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2020年的黑天鵝事件,這一事件的發生無疑對2019年已相對慘淡的金融行業帶來了更新的更大的挑戰。但有危必有機,就像有媒體文章指出2003年的非典讓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每天新增的商業機會達到9000至1.2萬條,比上一年增加3倍,同時還催生了淘寶網這一改變中國人消費習慣的商業模式。
筆者認為,如03年非典一樣,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終究是短暫的,在“?!敝?,市場一定要關注并抓住其催生的新生態和新機遇。本文僅就自己從事的行業以及工作中所親歷的點滴來闡述本次疫情給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帶來的巨大機遇。 就是這幾天,筆者所從事的行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只是如果不總結的話,大家不一定能感受到而已。正如那句廣告詞所言,未來已來。
疫情下中國進入了銀行4.0時代
銀行4.0是澳大利亞作家Brett King在亞馬遜暢銷書 Bank 4.0:Banking everywhere, not at bank(沒有銀行,但卻無處不在)書中提出的概念(習大大曾推薦過Brett的另一本書《智能浪潮》),當然Brett也提出過1.0,2.0,3.0這些概念。Brett在書中的提及的銀行4.0狀態是他設想的30,50年后的銀行業狀態,也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一些措辭,“銀行即服務”,“銀行存在于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而物理上銀行則不再是重點”,“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將金融服務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等。但Brett顯然不會意料到,突入其來的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將中國直接帶入了銀行4.0的新階段。
在疫情防控時期,中國的各大中小城市都出臺了相應的措施,進一步限制人口流動。雖然我通過實地調查了解到各大銀行線下網點也有安排值班人員,但上門辦理業務的客戶屈指可數,跟往日線下網點還需排隊取號的熱鬧情景大相徑庭。
在特殊時期,除非有特別緊急的事情,客戶也不會主動要求客戶經理上門服務,因此,傳統“面對面服務”在特殊時期變得不再是必須。這被動的使得,以往銀行客戶經理不太期望通過線上完成的一些銀行服務此時也必須要通過線上提供給客戶,同時,之前不太習慣使用線上服務的客戶也必須要適應線上服務。
當下,中國幾乎所有的銀行客戶都需要將線上服務作為其辦理業務的首選。自然,作為服務提供方銀行而言,如何通過線上服務給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就成為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這自然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銀行如何通過線上獲取存款和貸款客戶?如何通過客戶的線上消費數據評估客戶的信用?如何通過線上管理客戶?同時銀行如何為客戶創造更好的存款和理財的體驗?這些問題不僅僅只是針對個人零售客戶,對在疫情下廣泛受關注的我國中小企業而言也是一樣。
在線上化成為必須的歷史時刻,銀行必須要面對這些問題,即使是之前還在猶豫的“保守型”銀行。就我們看來,國有大銀行可以選擇從全球購買一些核心技術專利,并購一些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或者甚至自己孵化金融科技初創項目(如建設銀行廣東分行在2016年打造的“金蜜蜂”創客空間)而中小銀行則可以選擇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實際上,2019年很多的中小銀行已經嘗試走出了這一步,金融科技行業在我國也已經出現了不少有代表性的領軍企業,如螞蟻金服,騰訊,京東金融,平安一賬通等,當然,更多則是一些并不受到廣泛關注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例如玖富,拍拍貸,360金融,范太克數科等。這些金融科技公司將為銀行打造自己的生態,客戶可能在手機上不經意的購買一個家用電器,就已經成為了某個中小銀行的客戶了。因為購買的動作伴隨著客戶的支付行為,這一行為也是銀行的獲客渠道之一。
顯然,在疫情防護的特殊時刻,客戶對手機和電腦的依賴程度會明顯增加,而這恰恰是銀行獲客的絕好時機。銀行的貸后管理,也不需要客戶經理每天都進行實地監控,應用遠程智能設備就可以完成90%的工作。以房地產開發項目為例,客戶經理只需要通過GPS定位并由安裝的遠程視頻上傳項目的停工開工情況就較為便捷的監測到項目的進度情況。在人口流動管制的這些天,這些都變成了現實,我們確確實實已經提前進入了銀行4.0時代了。
財富科技(Wealthtech)時代已來
財富科技是一個比較新的詞,我將其看成是金融科技的一個分支,就是一些為財富管理行業提升效率,改變模式的科技手段。同類的詞匯還有資管科技,保險科技(insurtech)等詞。即使沒有這次的疫情出現,我國的財富科技行業本身就是國際領先的。
2017年,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銀行UBS宣布將斥資10億美金打造一個財富管理行業的IT平臺,而在這時阿里的“余額寶”都已經過萬億人民幣了,而余額寶的用戶更多的還并非是高凈值客戶(當然在財富科技行業,針對不同類型的用戶需要開發不同體驗的系統,我僅是證明在財富科技的應用上,中國已經領先了)。其實,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更容易理解一些,你想知道某信托公司財富管理部門的理財師在疫情防范的這幾天是怎么工作的嘛? 理財師是真正直接面對客戶的,而現在“面對面”的提供所謂“尊貴”服務顯然不太可能,而且這種情況至少會存在三個月。
其實,對2019年上線了遠程面簽雙錄技術的信托公司,理財師在這樣的特殊時期開展業務就應該能夠感受到財富科技給信托公司的財富部門展業帶來的變化。這樣的方式,理論上只要網絡不中斷,疫情對已經預約過的及信托公司的存量客戶維護幾乎不會產生影響,監管所要求的“雙錄”也通過技術手段解決,而且我身邊已經有客戶在這樣做了,客戶反饋都不錯,同時也提升了理財師的效率從而維護更多的客戶。
當然,上述通過線上視頻和認證系統的體驗僅僅只是完成了投資的一個動作而已。實際上,這一技術早已在證券行業普及,我國證券公司新增開戶中大多數來自于線上開戶。
現實中,理財師更多需要的是如何在線上發掘潛在的理財客戶,如何通過系統智能化的給客戶提供產品,如何在線上取得客戶的信任等一系列問題都激發著大量的金融科技商業模式。簡單的思考一下,理財客戶在線上有哪些行為習慣?哪些客戶喜歡參加視頻會議? 哪些線上社區容易發展理財客戶?這些問題中絕大多數都已經有初創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嘗試解決了,例如牛托邦的“幫手專家”,Beta理財師等。
我想理財師這幾天對這些展業APP的使用率一下子會高很多,他們也許都會用更搶眼球的熱點去吸引客戶的注意,會更多把時間發展在維護老客戶身上,會改變他們發展新客戶的方式,而一切都會借助于他們手機上的APP,不得不說,財富科技時代在當下真的來了。
上述兩個現象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文中提到的保險科技在當前的環境下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會,這幾天京東金融的保險板塊據說都很熱銷。當然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整個生態環境的支撐,如科技的進步,監管環境的優化等。尤其是關系到金融科技發展的核心技術,如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監管環境的優化一方面也催生了另外一個行業——監管科技(regtech)。
正是因為疫情,也許2020年將會是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元年,疫情給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很多新模式的出現確實有其特殊的背景,如果不是這次的疫情,大家對金融科技行業對金融服務行業的改變可能還不是完全理解,很多觀點依然認為,“金融科技并沒有什么顛覆性影響,金融是金融,科技是科技”但實則并不是這樣。文章的結尾,我想引用我的老師費方域教授的一句話作為我反駁這些觀點的武器:“同樣是照明,電燈和蠟燭難道是一樣的嗎? 顯然電燈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作者是環杭州灣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上海寧圣企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副總。
文章系作者投稿,文中內容不代表中國電子網觀點和立場!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