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一篇名為《就算老公一毛錢股份都沒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創業者》的微信文章火速成為10W+爆文,女作者講述了她老公在一家創業游戲公司的精經歷——以“后端老員工”的身份干了七年,既沒獲得股份,還被CEO凈身出戶。
暫且不論事情的原委,我們提煉幾個主人公的:月薪20k、獎金100w(花完剩下40w)、房租9k、房貸100w+月還8k、沒有積蓄。
身為一名做了七年的程序員,月薪20k,還在幾年前拿過100w的獎金,雖算不上富裕,但理論上來說絕對稱得上中產階級了。
不過,這名程序員的家庭財務狀態糟糕得一塌糊涂,沒有積蓄,負債率高得驚人,以至于他在被CEO踢出局后,生活無法維續。
我們不討論他和公司的扯皮撕逼,而是分析下這類底子很薄的中產階級。這類人群是否真的是新中產階級,到底什么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新中產”呢?
新中產的定義
根據好規劃發布的《新中產互聯網財富管理白皮書》,“新中產”被描述為這樣一群人:
1、出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普遍受過高等教育,從事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作,他們是靠互聯網生存的一代人,習慣通過社交網絡,學習獲取信息和進行財富管理;
2、從財富和資產的角度看,他們年收入10萬元左右,處于收入快速增長時期,保持收入增長是他們最主要的財富積累方式,具有很大的資產想象空間;風險偏好保守,真正帶動收入增長的只有工資增長這一“單一引擎”;
3、從生活方式上看,他們更注重事業和個人發展,傾向于晚婚,個人(或家庭)消費呈個性化趨勢,注重差異化和品質。
這么看的話,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的確符合“新中產”的定義。但這依舊過不好一生的樣子又當作何解釋?
為什么身為“新中產”,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原因一:35歲以上新中產的收入增長不再
上一代中產階級或其他富裕階層,面臨著改革開放后百廢待興但信息閉塞的市場環境,受著理想主義甚至革命精神的感召,就這么下海、闖蕩江湖去了。
“新中產”的生存境遇遠不同于上一代,也無法復制上一代野蠻生長、快速進階的財富增長模式。他們的生活軌跡往往是只身離開家鄉或原屬社會階層,脫離原屬的社會地位和人際資源,以個人為單位進入大城市和新階層,實現了平穩的階級晉升和財富積累。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就是從東北來到北京中關村(000931,股吧),跟著聊以信賴的leader創業打天下。
這種晉升和積累,一方面依賴的是拼命(寫代碼到下半夜,度蜜月的時候也放不忘敲代碼)工作,以后來者居“中”的姿態盤踞在大城市里。
另一方面依賴的是趨勢和未來,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因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供職于私營企業,而這類企業對經濟變化敏感,企業對未來景氣度的預測直接決定了員工薪酬上漲的幅度(身為資深程序員卻拿著較低的月收入)。
好規劃的調查顯示,2014-2015年“新中產”的收入漲幅接近30%,2015-2016年雖然仍在向上,但漲幅已經回落至個位數;對于2017年收入的預期,63%的人預計全年薪酬上漲不超過10%,更有近5%的人認為自己的收入僅能與上一年度持平。
更令人心慌的是,年齡越大,面臨的經濟壓力越大,而職業競爭力下降。調查還表明,35歲以上“新中產”的收入增速普遍下降,甚至遭遇職業動蕩期而導致收入負增長。
這在白皮書中也得到了數據證明,35歲左右的“新中產”如果還必須依靠工作收入維持生活,就很可能做不成躍過龍門的鯉魚,只得做只在田里呱呱叫的青蛙。
不上不下的處境如此尷尬,那么,削減支出可行嗎?
