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中西部廣袤的縣域經濟散落著的長尾客群,在行業人士眼中有貸款不良率和服務成本雙高的印象,這也讓不少人士認為,資金下鄉更多是個公益性導向、市場化動力不足。
但是,隨著智能手機普及、金融科技發展,帶來了保本微利、可持續的數字普惠金融模式,涉農金融也吸引了更多資金下鄉,拓展零售業務。業內人士分析,充分競爭之下,縣鄉村鎮綜合金融服務水平有望“升級換代”,更加接地氣。
不良率并非絕對
在河南漯河市舞陽縣,有一項“香菇脫貧”的特色惠農貸款:400家貧困戶、戶均貸款5萬元、合計2000萬元,0不良、0逾期,全部回款。
在具體操作中,舞陽縣政府設立風險補償金進行增信,本土龍頭企業河南華寶農業在5個鄉鎮建設大棚設立9個食用菌(香菇)基地,中原銀行對符合授信條件的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貸款5萬元,以購買該公司的香菇基袋生產。華寶公司提供日常培訓指導貧困戶香菇種植、并簽訂統一保底回購協議,貧困戶獲取穩定收益、按期還款。
類似的模式還出現在河南多個縣鄉的大棚產品貸款、農村婦女貸款、光伏發電貸款項目上,比如光伏發電項目貸款余額累計5.4億元,5年期以上利率4.9%,不良率也得到很好的控制。在中原銀行惠農金融部總經理郭未然看來,“只要客群識別相對準確,5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基本不存在還不上?!?/P>
北京農信互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龍頭農企大北農集團,在全國多地農村開展涉農金融綜合業務。該公司農信金服事業部總經理魏春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圍繞農業產業鏈上下游場景,2017年該公司信貸余額10多個億,放款額快速放量至近200億,但整體來看,不良率在1%以內。
而在2017年,同花順數據顯示,A股26家銀行的不良率除了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分別為0.82%和0.86%;11家銀行不良率在1.6%以上,部分農商行如江陰銀行的不良率持續3年徘徊在2%以上。
不難發現,和產業場景聯系密切、風控模型成熟、用戶信息相對完善,是上述資金下鄉模式的共同點。魏春認為,控制不良要靠風控制勝,其中,除了人的因素外,標準化的數據至關重要。比如在生豬行業,農信互聯擁有養殖戶、養殖企業、賣豬市場等多個數據庫,數據之間彼此交叉驗證,就能助力信息流、資金流相統一。
數據標準化有助于風控
涉農金融服務,尤其是信貸業務,面對的客群更多是傳統的現金交易,征信數據不足是繞不過去的坎。而目前來看,金融服務線上化正在破題。最基礎的比如中原銀行綜合金融服務上網的惠農APP、農信互聯推動的農業電商APP智農通,用戶可以培養線上支付習慣,一筆線上交易訂單匹配一個資金流,數據真實。魏春認為,“可以清楚的知道他們從哪里買了什么、花了多少錢,更加標準化的金融數據積累下來了?!?/P>
網商銀行產品部總監馮亮的判斷類似,網商銀行下鄉經歷了3個階段,1.0階段是熟人模式;2.0階段是供應鏈產業金融模式;3.0階段是數據化平臺模式,這包括普惠金融服務和平臺化聯合放貸。他們發現,互聯網平臺可以和當地的金融機構的既有的社保、補貼等數據信息疊加,不斷完善數據積累、做好風控模型積淀;然后,兩者達成合作,互聯網平臺提供純數字化的風控技術,而當地金融機構發揮線下觸達網點優勢、做好綜合金融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涉農金融新變化的大背景是智能手機普及及上網普遍提速。工信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4.2億戶,約102.5部/百人,全國已有16省市的移動電話普及率超過100部/百人;截至當年末,移動寬帶用戶(即3G和4G用戶)總數達11.3億戶(4G用戶總數達到9.97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79.8%。
“數據是和土地、資金一樣的重要的資源、重要的生產要素?!卑⒗镌浦腔坜r業事業部總經理鄭斌認為,金融數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農業種植信息系統、過程的數據,經過標準化采集,在云端線上化,就可以將人工智能、科學管理應用到該行業的全生命周期,比如噴灌、種養等各個環節,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種植水平。
涉農金融服務
在不斷拓展
越來越多城商行扎入縣域以下,除了積極的政策導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分析,這和城商行正積極謀劃零售業務板塊轉型不無關系。
“此前,城商行的特點是,依靠對公業務尤其是政府業務,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和經營業績的快速增長,相比之下,零售板塊業務一直增長相對平穩、零售存款占比不高?!痹鴦偢嬖V證券時報記者,多因素促成城商行下鄉,對公業務增量總會有天花板、地方政府融資環境也在不斷變化;而隨著金融監管環境發生變化,同業、資管業務受影響,銀行轉型零售業務的主動性更強;渠道向下才有根基,零售業務才能穩增長;此外還有自身原因、同業競爭、原業務增長遇瓶頸等等。
城商行下鄉,多線并行拓展零售業務的資產端、負債端?!半m然城商行下鄉先天優勢不足,但它的機制靈活,或給普惠金融市場帶來創新業務和新模式?!痹鴦偡治?,從經驗來看,線上吸收存款效果不太好,在縣域,尤其是農村,如果沒有網點想吸存恐怕很難。線上使用金融科技、與第三方合作,拓展資產端相對容易,也能以更低成本獲得效果更好的風險管理。
在下鄉過程中,不少銀行采取布局傳統和新興網點的模式之外,跳出銀行思維,自建或與第三方合建打造“金融+非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也被屢屢提及。比如中原銀行惠農支付點,除了小額存取、貸款理財咨詢等基礎金融業務外,還有多項生活服務;開發APP,打造“電商+金融”一站式惠農金融業務平臺。
華北地區某城商行人士分析,不能忽視的是,相比沿海民營企業縣域經濟發達地區,廣大中西部地區農村金融資源投入不均衡、金融體系相對脆弱,更不用說線上化、電子化、智能化尚處于起步階段、還需大量的前期推廣和投入周期。不過,充分競爭之下,隨取定存、保本理財、大額存單等差異化、創新金融產品也會越來越多,農村金融負債體系得到豐富,讓長尾客群也能獲得金融服務的升級體驗。
責任編輯:松崎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