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大家提供自認為優質的文章,一見君平均每天要看10萬余字,這兩天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民企座談會后,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信誓旦旦,投入巨資支持民企。有個說法叫“缺什么補什么”,其實反過來理解也對:補什么就意味著缺什么。
這個規律就隱藏在高層的講話、銀行的表態以及官媒的報道中,本文按照時間順序羅列了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讀完之后,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01
第一件:11月1日,中央召開的民企座談會強調:要優先解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甚至融不到資問題,同時逐步降低融資成本。
第二件:11月17日,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中國金融風險管理2018年會上說了這么幾段話:企業融資難,這是個老問題,為什么一直不容易解決呢?一個問題之所以反復出現,一定有體制上、機制上的原因。
我們現在說的企業融資難,主要指的是銀行不愿意向一些企業發放貸款。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首先應該說清楚銀行是干什么的?簡單地說,銀行的主要業務運作就是吸收公眾和各類客戶的資金之后再借給別人去用。借出去的錢要能夠收回來,吸收資金(存款)要支付利息,借出資金(貸款)要收取利息。所謂的存貸利差就是銀行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盈利來源。從這個角度講銀行為了“賺錢”,主觀上一般不會不愿借錢給企業。
一些民營企業的出資人長期以來都或多或少缺乏一種資本意識,都沒有意識到辦企業、做生意是一定要有本錢(資本)的;企業辦起來之后,生意做大之后,本錢(資本)是一定要不斷補充和增加的;企業本錢(資本)不足,補充不及時,就只能主要靠借債過日子;借錢過多了,負債率過高了,還本付息的能力一定是要下降的。而還債的能力下降了,再想借錢、再要融資一定是會越來越難的。
解決企業融資難不能靠簡單地壘加貸款,關鍵還是一定要解決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這些年來一直都存在的過分依賴銀行信貸的問題。一定要建立健全企業的資本(而不是資金)補充機制。
對民營企業來說,辦企業要有本錢(資本金)的基本原理應該是同樣適用的。搞無本經營、少本經營,也許可能成功于一時,但必然是難以持久的。這些問題不說清楚,所謂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說不清楚。這些問題不搞明白,所謂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解決不了。
目前的一些措施例如將銀行的債權轉為股權,要求對某些企業的新增貸款不能少于多少,允許企業可以無還本續貸,動員各方籌集資金為陷入困境的企業紓解困難,等等,都可以理解為是為了應對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為了防止經濟增速下滑過快,為了解決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應急之策,這是需要的。
但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些做法對緩解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雖然會有一定作用,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作用還是有限的,而且其中有些做法是不應該固化不應該機制化的。我們在對一些政策措施出臺的必要性進行宣傳解釋的同時,也要把這些措施實行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問題說明白。
要堅持辯證法。例如無還本續貸的做法,只能是特定時期對具備一定條件的少數企業的一種債務重組方式,切切不能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借了錢可以百年不賴、千年不還的心理預期。如真是這樣,銀行資金的流動性安全從何談起?貸款存量的結構調整、增量的優化又如何進行?更重要的是依法治國所應有的契約意識、誠信觀念和市場紀律都將受到不應有的損害。
02
第三件:11月29日,《新華社》刊發的題為“好企業‘得罪不起’”,差企業‘死給你看’:‘ 不上不下’民企遭抽貸挺‘冤’”一文中形容:民企貸款是一場跑不動的“跨欄”。
部分民企負責人感慨,盡管中央花大力氣引導資金流向實體企業,但實際上,即便民營企業經營形勢良好、債務水平可控、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比較高,想融資仍如同“跨欄”,要翻越金融機構設置的重重關卡。
第一道關卡:地域“特別關照”。
近年來,山東日照、濱州等多地都有企業破產導致銀行資產受損的例,催生“一家出事,同鄉連坐”的現象。以鄒平市為例,有銀行分支機構負責人透露,2014年當地企業長星集團破產以來,這一區域內其他企業融資整體被收緊。尤其是新增擔保貸款,很難通過審批。
“現在銀行總喜歡說區域金融風險,我們這里的企業要融資,銀行基本上就不研究了?!编u平一家企業負責人對此感到非常困惑,“冤有頭債有主,為什么要不分好壞搞連坐呢?”
