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我國支付清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銀聯成立以來,積極擁抱產業發展和技術變革,將以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為基礎的銀行卡轉接清算網絡不斷創新升級,逐步形成可支持多種賬戶體系交易的支付清算網絡,并正朝著數字時代的支付清算網絡的方向邁進。銀行卡轉接清算網絡在不斷升級創新的發展過程中為支持支付產業建設、維護支付體系安全穩定運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銀聯將推動面向新場景的系統升級,以創新合作形式加強產業風險防控能力,繼續提升中國銀聯品牌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穩健發展維護我國支付清算體系安全、穩定運行,服務數字經濟發展。
關鍵詞:銀行卡轉接清算 數字經濟
一、銀行卡轉接清算網絡在升級發展過程中作用不斷凸顯
(一)順應產業發展和技術變革,銀行卡轉接清算網絡不斷升級創新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支付清算體系在支付系統層面逐步完善。央行支付系統在大小額支付系統基礎上不斷擴充,相繼建設了超級網銀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等;圍繞央行支付清算系統,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城商銀支付清算系統、農信銀支付清算系統、電子商業匯票系統和網聯清算平臺等也陸續設立。中國銀聯在2002年成立后建設的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建成時間較早,并作為特許參與者接入央行大小額支付系統,是我國支付清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在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基礎上發展轉接清算網絡,逐步形成以銀行卡賬戶為核心的電子支付體系。中國銀聯成立后,在合并全國18家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的基礎上,通過建設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制定統一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推出統一的“銀聯” 卡品牌,進一步促進了銀行卡交易信息交換的電子化,并實現了銀行卡聯網通用。
在此基礎上,中國銀聯聯合產業各方不斷加大銀聯卡發卡規模、拓展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將轉接清算網絡延伸至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逐步形成了以銀行卡賬戶為核心的電子支付體系。在此推動下,銀行卡已成為我國居民日常生活和企業生產經營中使用最頻繁、使用范圍最廣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也是商業銀行開展金融業務的重要載體。截至2020年6月底,銀聯卡累計發行達86.8億張,成員機構超過2400家。2019年,銀聯網絡共實現交易金額189.4萬億元。銀行卡的快速普及和轉接清算網絡的不斷延伸也擴充了其他主要支付系統的業務來源,極大地提升了支付清算的電子化水平。
2. 銀行卡轉接清算網絡已升級為支持多種賬戶體系交易的支付清算網絡。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支付產業自身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等支付產品層出不窮,中國銀聯緊跟支付產業發展并深入洞察消費者需求,通過對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和轉接清算網絡進行系統功能創新和性能升級支持前端產品創新和業務發展,逐步推出銀聯在線支付、采用token技術的NFC移動支付和銀聯二維碼支付、云閃付APP等創新產品。以云閃付APP為例,目前云閃付APP注冊用戶超3億,已發布8.0版本APP,集成了小程序、消費券、健康碼、卡權益、境外服務和移動支付便民工程六大特色功能,受理場景覆蓋全國34個城市地鐵、1700多個城市和縣域公交、近22 萬個零售商戶、近10萬個超市便利商戶、300多萬個餐飲商戶、近200萬臺自助售貨終端、近2000所校園、2800多項公共事業繳費項目、逾3600個企事業單位食堂等。
近年來,中國銀聯積極配合斷直連、備付金集中存管等相關監管政策落地,在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基礎上新建無卡快捷支付系統和條碼支付系統。系統支持基于支付賬戶的二維碼支付、APP支付、手機網站支付、刷臉付等業務,且可提供無卡快捷支付的風控、交易路由、備付金限額、機構權限控制等應用服務。
通過系統升級與創新,銀行卡轉接清算網絡可以轉接基于銀行卡、Ⅱ類/Ⅲ類銀行賬戶、支付賬戶、行業賬戶等發起的交易,已升級為支持多種賬戶體系交易的支付清算網絡。
