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看來,今年這家銀行的對公轉型可謂快馬加鞭。過去對公業務中頗具行業口碑的網絡金融、貿易金融、離岸金融三大事業部被合并,運營內嵌,成立了全新的交易銀行事業部,科技、風險、等團隊也被派駐其中,形成了一個架構完整、反應敏捷的對公產品研發中心。
借助科技手段,交易銀行事業部將依托于平安集團的科技實力和綜合金融優勢,深耕房、車、智慧城市、醫療健康、金融五大生態,以及醫療健康、綠色環保等十大行業,通過場景化的服務,給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快、更好、更便宜的服務。
從后臺運行的角度來看,要實現上述構想,這個新部門無疑需要經歷全方位的管理重構。例如,要實現公司業務“輕資本、輕資產”的目標,以及服務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愿景,銀行的風控、運營和管理等能力都要經受挑戰,銀行服務成本降低了,企業貸款的成本自然也會降低,銀行的風險預判能力更精確,更多有真實交易背景的企業在融資時才能受益。
這只是構成“智能化的精品公司銀行”的諸多細節中的一個。這些細節既體現在產品和服務中,也表現在管理和運營上。作為這家銀行對公產品架構的總設計師,平安銀行首席產品創新官、交易銀行事業部總裁張元良每天都要從科技研發、用戶價值和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琢磨,考慮怎么把“智能化”和“精品”的目標落實到每個產品和服務細節中。
例如,平安銀行的兩個App是他每天最常點開的手機應用——對內使用的“贏家”和供公司客戶使用的“口袋財務”。他常掛在嘴邊的交易銀行“六大精品業務”,則包含著打通金融科技和市場之間壁壘的思考。
最近,我們跟張元良聊了聊平安銀行交易銀行事業部金融科技產品的“內外兼修”之道。
平安銀行首席產品創新官、
交易銀行事業部總裁 張元良
“智能北斗”指引轉型坐標
什么是“智能化”銀行?張元良認為,智能化的細節體現在管理、營銷、報表、開發、綜拓、風控和運營這七個關鍵領域。這家銀行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節省前、中、后臺人員的時間和精力,提升服務能力、拓寬服務范圍。
剛迭代完畢的平安銀行“贏家”App就是智能化的其中一個體現,它是由交易銀行事業部的研發團隊推出的銀行內部手機應用。
打開“贏家”,一個清晰簡潔的工作臺展現在我們手中。它為這家銀行不同崗位的人提供了個性化的主頁和功能菜單,無論是總分行管理人員或產品經理,還是團隊長或客戶經理,都能在這個手機應用上各取所需。
過去散落在各個分行和業務團隊的經營數據,都被自動歸集到這個APP里,變成一張張實時更新的圖表,展示經營指標、客戶及產品的結構和收益,以及多維度KPI排名。一線客戶經理可以收到自動生成的制式化業務指引和管理措施,精準的大數據分析報告還能為平安銀行的管理層提供智能分析及建議。
“贏家”被視為智能化道路上的北斗七星——這個比喻對應了App中的智能管理、智能營銷、智能報表、智能開發、智能綜拓、智能風控和智能運營這七大功能?!拔覀兿MA家APP像北斗七星為水手指引方向一樣,指引我們對公業務轉型的坐標”,張元良說。
通過智能管理,客戶經理和各級管理人員每天都能看到全面詳實的業務數據,以及系統自動生成的對比分析報告。與此同時,他們可以隨時監控待辦事項和流程進度,隨時對偏離方向的業務進行糾正。
智能營銷可以結合成千上萬的客戶行為數據,以及特定的場景和生態,為產品經理和客戶經理自動匹配產品和潛在客戶,并且在全景模式中展示存量客戶。后臺數據庫中的客戶屬性、產品應用和行為規律等數據都通過標簽建立起了關聯,而智能機器人通過不斷學習企業的行為規律,已經實現了為客戶找產品、為產品找客戶。
智能報表則宣告了“表哥”、“表姐”辛苦制表的時代的結束,根據前、中、后臺各個業務板塊對數據和報表的不同需求,“贏家”可以自動生成關鍵報表和個性化模塊,讓使用者秒讀圖標和數據,數據的變動也隨時都有自動提醒,到期業務也會得到提前警示,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機器來完成的。