第二道關卡:行業“特別關心”。
一位民企負責人表示,公司推出的新產品屬于裝備制造業范疇,節能、環保效果突出。但由于公司主業屬于“兩高”行業,銀行按照“兩高”行業標準嚴格限貸、抽貸,“只要和受限行業沾點邊,就要受影響”。
除“兩高”行業外,身處產能過剩行業的中小企業融資也格外困難。多家金融機構負責人證實,此類行業金融機構通常只支持龍頭企業、實行名單制管理。
第三道關卡:風險“特別關注”。
部分金融機構為規避風險,對企業的“風吹草動”極為敏感,往往不打招呼就限貸,甚至多家“一哄而上”抽貸,往往將一些企業的“小毛病”激化為“大問題”。
山東中部一位民企負責人回憶,公司接手一家破產企業的事宜“八字還沒一撇”,就被銀行抽貸18億元。另一家食品企業負責人則更感冤枉:他肺部發現結節需要做手術,竟然也成為抽貸的“導火索”,企業10多億元貸款被多家銀行緊急抽走約4億。在當地銀監部門的緊急協調下,抽貸問題才暫時緩解。
山東省一份官方分析報告顯示,上半年全省社會融資規模增加約3937億元,同比少增2059億元;國有企業新增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的98%,民營企業新增貸款僅占2%。
03
第四件:12月3日,《人民日報》刊發標題為“企業融資,新鮮血液不可少——對近百家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的調查(下)”一文中寫到:
“借錢變貴了?!痹谀呈∫患倚履茉垂咀鲐攧盏睦钣?,明顯感覺到這幾年企業融資成本在上漲?!?016年以前,銀行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上打九折,2017年還能打九五折,今年則回到基準利率?!?/P>
像李英這樣能以基準利率貸款的民營企業還算“幸運兒”?!半m然近段時間銀行貸款利率稍微穩定下來了,但前陣子一直在漲?!绷硪皇》菽翅t藥公司董事長劉成貴說,他們公司主要通過銀行貸款進行融資,“以前企業效益好,找銀行貸款多少還給點優惠,今年可能是整個社會資金吃緊,各家貸款銀行利率普遍上浮了5到10個百分點?!?/P>
“民企和國企在直接融資上存在明顯的差別待遇?!蹦炒笮土闶凵探鹑诓块T負責人李鍇說,不論是銀行間短期融資,還是在交易所發債,在相當條件下,投資人給民企和給國企的是兩種價格?!安顒e對待增加了民企的融資難度,情況最嚴重的是今年4月,投資人甚至看都不看民企發的債,這對一些當時急需資金的民企來說會面臨不小風險?!?/P>
“我覺得包括銀行、險資、基金在內的各方,在評估上不應簡單將國企、民企區別對待。到現在還有一些投資人搞‘入圍名單’,不管你經營狀況如何,反正民企不準入圍,這種偏見應當糾正?!崩铄|說。
民營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也不容易?!般y行能給我們的貸款額度在收緊?!蹦澄穆闷髽I負責人周珊彤說,“我們找銀行貸款,額度上就會打折扣,放款也不能一次到位,而是要分幾批發放,銀行的解釋是上級行對規模管理得較嚴?!?/P>
“銀行的貸款利率大約在5.6%,這個利率我們能接受,對企業來說,能貸到錢、解燃眉之急才是最要緊的,但現在銀行給的貸款額度都比較低?!蹦称囋O備廠負責人顧繼宏有些發愁,他們今年和一家大客戶簽了1億多元的訂單,為了盡快投產,經多方籌款后,還想找銀行墊資300萬元,結果銀行回復沒有額度。
“銀行說是上級行卡了規模,另外也覺得這筆貸款有風險。我向銀行解釋過,這家大企業信譽良好,回款及時,不會拖欠我們的款項,而且我自己企業的回款賬戶可以放在銀行,還有什么擔心的呢?但銀行還是說不行。我覺得銀行在風險評估手段上可以更靈活一些,仔細調研,不要一覺得有風險就干脆不做貸款了?!鳖櫪^宏說。
大型民企借錢越來越難,中小民企更是難上加難。
“我們公司規模小,除了用土地、廠房、設備等做抵押擔保以外,銀行還要求我用家庭資產甚至個人財產做擔保,才能批給我貸款,‘有限責任’變成了‘無限責任’?!蹦侈r業設備公司負責人何森說。
04
上文呈現這么多,其實就說明一個道理:民企融資的確有難處,高層知道并有指示,銀行也有不給貸的邏輯。
甚至有人分析稱:銀行歧視民企是經濟規律,銀行“嫌貧愛富”,經濟越不好,民企越得不到錢。
當民企的難處遇到銀行的邏輯,該如何解決就成了難題?
其實,答案也是有的!
11月6日,央行行長易綱接受《新華社》采訪時反思之前的政策有問題給出了應對措施是:
易綱說,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慮不周、缺乏協調、執行偏離,強監管政策效應疊加,導致了一定的信用緊縮,加大了民營企業融資困難。近期,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要吸取相關經驗教訓,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和強監管、穩增長的平衡性。
易綱還說,今后,在制定政策過程中,人民銀行將注重實地調研,充分聽取民營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意見;對需穩妥實施的政策,采取先試點再推廣的方式;對利于長遠的規范措施,設置合理的過渡期,避免“一刀切”,便于企業適應調整;
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建議是:
在采取必要措施解決眼前矛盾的時候,要努力避免為日后的可持續發展增加新的困難和障礙,尤其是要避免塑造一種不良的文化氛圍,防止形成一種不健康的心理預期。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建議:
應進一步健全完善金融機構債權人委員會機制,促進債權銀行協商決策,對短期出現問題的企業能否增加支持、是否收回貸款等形成共同判斷,以減少個別銀行非理性抽貸、停貸行為引發市場震動。
“一放貸就面臨終身追責的風險,那只有不放貸才是最安全的?!庇忻衿筘撠熑苏J為,當前一些銀行在貸款審批上過度強調責任,又缺乏貸前盡職調查等科學的防風險措施,沒有“一企一策”的精確判斷,單純以地域和行業為標準“無差別打擊”。監管部門應當引導金融機構建立科學的風險評價體系,糾正部分不合理規定。
看來,解決民企融資問題,絕不是靠銀行等金融機構表個態就能解決的。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一見財經。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