3. 銀行卡轉接清算網絡內涵不斷深化,正逐步構建數字時代的支付清算網絡。近年來,區塊鏈、5G、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發展迅速,中國銀聯一方面不斷優化系統底層技術架構,支持前端業務對于峰值處理能力、交易時延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研發基于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將轉接清算內涵不斷深化,逐步構建數字時代的支付清算網絡,助力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
在系統性能方面,通過持續系統升級,目前中國銀聯核心轉接系統TPS已達27萬筆/秒、內部時延小于100毫秒,當日可處理15億筆交易,并基于北京、上海兩地六中心的分布式架構部署具備瞬時故障隔離和快速恢復能力。無卡快捷支付系統也已升級成為TPS達18萬筆/秒、交易時延小于100毫秒、當日可處理15億筆交易的超大容量支付網絡,在現階段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可完全滿足成員機構日常運營及大型營銷活動期間對銀聯系統性能的要求。
在新興技術應用創新方面,中國銀聯與產業各方通力協作,致力于運用新興技術提升支付結算和商業信息交換活動的效率和安全性。例如,中國銀聯運用區塊鏈技術獨特的信息記錄和信任機制,與商業銀行、行業商戶和政府機關合作,研發全球跨境匯款追蹤平臺和稅務區塊鏈電子發票等應用,通過對新技術的實踐解決跨境匯款信息實時追蹤和電子發票可查、可驗、可信、可追溯及全周期管理等痛點,大幅提高商業活動和支付交易過程中的信息傳輸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同時,中國銀聯通過建立物聯網支付平臺和邊緣計算網關,推出面向充電樁企業和電動車車主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支持電動車作為與支付驗證信息綁定,形成物ID,全面支持物聯網場景下自動、智能、高效、安全的支付結算需求。
(二)在升級創新過程中不斷發揮作為轉接清算網絡的重要作用
1. 支持支付產業建設,提高社會信息化水平,降低社會交易成本。作為銀行卡清算機構,中國銀聯運營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和轉接清算網絡過程中一直關注并致力于通過強化平臺功能、優化系統服務、提升支付效率等措施為發卡機構、收單機構、合作商戶、持卡人、專業化服務機構等產業相關方創造更大價值,聯合各方共建支付服務生態體系,推動支付產業健康發展。目前,我國銀行卡產業總產值達6000億元,產業鏈上下游的卡片、芯片、ATM設備、POS終端等相關制造廠商企業長期保持增長,直接參與機構從業人數近70萬人。
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和轉接清算網絡的發展是計算機、通信技術日臻成熟的產物,也是持續推動支付電子化的前提條件和有力保障。在發卡端,商業銀行全面改造后臺系統以處理銀行卡交易;在受理端,零售商戶通過收單機構引入POS終端與收銀系統對接完成交易電子化處理及入賬;在公共服務方面, 政府機關基于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實現電子收稅及稅款直接入庫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支付創新,以及未來數字支付時代的發展打下牢固的信息化基礎。
銀行卡支付的快速普及有效降低了社會交易成本。據調研和測算,我國現金支付成本約占單筆交易金額的1.76%,而銀行卡支付成本僅占0.67%, 銀行卡替代現金能節約交易金額1.09%的社會成本。
2. 支持信貸消費,促進經濟增長。作為中國銀聯成員機構,商業銀行依托銀行卡清算機構完備的規則標準及成熟的轉接清算網絡,可獲得風險可控的規?;南M信貸發行和應用渠道,拓展信貸業務范圍。
截至2019年末,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達7.6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占2019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8.4%,占比較2017年末大幅提高14個百分點;同時,借記卡也為企業、居民日常支付結算需求提供了便利。銀行卡的廣泛使用對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3. 支持產業風險防控,為監管提供有效抓手。中國銀聯作為支付產業的核心樞紐,是支付交易的重要“中轉站”,集中處理了大量資金流和信息流, 一方面,基于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及業務規則和技術標準,與產業各方搭建了多層次、完備的風險聯防機制,建成交易欺詐偵測、收單風險、互聯網和移動支付風險實時監控等系統,強化日常風險防控、風險事件調查處置、信用風險防范、創新業務新型風險防控等方面交流合作,切實保障支付產業風險可控,促進支付產業合規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中國銀聯配合監管政策落地實施,為監管部門了解掌握資金流動、經濟運行情況及政策落地提供了有效途徑。
