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曾是2016年的輿論熱點話題,某高校大學生因陷入校園貸,欠款達數十萬元,因無力償還跳樓自殺。
后來,校園貸走出野蠻生長期,引起監管層的注意。然而,直到今年6月,還是有學生因為深陷校園貸高額欠款,無力承擔選擇自盡。這只是被網絡公布出來的個例,在生活中,不知還有多少因校園貸影響生活的學生及家庭。
嘉豐瑞德小編略感痛心,這到底是學生的金融風險意識薄弱?還是提前消費成習慣?為什么這樣的現象在監管之后仍然會出現?
前段時間,一名女教師“臥底”校園貸成為熱點討論話題。漢江師范學院輔導員毛某因工作原因開始接觸校園貸,她匿名加入一些不良校園貸QQ群中,并將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做成視頻放給同學們看。
關于校園貸的兩個疑惑
這次事件中,該女教師主要為了搞清楚兩個疑惑:學生的貸款是怎樣在短期內由幾千元滾到幾萬元;催收非法利息的組織抓住了學生的什么痛點?
對此,該女教師在深入體會后發現:不良校園貸的合同,利率看似合法,低于法律規定上限。但實際上有很多看不懂的條款和算不清的利率,各種手續費等加起來導致這些校園貸的利率竟能達到50%甚至200%。
而那些催收非法利息的組織,在催款時分別有:異地上門催收、短信轟炸、各式騷擾、咒罵、威脅等,導致學生產生恐懼心理,影響生活。
嘉豐瑞德小編發現,從這兩個點上已經能看出,校園貸雖然不用提供太多的信息就能貸到款,但是高額的利息以及還不上款恐怖的催收。這整個過程下來,除了貸款的時候輕松了,后面的哪一個過程不是折磨人的?
校園貸下的負面影響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用自己身份及冒用同學身份,從不同校園金融平臺借款高達數十萬元,因無力償還從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2016年4月,福建某大四學生,自創金融服務公司,騙取同學身份信息,從8家網貸平臺貸款,總共涉及19名學生,總金額達到70余萬元。
2016年6月,裸貸風波現身大學,不還款就公開裸照。
2017年8月,某大學生溺水而亡,在他離世后,家人發現他的手機上還不停收到催款的恐嚇短信。家人介紹,在總欠款13萬余元中,其中有一筆借款數額為1100元,一周后要還1600元。
2017年8月,某大三學生欠下“校園貸”4000元,一年后利息滾到50多萬余元。
網貸平臺借款13萬元 高利貸本息22萬元
據網絡報道消息了解到,事件的起因,是朱某的同學想為女友買手機,所以借用朱某的個人信息辦了校園貸。原本同學承諾所有借款均由自己償還,借款4800元,分12個月,本息總計7000元。
隨后,朱某的同學表示還需借款1萬元,于是朱某從其他網貸平臺借了1萬給同學。然而該同學只在頭一個月還了買手機借的錢,隨后拿到1萬后,就此將朱某拉黑。
如此一來,在網貸平臺上借的錢只能由朱某來償還。朱某目前還是一名大三學生,償還的能力達不到,再想盡辦法償還完1萬元之后,還剩7000元實在沒有辦法,于是就想著辦法從其他地方借錢還貸款,拆了東墻補西墻。據了解,朱某一共在網貸平臺借款13萬元,個人高利貸借款22萬。
高校及各部門加強校園貸監管
2016年4月,銀監會發布消息稱,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并明確退出時間表。
在《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同時,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應對處置機制。
今年6月,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
現在校園貸已經不僅僅是銀監會、教育部的事情,還應有多個部門出面。并且校園貸發生在校園里,還需要各學校加強監管,將不良貸款平臺直接攔在門外。
家長也需加強孩子的防騙意識,大學生身處“象牙塔”,還未意識到“險惡”,他們沒有經濟來源,沒有償還能力。
嘉豐瑞德小編認為,“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這是家長應提早教給小孩的一個金錢觀念,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金錢,避免他們沒概念的花錢,導致錢花完了不敢向家里開口,從而走進“校園貸”的陷阱中。
責任編輯:松崎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