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關于“券商牌照”的報道讓整個金融圈頗不平靜。有消息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
這對能夠混業經營的商業銀行自然是一項利好。但在另一頭,則是券商們的“失落”——當體量相當于自身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巨頭也有了券商牌照,那牌照“護城河”將不復存在,競爭壓力將遠勝以往。
混業還是分業,是貫穿現代金融發展的主線之一。金融機構始終有混業經營訴求,混業可以讓單個客戶創造的價值達到最大化,機構能以最高的效率獲得市場份額和利潤。分業是監管機構的訴求,分業意味著更垂直的監管,監管效率更高,金融風險更可控。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當下,對效率的追求逐漸占據上風,混業經營已經成為主流。
實際上,混業經營的思路數年前就曾被監管層明確。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新國九條”,其中提出:研究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等交叉持牌,支持符合條件的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2015年3月證監會也曾回應稱,“正在現行法律框架下,研究商業銀行等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有關制度和配套安排?!辈贿^這一進程因為2015年年中的股市異常波動而陷入沉寂。
如今,商業銀行混業經營證券業再度被提及,有其現實必要性。因為隨著中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證券公司持股比例上限取消,外資投行紛紛申請設立控股公司或者提高合資公司持股比例,而本土券商體量較小、業務單一,排名前三的券商投行業務收入不及高盛的三分之一。
如何應對外資競爭?去年底,證監會明確提出“積極推動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但依靠券商內生增長節奏太慢,業內并購也因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難以達到“航母級”的要求,將券商牌照發給大型商業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內部相關資產組合到一起,便可以大大超過現有的頭部券商的體量。
給大行發券商牌照,還可以從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有100多家證券公司,但“散而難強”,經營過于依賴經紀收入,被稱為“靠天吃飯”,在精品投行、復雜產品、國際布局方面一直乏善可陳。商業銀行這些“巨型鲇魚”入局,對經紀、通道等簡單業務幾乎沒有依賴度,可以通過差別化的服務搶占市場,這也將倒逼其他證券公司改變業務模式,進而提高直接融資市場的效率,為客戶創造真正的價值。
6月28日晚間,對于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新聞,證監會回應稱,“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
這代表了決策層的殷切期望。
對商業銀行來說,經營券商業務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摒棄監管套利的短期思維,將業務重心放到交易、產品設計等核心競爭力上,將視野放到國際競爭上;在管理上,商業銀行應當轉變思路,采取更市場化的方法,用具備競爭力的薪酬吸納優秀人才,才能適應證券行業激烈的競爭。
在上述回應中,證監會還表示,混業經營“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沖擊?!睂θ虂碚f,改變不會驟然而至,但安于現狀的基礎正在一點點消失,6月29日券商股集體下跌就是一記警鐘,唯有適應變化,才能長期生存。
責任編輯:Rachel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