4. 打造全球銀聯卡品牌,保障國內銀行卡轉接清算網絡持續發展。中國銀聯在運營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拓展轉接清算網絡的基礎上,同時注重“銀聯” 卡品牌的經營發展,并于2004年開始發展國際業務。目前,銀聯卡受理網絡延伸至全球179個國家和地區, 境外受理商戶近3000萬戶,在境外62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發卡,“銀聯”已逐步成長為全球主要的支付品牌之一?!般y聯”品牌的國際化發展不僅滿足了境內企業、居民在對外經濟活動中的支付結算需求,也支撐了中國銀聯在全球范圍內與其他國際卡組織展開競爭,保證了國內銀行卡轉接清算網絡的持續發展。
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部分國家和地區已逐漸意識到建設支付清算網絡、發展銀行卡品牌的重要性。近年來,印度、俄羅斯、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推動本國建設支付清算系統、創建本國銀行卡品牌,并大力支持品牌國際化發展。我國銀行卡品牌建設和支付清算網絡發展已走在前列。
二、新場景、新技術為轉接清算網絡發展帶來機遇,也提出挑戰
(一)新型支付場景帶來廣闊市場發展空間
1. 對公和跨境業務成為支付發展新機遇。在支付行業發展前期重點聚焦于零售領域,現階段國內C 端用戶支付及相關需求已基本被滿足。隨著二維碼支付的普及,在小額零售領域銀行卡綁定支付APP完成付款已成為居民在餐飲、娛樂、超市、購物、購票、公交、手機充值、人到人轉賬、水電煤繳費等場景的主要支付方式。在房產、汽車等大額消費領域,隨著發行量的增長和金融IC卡升級帶來的安全性顯著提高,銀行卡已成為支持居民和企業大額支付活動的主要工具。2019年,全國人均持有銀行卡6張,銀行處理電子支付業務2233.9億筆,非銀行支付機構發生網絡交易7200億筆,基于C端用戶的銀行卡及移動互聯網支付已滲透到居民日常消費的方方面面。
目前,支付產品、技術及解決方案開始逐步向B 端、跨境支付場景滲透,對公支付和跨境支付已成為國內支付產業的重點拓展市場。據市場機構測算,預計全球B2B對公支付業務的市場規模約為120萬億美元, 主要包括對公采購、應收應付、跨境B2B等支付場景。在“一帶一路”倡議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我國跨境貿易、個人出境消費規模持續增加。2019年跨境電商出口規模達8萬億元,同比增長12.7%,2018年我國出境游超過1.6億人次,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66.2萬人,為跨境支付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2. 創新技術加速商業化為支付帶來更多新場景。目前,5G 網絡建設加速推進,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逐步商業化,創新技術的加速落地將從底層改變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為支付帶來更多、更豐富的新場景,在部分場景中集中統一的單筆大額支付向零星分散的多筆小額支付轉變。如物聯網醫療成熟后,需求總量大、遠程交互風險低、服務頻率高的日常醫療咨詢和初步遠程問診預檢服務將快速發展;又如隨著工業生產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及物聯網應用對工業生產管理實時性和精密性的提高,工業中“每次使用付費”的場景可能增多;在家庭物聯網中, 通過對冰箱存貨、設備運行狀態、居家環境的監控可能自動生成用于生鮮購買、維護服務購買、維護材料補充等場景的新訂單。
(二)新場景對系統能力、風險防控提出了新挑戰
物聯網環境下,支付活動的發起人可能由自然人擴展至遵循某種算法或合約的智能程序,支付發起設備可能由當前的通用計算設備擴展至專門化智能終端(如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統的設備)或支持物聯網平臺的遠程服務器。支付入口將更加豐富多樣。前端場景的高度自動化和更多更分散的新生成交易為支付清算網絡的實時性、交易成功率和并發處理能力提出新要求。支付清算網絡需要在與前端技術對接、峰值處理能力、交易處理時延、交易成功率、交易路由優化、清算模式多樣性等方面進一步優化升級。
2019年我國銀行卡欺詐率為0.9個基點, 持續處于全球及亞太低位,但風險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復雜。風險從傳統的線下渠道快速向移動互聯網渠道和境外遷移,移動互聯網端欺詐占比同比上升73.4%,銀行類APP也已成為輪番攻擊的對象。在未來物聯網環境中支付活動各參與方將面臨更多、更復雜的風險防控問題。如在持卡人身份識別方面,支付活動相關各方將面臨如何對由程序而非自然人發起的支付活動進行持卡人身份認證的問題;在信息安全方面,物聯網系統代表的更多設備和更復雜的交互關系意味著更多風險點和更復雜的協調性問題;在設備驗證方面,相對于互聯網,物聯網設備的工作原理更加多樣,提供服務的方式更加豐富,其不同智能程序間的功能和編寫方式也具有更大差異。同時, 支付市場參與主體日趨多元化,接入終端和設備的指數級增加帶來了更多的風險暴露,對風險防控規則的嚴密性和協同性提出更高要求。