而智能開發功能則可以幫助平安銀行的產品和服務適應一線瞬息萬變的需求,也讓產品經理和客戶經理隨時了解信息、表達訴求。在這里,他們共享著底層數據和不同層次的產品貨架,無論是功能穩定的基礎產品,還是不斷迭代的功能產品,又或是靈活搭配的應用產品,他們都能獲取最新的資訊,市場需求和同業信息也能得到及時反饋。
借助智能綜拓功能,人們可以查閱專業詳實的產品內宣資料,也可以獲取并分享簡單易懂的外宣資料。這家銀行內部的對公和零售條線,以及它與平安集團之間的通道已經被打通,人們可以通過信息共享和業務合作來完成綜合金融服務的拓展。
在智能風控的幫助下,平安銀行正在實現貸前、貸中和貸后風險的全程閉環控制。在客戶經理決定放貸前,征信模型和深入生態的場景模型可以為他們選客,增信模型可以控制貸款總量;發放貸款后,客戶經理可以透過物聯網,遠程監控企業的經營情況,或是基于真實的貿易背景來跟單放款,確保銀行融資能夠真正支持實體經濟。
而智能運營也是平安銀行在運營領域的一次重大革新。如今平安銀行交易銀行事業部已經實現了遠程智能化服務,通過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許多業務的辦理都無需客戶親臨柜臺,一站式服務和線上申請已經貫穿到對客戶的綜合金融服務中。
口袋財務服務B端客戶
“智能化”程度的高低不僅取決于內部運轉的效能,更取決于服務公司客戶的能力。
從2017年開始,平安銀行就在對公板塊推出了移動端服務平臺——“口袋財務”App,并且提出了“平臺+產品+服務”的理念。它將手機銀行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意味著“口袋財務”不僅是一個手機端的交易工具,更是一個經營平臺,它既承載了平安銀行對公業務的所有主流服務和產品,也重塑了企業的理財場景和財富管理服務流程。
通過“口袋財務”,企業既可以獲得更低成本、更高效率且更安全的支付結算、代發工資、賬戶管理等基礎金融類服務,也可得到融資、理財、保險、移動辦公、財務管理等綜合金融服務。
“我們希望通過統一的門戶、品牌、平臺、接口和底層支持,來支撐針對B端客戶的一體化服務體系,爭取成為他們的結算主辦行”,張元良說。
目前,“口袋財務”正在打通手機端與PC的數據,并且計劃逐步打通它與“贏家”之間的通道。它支持平安銀行所有渠道的公司客戶,包括企業網銀用戶、橙e網企業用戶、單位結算卡用戶等等,并且通過整合對公產品、服務和數據體系,實現了集中運營和集中風控。
高效的服務能力背后,是對金融科技的運用。張元良介紹,“口袋財務”集成了生物識別、OCR(圖像識別能力)、一鍵理財、一鍵融資、資產全景圖、跨PC屏連接、云簽約、大數據等互聯網金融應用中的最新科技成果,并且打通了這些技術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
例如,通過引入平安科技的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實施識別等多項生物識別方面的專利技術,“口袋財務”無需客戶錄入復雜的用戶名及密碼,并且目前各項識別通過率都達到了90%以上。
通過在支付結算場景中運用口袋財務手機證書技術,企業客戶在App上可以像個人客戶那樣“無感支付”,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同時,讓企業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可以輕松完成大額轉賬。
而借助于AI(人工智能)和OCR等技術,過去反復跑銀行辦事的公司財務人員們可以松口氣了,在“口袋財務”中,企業客戶只需一次申請、一次臨柜,一次搞定多種協議簽署。這款App在行業內還首推了企業單人模式,一個法人代表便可以獨立完成App中的所有業務。
這些服務的最大受益者,是渴望獲得專業財資服務,卻無力負擔較大辦公成本的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針對這些企業的現金需求和管理需求,“口袋財務”還推出了App掃碼取現功能,并將企業審批事務與財務支付結合,員工用微信發起請示后,企業在App上就能進行費用或報銷支付。
與此同時,“口袋財務”還廣泛連接了圍繞企業經營管理的B端平臺,通過與騰訊企業微信、企查查、平安產險、平安租賃等伙伴合作,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服務。
