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管作為P2P平臺合規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其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從前期,部分城商行紛紛搶灘,大行選擇觀望,到建行等大行的加入,再到“存管屬地化”的提出,相關平臺紛紛開啟更換工作,接著,網貸整治辦要求存管銀行參加存管業務測評等。如此看來,網貸行業的銀行存管可謂“一波三折”。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上海銀行已經暫停部分P2P平臺資金存管合作。與此同時,加上“存管屬地化”要求以及存管銀行測評要求,一時間,網貸銀行存管“大調整”一說隨即在業內掀起了浪潮。
對于深圳和上海兩地而言,由于此前兩地在備案意見稿上均表明將實行存管“屬地化”,因此兩地的存管“大調整”的可能性相對比較高。截至去年12月4日,據不完全統計,上海有39家平臺上線了在上海未設分支機構的銀行的存管系統,占上海平臺上線存管總數的44.32%;深圳有43家平臺上線了在深圳未設分行以上分支機構的銀行的存管系統,占深圳平臺上線存管總數的38.39%。
另外,由于各家存管銀行存在標準不一,甚至“接而不管”等情況,不少平臺也紛紛“抱怨”。
對此,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于去年11月28日,轉發了網貸整治辦函〔2017〕49號《關于開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測評工作的通知》。
《通知》顯示,自P2P網絡借貸(以下簡稱網貸)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以來,銀監會印發了《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銀監辦發﹝2017﹞21號),部分商業銀行積極開展網貸資金存管業務,在防止網貸機構挪用客戶資金、規范網貸機構合規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各存管銀行標準不一、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不利于專項整治驗收整改及網貸行業的健康發展。
“為進一步推動網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P2P網絡借貸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網貸整治辦)與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擬開展網貸資金存管業務測評”,《通知》表示。
根據測評范圍,測評針對已開展網貸資金存管業務且已存在上線網貸機構的商業銀行。首批測評對象為截止至2017年10月31日已開展網貸資金存管業務且已存在上線網貸機構的商業銀行。
目前,首批測評申請已經開啟。建設銀行、新網銀行等對和訊網表示,在《通知》下發后,已經第一時間向互金協會遞交了申請,成為首批參加測評的存管銀行。其中,建設銀行廣東分行相關人士對和訊網表示,參加此次測評是建行總行在組織相關事宜。
對于最后的測評結果,《通知》也明確“達到合規評級的商業銀行,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進行統一公示”。
和訊網通過查閱中國互金協會官網,目前尚未有相關結果公示。建設銀行廣東分行相關人士對和訊網表示,目前還未看到測評結果。新網銀行相關人士也對和訊網表示,測評進程和最終的結果以中國互金協會公布的信息為準。
根據最新統計,截至2018年1月8日,已有廣東華興銀行、江西銀行、上海銀行和新網銀行等51家銀行布局P2P網貸平臺資金直接存管業務,共有911家正常運營平臺宣布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其中,698家正常運營平臺與銀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并上線,占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36.15%。
也就是說,目前起碼有51家銀行需要參加測評,屆時上述已經上線了存管系統的平臺以及尚未上線存管系統的平臺,還需要根據以上51家銀行的測評結果,看是否需要更換存管銀行。
盡管,銀行存管“大調整”一說在業內掀起了討論浪潮,然而,對于已經上線了銀行存管系統或者系統運營了一年以上的平臺而言,更換“存管銀行”似乎壓力不大。
深圳某平臺相關人士對和訊網表示,目前平臺已經上線了銀行存管系統并且正常運營了一年多,如果測評出來發現銀行未達標或者“屬地化”生效,由于公司目前已在準備其他方案,同時也有了對接存管的經驗,屆時更換存管銀行并非難事。
責任編輯:松崎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