(三)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可能對傳統支付體系帶來重大影響
近年來,在支付領域基于區塊鏈和數字貨幣技術的創新應用不斷涌現。Libra、Ripple 等數字貨幣利用區塊鏈技術成為跨境支付市場的新參與者;SWIFT基于R3聯盟的Corda平臺于2017年推出了全球支付創新服務(GPI),以滿足更多實時快捷跨境轉賬交易需求;招商銀行推出“招行直聯支付區塊鏈平臺”, 應用于全球現金管理領域的跨境直聯清算、全球賬戶統一視圖及跨境資金歸集等三大場景,已實現招商銀行香港分行與永隆銀行間的跨境資金劃撥。
目前,對央行數字貨幣的探索已成為各國央行工作重要方向。由于區塊鏈核心技術可滿足央行對于金融安全、穿透式監管等的訴求,啟發了眾多央行從支付系統深入貨幣層面進行創新。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80%的央行正在研發央行數字貨幣,新加坡、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均已成立團隊進行僅面向央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批發型數字貨幣的研究與測試。
由于技術原理、信任機制和交易路徑與傳統支付清算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發展可能對傳統支付清算帶來重大影響,并對支付清算網絡的未來發展提出嚴峻挑戰。
三、創新銀行卡轉接清算,服務數字經濟發展、維護支付清算體系安全穩定運行
(一)推動面向新場景的系統升級,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中國銀聯將通過對支付清算網絡的不斷升級優化,賦予其新的內涵和外延,逐步構建數字時代的支付清算網絡,助力數字經濟發展。一是在原有支付清算網絡基礎上繼續通過對系統架構和交易處理能力的升級、對清算模式和網絡功能的創新和優化,構建更加開放、靈活、高效的新型轉接清算網絡, 同時積極研究央行數字貨幣未來發展趨勢,探索基于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數字時代的支付清算網絡發展, 滿足未來更多數字化商業場景的支付清算應用需求。二是以創新科技建立適應5G和物聯網發展的支付解決方案,聯合產業各方制定面向新型支付場景的標準和規則,通過銀聯云計算、銀聯開放平臺等為銀聯合作伙伴提供支付解決方案、基于數據的增值服務,支持合作伙伴數字化升級,帶動產業整體發展。
(二)以創新合作形式加強產業風險防控能力
中國銀聯將不斷通過技術升級和規則完善,聯合產業各方加強產業風險防控能力。在技術升級方面,通過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新型風險控制系統建設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加強對風險交易的早期識別和攔截,利用新技術減少銀行、持卡人和商戶的損失。在機制完善方面,通過不斷完善風險監控機制應對新形勢和新場景帶來的挑戰,聯合產業各方探索5G和物聯網環境下風險防控規則,通過更完善的信息分享交換機制聯合成員機構加強聯防聯動能力。
(三)繼續提升銀聯品牌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
一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對支付清算網絡的不斷升級,提高云閃付APP等國內成熟支付產品在境外的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完善和優化全球轉接清算網絡。目前,云閃付APP 用戶已可在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銀聯二維碼支付服務已在亞太、中亞、南太、中東、非洲、北美等33個國家和地區落地, 中國銀聯將持續加大銀聯移動支付產品在境外的受理范圍。二是繼續通過對外標準合作,在芯片卡標準、銀聯二維碼標準、轉接清算網絡建設等方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支持;同時繼續參與EMVCo、PCI相關國際標準的建設,進一步提升銀聯品牌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穩健發展維護我國支付清算體系安全、穩定運行
作為數字時代的零售支付清算網絡,中國銀聯將繼續在系統保障、業務發展等方面維護我國支付清算體系安全、穩定運行。一是繼續保障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及轉接清算網絡的平穩運行, 同時做好特殊情況下的其他清算系統業務連續性支持;二是在提升銀聯品牌全球影響力和保持行業競爭力的同時, 緊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配合CIPS和境內外幣支付系統(CFXPS)業務發展,支持我國支付清算體系平穩、健康發展。
相信只要堅守“支付為民”初心,努力實施銀行卡轉接清算網絡的創新發展,就一定能在數字經濟時代繼續推動國內支付產業升級,提高中國支付國際競爭力,維護我國支付清算體系整體安全、穩定運行。
責任編輯:Rachel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