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外資行撤離。不久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新銀行”)總裁廖賢志在媒體見面會上透露,在出售所持上海農商行的股份后,將計劃出售所持天津銀行股份。幾天后,北京銀監局網站顯示,花旗銀行關閉北京陽光向東支行申請獲批。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外來的和尚不會念經”是不少外資行面臨的問題,近年來金融經濟低迷,也讓外資行紛紛收縮戰線。
不斷“瘦身”
對于出售天津銀行12%股份,廖賢志表示,由于澳新銀行在中國的零售業務份額較小,未來要聚焦全行資源在最擅長的機構金融領域,澳新銀行將逐漸出售在亞洲銀行的股權,以彌補資本充足率和聚焦本身業務。
事實上,去年10月,澳新銀行就曾宣布將中國地區以及亞洲地區的財富管理與零售銀行業務出售給新加坡星展銀行;今年1月,澳新銀行又以91.9億元的交易價格出售了上海農商行20%的股權。
花旗銀行則是在網點數量上不斷“瘦身”。除了本次關閉北京陽光向東支行,去年花旗曾先后關閉了5家在華支行,分別為深圳車公廟支行、大連星海灣支行、北京望京支行、深圳前海支行和上海延安西路支行,這種現象曾引發業內廣泛關注?;ㄆ熘袊毙虚L任盛康對此回應稱,關閉網點是根據客戶行為和偏好的改變,以及市場環境而進行的調整,希望提升客戶體驗,以更多數字化渠道滿足客戶需求。
近年來,外資行關閉網點、拋售股權的例子已不勝枚舉。如2015年底,德意志銀行將所持的19.99%華夏銀行股份出售;2016年3月,中國人壽受讓花旗集團及IBMCredit所持廣發銀行全部股權;同年10月,銀監會批復同意包商銀行受讓渣打銀行持有的和林格爾渣打村鎮銀行4000萬股權。
“失色”的業績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來,外資行持續從國內撤離,背后的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是現在全球金融經濟整體比較低迷,國內銀行業的盈利也是今不如昔;另一方面,外資行更擅長為企業提供跨市場的資金、投資、管理等服務,在中國存在一些市場契合的問題,有“水土不服”的癥狀,在中國經營想獲得起色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撤資是自身利弊的一種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還提到,近年來中資銀行發展迅猛,加上本土優勢和互聯網金融等的影響,外資行在與中資銀行直接競爭中處于劣勢,這直接影響外資行在中國的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翻閱多家外資行的2016年財報發現,外資行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下滑現象普遍,且幅度較大。其中星展銀行(中國)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較上年度分別減少18%和6%;大華銀行(中國)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下滑7.6%和46.11%;渣打銀行(中國)營業收入和稅前凈利潤分別下滑23%和45%。
多家外資行都在年報中解釋,業績下滑主要是由于中國央行連續降息、息差收窄,中國市場的貿易規模減小,財富客戶銷售下降以及貿易收入減少等。與此同時,受到人民幣匯率波動及由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貿易融資等行業造成壓力的影響,外資行的不良率也在攀升。
優勢仍存
盡管收縮了在華的戰線,不少外資銀行依然表示看好中國市場。大華銀行董事長黃一宗表示,“隨著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世界的聯系,并繼續向更為多元化的經濟體系轉變,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仍保持信心”。
幫助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也恰恰是外資行的優勢所在。宋清輝表示,相較而言,在本土融資成本以及大額貸款方面,外資行顯然不具備中資行的成本和規模優勢,但在幫助中資企業“走出去”以及外資公司或國際投資者落地中國方面,外資行則具有先天優勢,外資行具備成熟的海外市場經驗,在打通境內外需求方面,外資行的這些功能可以實現最大化。
此外,外資行也具有明顯的混業經營優勢。郭田勇表示,目前國內混業經營的機構比較多,外資行的業務重心可以往這個方向調整。目前已有不少外資行提升企業金融業務的比例,重點服務那些具有國際經營項目、貿易往來且增長空間較大的中型企業,與國內本土商業銀行差異化經營。
在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創新轉型方面,外資行也不甘落后。例如花旗和星展,已將零售業務更多地轉移到線上進行。任勝康曾介紹,在亞洲市場,花旗有95%的個人客戶交易是通過物理網點之外的其他渠道完成,所以花旗總行開展“移動優先”的數字化戰略,希望通過數字化渠道,提升客戶體驗。
責任編輯:曉麗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