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大學生“借貸”市場數年后,在監管機構對校園貸“開正門、堵偏門”的政策號召下,銀行重新返回校園。
近日,工行推出針對在校大學生的小額信貸產品“大學生融e借”,成為繼建行、中行后第三家回歸校園貸的國有銀行。
可以說,經過了一年多的行業整頓,“一堵一疏”的監管方式改變了校園貸行業的參與者,銀監會8年之后重新允許銀行成為校園市場的合格放貸主體,行業格局正在被重構。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銀行第一次進軍大學生消費市場。早在2002年,銀行就曾推行大學生信用卡。但由于大學生群體信用卡透支現象頻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銀行的壞賬風險,因而銀行也逐漸退出大學生信用卡市場。
在銀行退出校園貸市場后,各類分期和借貸網站平臺開始相繼進入高校,野蠻生長也引發了高利貸、裸條、暴力催收等亂象。
此后監管部門逐漸加大校園貸監管整治力度,強制要求各類校園網貸平臺退出市場。同時,監管部門開始表態要鼓勵銀行這樣的正規軍進入校園貸市場。
除國有大行外,股份制銀行、城商行也進入校園貸市場,例如招行推出“大學生閃電貸”、青島銀行(港股6.20 -1.27%)推出“學e貸”。
對信貸機構來說,大學生這一龐大的消費群體蘊含著可觀的市場商機。銀行進入校園貸市場更多的是看重大學生走出校園之后的潛在消費。但校園貸是一把“雙刃劍”,其爭議核心就是風控問題。對很多貸款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信用借款所面臨的風險認識并不充分。在當前的狀況下,“學生消費、家長還錢”的風控邏輯很難徹底改變。
銀行要再次進入大學生消費市場,關鍵在于銀行是否能規范地進入大學生市場。例如,單一銀行的控制能不能防范多重授信的問題,如果多家銀行都對一個大學生授信,這就會造成信用額度膨脹。因此在這一方面,還是要對大學生進行卡量與消費額度的雙重控制。
那么,銀行能否成為校園金融市場新的贏家?
我只能說,校園市場并不是一個“市場化”的領域,其公益屬性或高于盈利屬性,利潤空間和發展速度有限??上驳氖?,新入局者正用提供低利率、合規服務改善用戶體驗,這樣的節奏,顯然更符合市場和監管需求。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