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晚間,《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正式問世,不少銀行近期加快了理財子公司的建設。面對它們的強勢入局,資管行業內的非銀金融機構喜憂參半。
首當其沖的是公募基金,市場上圍繞公募基金如何同理財子公司開展競爭與合作的討論不絕于耳;其次是信托公司,銀信合作能否繼續進行還有待觀察;但與之不同的是,私募基金正在期待機遇的到來。
近日,在2018年中國私募基金風云榜季度策略會上,有私募機構人士稱,《辦法》明確了理財子公司與私募機構的合作,給銀行資金和私募基金帶來了“再續前緣”的機會。江蘇某城商行資管部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后,和私募的合作或會更加緊密。
20家銀行出資近1200億搶占賽道
隨著《辦法》即將正式問世,11月末,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在同一天先后宣布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計劃,一時之間,理財子公司這一新玩家將給資管江湖帶來怎樣的波瀾被市場熱議。
在此前,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已發布相關理財子公司成立公告,五大行出資設立理財子公司最高金額合計為530億元。除了國有行外,據記者不完全統計,9家股份行以及6家城商行也已宣布設立,至此,20家銀行步入賽道,出資規模最高合計為1190億元(除江蘇銀行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未公布)。
具體來看,五大行中,工行出資金額最高,以不超過160億拔頭籌;建行排名第二,為150億元;農行、中行和交行則分別為120億元、100億元和80億元。
股份行中,9家股份行分別為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除了中信銀行是在2015年11月發布公告外,其他幾家銀行發布時間集中在今年第三季度,不過彼時中信銀行設立的為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專營機構),相當于資管子公司的前身。另就規模而言,浦發銀行出資額最高,為100億元,其余多集中在50億元。
城商行中,出資規模集中在10億至20億元,包括江蘇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和徽商銀行。值得一提的是,在股份行和城商行中,有6家銀行曾在公告中提出可根據相關需要引進戰略投資者,分別是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寧波銀行和杭州銀行。
除了官宣外,各大銀行在排兵布陣上已然有所動作。市場上有聲音稱,部分已發布公告的銀行正在開展人員調動,甚至有的銀行在發布公告前就進行了投資業務、固收交易等崗位的招聘。滬上一家股份行的金融市場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曾聽業內討論過招聘的信息,不過機構具體到崗情況還不可知,說不定業內會掀起人才搶奪戰。
對于人才的搶奪或從側面反映了銀行理財子公司初期的籌備難點。作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新生兒,銀行理財子公司相較于券商、基金、信托等其他機構,擁有天然的渠道優勢,如個人和對公客戶資源豐富、網點渠道布局充分等。但不可忽視的是,其投研能力存在瓶頸,這也是銀行“排兵”的重要領域。
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認為,無論是在投研、凈值化管理方面,還是在咨詢服務、理財顧問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都需要專業的人才為其業務的開展進行強有力的支撐。他進一步表示,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投研能力存在瓶頸,短期內委外仍是主要方式,人才爭奪戰即將打響?!?/P>
牽手私募基金“續前緣”
今年對于資管行業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等政策的相繼出臺重構了江湖格局。但在10月19日《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前,關于銀行理財與私募基金的合作一直未有明確規定。
受此影響,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對于私募基金的合作趨向謹慎。華寶證券分析師奕麗萍稱,《征求意見稿》出臺以前,私募基金與銀行的合作重心正由理財合作逐步向代銷合作傾斜。但代銷模式在審批時長與上線規模等方面不具備靈活性,再加上市場行情疲軟,導致私募基金規模出現明顯縮水,不少私募基金甚至面臨資金干涸的窘境。
據第三方統計,1月至8月,私募基金共發行14283只產品,產品發行數量年內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由1月份的3191只一直下降至8月份的816只。去通道要求之下,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受限,發行量大幅收縮。
不過,10月19日《征求意見稿》頒布為行業帶來了春風。根據其中第三十二條的相關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選擇符合條件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擔任理財投資合作機構,這意味著符合條件的私募基金既可以通過投顧模式實現與銀行公私募理財的合作,也可以通過直接的委托投資模式接受銀行私募理財資金。
朝陽永續副總經理李智近日在2018年度(第十三屆)中國私募基金風云榜季度策略會稱,資管新規之下,銀行理財和私募基金的合作基本斷了念想,但理財子公司辦法的出現使得銀行資金與私募“再續前緣”成為可能。
江南農商行資產管理部投資經理伍德安在會上也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后,在機構合作上,不會把市場上大部分的優質私募基金排除在外,“與私募基金的合作,更可以發揮銀行和私募的優勢,一個有設施,一個有智慧,大家一拍即合,和私募的合作,未來非??善??!?/P>
上述江蘇某城商行資管部總經理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后,和私募的合作或會更加緊密,“目前,銀行的投研能力正在培育和建設中,而成立的子公司基本上會有完整的組織架構、交易系統、估值系統和銷售系統等,因此和私募的合作更傾向以投顧形式進行。私募具有的投顧優勢較為明顯,如投資范圍和策略的寬泛靈活等?!?/P>
盡管春風吹來,對于私募基金而言,仍需注意的是,一方面銀行理財資金的承接還需時日;另一方面,銀行在選擇合作機構時有各自的需求,這就需要私募機構提高自身能力,在投研方面做好儲備。
華寶證券分析師奕麗萍分析稱,在破剛兌、凈值化轉型的壓力下,銀行會繼續完善與私募基金相關的“投前研究+投中風控+投后跟蹤”全業務鏈條。通過對機構業績和策略的評判,不斷降低私募基金的信息不對稱,對私募機構提高要求。
對此,富善投資總經理兼投資總監林成棟表示,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私募基金只要有好的競爭力、投研能力及治理能力,都會有資金來源。他稱,私募機構一定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合規風控,二是合伙機制,三是投資專注。
責任編輯:松崎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