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菜鳥理財。
P2P曾經被認為是性價比最高的理財產品,所以投資者覆蓋范圍很廣。但這場爆雷潮,卻把P2P真實的模樣展現在大家面前。
如果沒有這場爆雷潮,或許我們不會知道,參與P2P投資的原來有那么多人,不只是屌絲和窮人。
他們中有辛苦打拼好幾年就為多帶點錢回家的打工族,畢業不久剛攢下點錢的年輕小白領,辭去工作在家帶孩子做微商的寶媽,自主創業有房有車收入可觀的小老板,學識頗豐的大學教授……
朋友A全部身家投在某大型平臺,雖然在這次雷潮中他并未踩雷,但他仍一邊擔心著投資還沒到期平臺就出問題,一邊又煩惱著如果錢轉出來后到底要放在哪。而在投資之前,他其實并沒有過多的思考。
它曾被視為性價比最高的理財產品
朋友A其實就是大部分網貸投資者的縮影。
在這場爆雷潮前,他們想著:買個貨幣基金、銀行理財吧,又跑不過通貨膨脹;炒個股票吧,又覺得風險太高;再說到市場普遍推崇的基金定投,又沒有那么多耐心和時間賽跑。
思前想后,對于普通人來說,P2P可能是他們所能想到的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了。
再者由于多數平臺會有各種顯性或隱性剛兌,所以此前大部分網貸投資者傾向于認為這是一種低風險甚至是近乎無風險的投資。
很多投資者忽視了,在一個尚未發展健全的金融行業里,恰恰一切都是風險。
于是,在這個六月,甚至是更早的四月,一切開始發生了變化。
4月份資管新規落地,傳統金融行業也紛紛開始了打破剛兌的行動。
6月份,郭樹清表示,“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P>
一半是巧合,一半是注定。6月中旬開始,P2P雷爆一個接著一個,很多即便沒有跑路的平臺也紛紛爆出逾期無法兌付、流動性不足短標變長標等情況。
平臺紛紛選擇把P2P本身真實的樣子展現在市場和用戶面前。
這場爆雷潮卻揭示了真相
本質上,這場爆雷潮也是一場風險的加速出清,一場遲到多年的投資者教育,一場監管的試驗和修正,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1、行業的歷史問題需要清洗
不得不說,P2P這個行業里確實魚龍混雜。除了一些真正踐行普惠金融的平臺之外,還有很多自融的,甚至本身就是為了詐騙而生的平臺存在。
對于P2P行業來說,如今的局面其實背離初衷很遠。
因為投資者喜歡投短期,所以平臺紛紛期限錯配,各種理財計劃類產品層出不窮,所以流動性風險凸顯;因為投資者無法接受不兜底,平臺紛紛以各種方式提供隱性兜底,所以一旦無法兜底了大家就無法接受;還有諸如大標拆小標、資金池等更加明顯的問題。
為了長遠的發展,這個行業的確需要一次劇烈的清洗。
2、投資者的巨嬰心態需要教育
自有“理財”這個概念以來,或許是銀行給大家養成的習慣,“理財必須保本”這樣的觀點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中國百姓的腦中。
這么多年來,各種金融機構也好,教育機構也好,幾乎沒有對投資者進行理財通識教育,讓他們意識到風險和收益的關系。
而很多金融機構讓你做的風險測評,基本上是他們直接告訴你要選擇哪個選項,根本沒有實質意義。
所以中國投資者在投資理財時,很少會客觀理性地去研究、判斷理財產品背后的風險。
因為是銀行賣的理財就覺得是安全的,結果有人買到了假理財。因為一家看起來背景不錯的P2P平臺承諾剛兌就閉著眼睛買了,結果踩雷了。
我們看到,等到平臺爆雷后,大家開始紛紛查平臺的工商信息、查標的的真實性、去平臺實地察看情況等等,可是在投資之前呢?他們閉著眼睛說投就投了。
這場爆雷潮或許扮演了多年來缺失的投資者教育的角色,只是代價慘痛了點。
3、監管也在嘗試
而有人把這次爆雷潮的直接原因歸結于監管的不作為,這樣的說法并不完全正確。
其實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隨著2014年4月銀監會指出“P2P四條紅線”就已經啟動了。
只是互聯網金融對于監管來說,是個新事物 ,他們沒有直接的經驗,互金本身的復雜性也遠遠超乎了他們的預想。
經過了2017年8月以前的摸底排查和過去一年的密集整頓之后,監管仍無法完全規范這個龐大及紛繁復雜的新行業。
所以原定于2018年6月完成的備案延期了,監管開始籌劃下一輪復盤,爭取在這一輪中建立起長效的監管機制。
也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備案延期的影響,在延期以后及新政出臺之前的間隙中,爆雷潮發生了。
不得不說,這是監管不想看到的,但一定程度上也是監管想看到的。
有句話說得好:大亂之后,才必有大治。
4、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而在這場爆雷潮中,所有人都希冀著行業能好起來,除了一類人——惡意逃廢債的老賴。
由于P2P平臺目前大多尚且沒有接入征信系統,P2P網貸似乎成了一些老賴的樂土。
看到行業混亂如此,老賴們就更是猖狂,反正平臺壓力這么大了,那我就惡意不還債拖死平臺。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監管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已經在行動。繼7月中發布相關條文之后,前天互金整治辦就發文要求各地盡快報送惡意逃廢債借款人的名單。
甚至有些投資者開始主動組團去幫助平臺催收,一場全民催收的大戰已經開啟。
很快,曾經把網貸當樂土的老賴們,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千帆歷盡顯本真
如今,或許會有些人對這個行業的看法是:給你個糖吃當誘餌,然后把你關進小黑屋??梢哉f這是很大的誤會了。
要知道,P2P平臺的借款人多數都是達不到銀行嚴格風控標準的“次級”借款人,相對較高的利率背后,本身就意味著對于更高風險的評估和覆蓋。
在風險加速出清、行業加速洗牌之后,這個行業因其承擔著普惠金融的使命而不會消失,有些頭部平臺會先行發展起來,先行搶占市場。
而P2P本身也會撕下它最高性價比產品的外衣,漸漸顯露出它真實的模樣,反應市場的真實情況。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也不再是一句聊勝于無的提醒,而真正開始具備“警示”的意味。
P2P不是無風險套利,了解了風險以后,想來,你再來。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