、全方位風險管理,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實現自身的穩健發展。
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消費金融相互支撐
《金融時報》記者:未來,商業銀行創新發展的發力點是什么?
宗良: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消費金融是商業銀行未來幾個重要的發力點。三者互為支撐、互相促進。
普惠金融不僅是國家重點支持領域,也是商業銀行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盈利點。在當前深化改革、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應該借助科技發展和業務創新,為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長尾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并有效分散風險,使其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點。
伴隨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消費金融市場前景廣闊,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我國消費金融杠桿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市場潛力很大。消費金融因其小額高頻、便捷靈活、無需抵押擔保、用戶群廣大等特點而具有普惠金融的特征。商業銀行應加大消費金融創新力度,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普惠金融和消費金融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金融的支持?;ヂ摼W行業的快速發展重塑了客戶的消費模式,并為金融的普惠發展奠定基礎。金融科技的發展改變了銀行傳統業務中的運營、風控、獲客等各個環節,提高了銀行業務效率,降低了銀行業務成本。未來,銀行可在科技金融方面加大投入,并嘗試與一些成熟的科技公司進行合作,促進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協同發展。
主 持 人:本報見習記者 王一彤
特邀嘉賓:本報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 宗良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金融時報。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