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zjj55"><delect id="zjj55"></delect></video>

<big id="zjj55"><listing id="zjj55"><del id="zjj55"></del></listing></big>

<menuitem id="zjj55"><delect id="zjj55"><pre id="zjj55"></pre></delect></menuitem>

<output id="zjj55"></output>
<video id="zjj55"></video>

<menuitem id="zjj55"></menuitem>

    <video id="zjj55"><listing id="zjj55"></listing></video>

    <menuitem id="zjj55"></menuitem>
    <output id="zjj55"><delect id="zjj55"><pre id="zjj55"></pre></delect></output>

    <menuitem id="zjj55"></menuitem>
    <menuitem id="zjj55"></menuitem>

        <big id="zjj55"></big>
          1. 移動端
            訪問手機端
            官微
            訪問官微

            搜索
            取消
            溫馨提示:
            敬愛的用戶,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會導致頁面瀏覽異常,建議您升級瀏覽器版本或更換其他瀏覽器打開。

            大數據時代 你的隱私誰來保護?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2018-06-26 09:43:13 大數據 隱私 金融安全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2018-06-26 09:43:13

            核心提示網絡社會在做營銷的時候,與傳統的營銷場所和場景是不同的,網絡營銷更隱蔽了,可以一對一。首先通過數據能分析出你個人的喜好、個人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欲望,以及你的財力、對價格的敏感性,都分析得非常透徹。

              大數據為人們描繪出一幅信息通暢、高效便捷的美好景象,但背后的交易市場仍處于初期粗放階段。在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數據交易迎來市場和政策的雙重機遇,但寬松的監管、用戶對隱私的忽視,使數據市場亂象叢生。如何做到管理與保護并重,是必須直面的課題。

              針對大數據的管理問題,財國君近日采訪了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

            大數據時代 你的隱私誰來保護?

              你的數據安全嗎?

              點擊“同意”,你的隱私已經泄漏

              當你用手機的時候,或者是接受某種服務的時候,它都會讓你點擊允許或者同意,你會發現在這上面都會有一條信息,收集你的公開信息、收集你的頭像、收集你的好友等等這些,如果你拒絕,你就接受不了這種服務,這樣就違反了平等原則。如果這個服務沒有可替代性,而且是剛需的服務(無條件兌付),我們必須犧牲我們的個人信息。這樣在無形當中,我們在接受此的服務的時候,是在以我們的個人信息作為代價。

              這種設計的程序,它就是違法的,為什么違法?沒有給客戶一個選擇權,我應該有選擇同意的權利,也有選擇拒絕的權利。還有一個是它違反了知情權,它應該告知我。即使我允許或同意,也應該事先要告知我,你所收集我的信息,要干什么?同時提供服務的主體,也沒有盡到告知的義務和風險提示。而對于收集信息的主體,目前我們國家現有的法律制度,實際上都有規定,所以它就是知法犯法。

              你以為的精準推送,可能是精準“殺熟”

              網絡社會在做營銷的時候,與傳統的營銷場所和場景是不同的,網絡營銷更隱蔽了,可以一對一。首先通過數據能分析出你個人的喜好、個人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欲望,以及你的財力、對價格的敏感性,都分析得非常透徹。

              第二個,技術達到之后,它可以精準推送,別人不知道我推送給你的價格,你不知道我推送給別人的價格,這種現象現實當中確實是有的。比如說我的學生,他經?;丶易w機,有一天他的手機有問題了,他就用別的學生的手機去訂機票,遠遠比他用自己手機訂機票要便宜。

              第一,它感覺你經常來回坐飛機,可能你用的是公款不在乎價格多少。第二,你經?;丶叶歼@么訂機票了,可能你有經濟實力。第三很可能說你必須要回的就是剛性需求,根據它的判斷就給你價格要高。

              數據安全關乎你我的生命安全

              無論是中國還是其它國家,在大數據的應用過程當中,確實出現了很多的惡性事件。比如說在我們國家,8·19徐玉玉電信詐騙案,由于個人信息的泄露,導致自己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另外國際上的事件,比如說Facebook事件,它用APP軟件下載的方式收集數據,然后在下載的過程當中,又收集了所服務對象好友的數據,所以從2.7萬多的數據發展到5000萬多數據。

              當這些海量的數據在存儲過程當中,由于技術達不到標準,或者管理出現了漏洞,出現了數據的泄露或者數據的被盜取,那么社會的影響面會很大。這些數據當中,最主要是個人數據,個人數據里面很可能有一些敏感性數據。甚至一些敏感性數據里面,是個人隱私的數據。那么它做為海量數據里的一部分,一旦泄露的話,對個人的安全甚至生命的安全,都會受到侵害。