原因二:消費模式升級了,由奢入儉太難
白皮書中提到,告別了先儲蓄后消費的傳統中國模式,也拒絕西方提前消費的模式,“新中產”量入為出地追求“品質升級”。
2014-2016年的三年中,“新中產”人均年度收支比從42.5%提高到了55.8%。
多花的錢去哪兒了?“新中產”在消費升級過程中,會優先考慮從物質消費中感受幸福,比如改善住房交通條件、更換服飾品牌、把旅行目的地從臨近國家換到歐美;但不會優先考慮增加資產型開支,比如購置房產、收藏品。
還是用這位程序員舉例,他的小家庭在獲得一次性的100萬收入后,選擇了買奔馳車和去毛里求斯度蜜月,很快將這筆錢花得所剩無幾,他們的做法是很典型的“新中產”享受消費。
媒體熱衷于贊美“新中產”的消費潛力,用消費主義的種種說辭煽動他們提高消費水平,其中不無隱憂: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
白皮書列出了更詳細的數據:26-30歲和30-35歲人群的房租貸款開支分別占30%和22%,35歲以上的則是更高的33%;不過,旅行娛樂的開支比例穩定地保持在6%。
這說明,“新中產”并未真正地進入享受高品質生活的階段,財富積累的步伐卻在放緩。為了攢錢,去壓縮那少少的6%嗎?那太讓人難過了。
原因三:抗風險能力差才是關鍵
“新中產”頭頂買房、養老、養兒育女的三大殺器,又擔憂著天災人禍帶來的毀滅性打擊。
工資增長這一“單一引擎”,似乎難以負擔重荷。就像這名被踢程序員,作為家庭的唯一收入來源,一旦失業,家庭生活立馬陷入困窘。
歷史數據也證明了這點,大部分中產階層的未來不是“新富人群”,而是不斷延遲退休年齡的“下流老人”。
除了收入引擎單一、收支比高,還有風險偏好保守、理財收益率不夠高,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新中產”的抗風險能力偏差。
說到底,本錢不夠,抗風險能力就弱。26歲到35歲,在這10年的準備時間內,“新中產”如何“撈足夠多”?
理財收益填補資金缺口
進行科學有效的資產管理,目前來看是唯一的安全手段。
“新中產”未來對資金的需求十分龐大,而他們的開支計劃與收入相比,顯然存在一定“缺口”。這種長期生活需求與現實之間的資金缺口只能通過一種途徑來解決:
理財獲取收益,填補資金缺口。
借助有效的理財手段和資產管理策略,“新中產”依然有很大機會完成階級跨越、實現財務自由。
最后一次拿這位程序員舉例;他離職前的月收入是稅后20k、房租9k、房貸100w+月還8k,沒有積蓄,妻子是家庭主婦無工作精力,育有一孩。
與其鬧來鬧去地離開,不如舒舒服服地好聚好散。想必7年創業資歷的他,現在找到一個技術leader的職位、拿到稅后25k+的薪水,并不是件難事。
對于他的家庭資產狀況,我的建議是:
1、如果繼續維持每月還8k房貸并租房的狀態,那么房租的價格一定要降低,從9k降到4k左右為宜,并且將日常開銷控制在5.5k元左右(主要是減少享受型消費),盡量把月結余率提高至30%(7.5k元)以上;
2、自有住房可以盡快出租,這樣用租金來抵消自己的房租,減輕壓力。
如果夫妻二人能齊心協力,艱難地度過未來一年,那么到2018年的今天,家庭儲蓄最起碼可以達到9萬元左右,勉強實現了良性家庭財務狀況。
預計夫妻二人未來的理財目標是兩年后孩子的幼兒園費用,北京市的平均水平是三年繳納6-10萬元(公立幼兒園),我以此給他們提一個投資建議:按照40%:60%的比例,平均每月配置低風險、中風險資產(高風險暫不考慮)。按照過去10年各類資產的平均收益率計算,這一組合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7.97%,到2020年的今天家庭資產總值可達到32萬元。
雖然這是我作為一個理財師,給這個“新中產”小家庭提出的小建議,但真心知道其中的不易。文章題目可能危言聳聽了,但事實也差不多,如果不提高自己、精明理財,“新中產”頭上懸著的名為“loser”的利劍,隨時都可能掉下來。
咱啊,離著功成身退還有好遠的路。
責任編輯:陳愛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