像眾多富有進取精神的手機應用一樣,“口袋財務”也在迭代中不斷提高服務的能力。從2017年末正式上線至今,它總共經歷了18次大型迭代,并且保持了每周1次的迭代頻率。
而今年新成立的交易銀行事業部,從架構和協作上為“口袋財務”研發和運營提供了更高效的保障。截至2018年11月,這款App上累計開通的客戶數已經達到25.6萬戶,交易金額突破6000億元。
六大業務打造精品銀行
除了智能化之外,平安銀行的對公業務也在“精品”二字上下足了功夫。張元良介紹,“精品公司銀行”體現的是平安銀行對公業務整體布局的重構。2016年,董事長謝永林上任時,便提出了“輕資產、輕資本”的轉型目標,以及“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的轉型思路。
從深商行時代,到深發展時代,再到如今的平安銀行,對公業務始終是這家銀行的看家本領。張元良認為,做精也并非簡單的“少”,而是精挑細選、打造精品。
“金融行業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而掀起驚濤駭浪”,張元良說,在平安銀行的公司業務條線,“擁抱變革”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而“做精”意味著擺脫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運用科技成果、集中一切資源發展自己的優勢能力,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優選行業、優選客戶,專注深耕重點客群和重點領域。
目前,平安銀行已經為對公業務劃定了重點客群,它們主要集中在房、車、智慧城市、醫療健康、金融五大生態,以及交通運輸、電子信息、文化教育等十大行業中,這些都是平安集團資源稟賦較強的領域。
在這一背景下,交易銀行事業部選擇了六大精品業務來重點發展,除了“口袋財務”之外,還有離岸金融、電子政務、互聯網支付結算、中小企業征信數據貸(以下簡稱“KYB”)和供應鏈應收賬款服務平臺(以下簡稱“SAS”)。
在電子政務領域,平安銀行已經成為許多政府職能部門的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通過輸出智能財政、智能城建等服務方案,幫助政府提升行政服務效能,實現 “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愿景,而可視化的財政數據報表也使得公職人員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資金。
而在互聯網支付結算板塊,平安銀行提出了“最具互聯網特質的公司結算銀行”的目標,為銀聯、互聯網頭部客戶和上述五大生態中的客戶提供賬戶、支付、收款和渠道方面的服務。在離岸金融板塊,作為國內四家有離岸牌照的銀行之一,平安銀行相關業務的存款規模、中收等核心指標已經位列第一。
據張元良介紹,SAS主要運用了區塊鏈、云服務、物聯網等技術來確認交易背景的真實性,給核心企業上游供應商提供融資,服務范圍覆蓋了民營企業及長尾端中小微企業。而KYB通過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已經實現了在線完成放貸審批和按天判斷企業經營狀況,授信融資可以伴隨著企業的經營狀況來逐步增減。
目前,平安銀行已經針對對公業務啟動了數字金融規劃,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貸前獲客,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貸中自動化審批及精細化投放,把物聯網技術運用于貸后風險的精準監測。作為產品研發中心,交易銀行事業部探索的空間廣闊,大有可為。
“我們希望充分借助科技賦能,為政府和企業提供運轉順暢、透明高效的綜合金融服務”,張元良說,“希望為支持國家實體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Rachel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