              無所不能的大數據

              大數據發展到今天,對它的定義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對海量的數據通過技術的處理,生成有價值的數據。它的特征基本是第一規模大,第二種類多,第三存取技術處理速度快,第四價值是低密度的,經過處理才能生成有價值的數據。大數據利用的領域是非常廣泛的,比如通過政府對大數據的應用,改變政府職能服務的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第二個就是商業上的應用,比如商業通過數據的分析,作為一種精準的營銷手段,這是應用最廣泛的。在商業應用當中,還可以細分金融的應用、非金融的應用。

              第三,科技上面的應用,比如說現在大家都談到的智能機器人,它作為智能技術最基礎的一個支撐,就是數據的分析。

              再有是醫療方面,還有環境、天氣、農業等等,可以說它應用到了人類的方方面面。

              “人人都在搜集數據”的時代

              到了大數據時代,大家可能都在關注、收集大數據,因為都有這種大數據的意識??梢哉f現在只要是一個經營主體,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去收集數據。很可能他都不知道數據收集來以后怎么去用,但是他就覺得這數據會有用,早晚一天會有用?;蛘呤钦f我沒有用,也可以賣數據獲得收益,想盡一切辦法收集。

              數據與信息不同

              現在對信息的定義實質上也是有爭議的,對數據的定義也是有爭議的。我們的《民法總則》里分別規定了數據和個人信息,而且把數據和虛擬財產放在同一條款當中。

              但信息的定義相比數據,形成了清晰的共識。信息是要有一定內容的,舉個例子,比如說身份證號,一個完整的身份證號,一看就能通過這樣的一個身份證號找到對應的一個主體,這叫信息。如果說是把身份證號里邊的幾位拿掉,就通過這樣的一段數字,你是不能夠指向一個特定的自然人的。缺失幾個數字的身份證號就可以叫做數據。這是信息和數據的區別。

              然后是信息的載體,我們原有的信息可能是存儲在,像墻上的這些圖片、電視、書,都是信息的載體。數據的載體更多的是什么?比如說比特,我們說數據的時候,一定是通過比特這樣的技術承載。所以數據包括信息,它遠遠的大于信息量,就這樣的區別。

              對不起,你的數據可能不屬于你

              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各自手握大數據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原有數據掌握的主體,實際上是政府擁有大量的數據。第二個就是互聯網企業,因為它網上有流量,接觸的社會各界覆蓋面大,因此互聯網企業,比如說三大BAT,他們手上有大量的數據。

              再一個就是金融機構,比如說商業銀行手上數據也是大量的。因為第一,金融業就是信用行業,去評估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和道德風險的時候,它的風控技術就是利用數據來進行。

              比如說貸款時,你所填上的信息,都是自己的基本信息和敏感信息,你的財產信息。這些信息都屬于個人信息的范圍之內,甚至這些信息都是敏感信息,這些就是擁有數據的主體。

              你的數據屬于誰至今沒有定論

              在中國,數據應用也屬于初級階段,無論是對技術還是應用的場景,以及在應用過程當中對各方主體權益的保護,都是起步階段。比如說我們對現在數據的客體是什么樣的權利屬性,還沒有達成共識。另外就是數據的歸屬,數據權利的歸屬也沒有形成共識。很多在立法層面以及在運用層面,還有學術討論、學術研究層面也沒有形成共識。

              我的觀點是這樣,首先把數據分成不同的種類,根據數據種類不同,去談權利歸屬的問題。如果說這個數據是個人信息,不管你經過不經過處理,你處理后的信息能夠指向一個特定的自然人,已經指向或可能指向,或者結合其它的數據能夠指向,數據權利就不能歸屬于收集的主體或數據控制的主體,信息控制的主體。

              在英國也好,歐盟也好,德國這些國家在對個人數據保護的時候,它已經避開了數據權利屬性的問題,而是賦予了數據的控制主體、數據主體、數據使用主體各自承擔什么樣的權利和義務。它通過權利和義務進行匹配,從而去保護個人數據的安全和發展的一個平衡。

              數據發展與信息保護如何平衡?

              收集、存儲、交易每個環節嚴防死守

              確實我們公民對自己的個人數據、個人隱私沒有一定的認知,從保護的層面意識很淡漠。在大數據時代,首先要增加自己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因為你是信息源,這是第一道關口。因此在別人收集你信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它收集你了什么性質的信息,然后收集你的信息會做什么用途?另外收集你信息的程序是否合法,大家要有這樣的一個意識。

              企業收集要合理要合法,要最小化原則,要正當性原則。在收集敏感信息的時候,一定要經過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

              收集之后還有存儲,還有處理和使用,這些行為都有相應的法律規定。存儲個人信息要防泄露,在技術上要加強。一旦發生泄漏,還要及時報告,如果說數據泄露指向特定的自然人,你要通知自然人與及時排除侵害。

              消除數據壁壘合理共享大數據

              現在大家經常會提到數據孤島,數據壁壘。數據共享討論的問題很多,實際上也沒有形成一個共識,喊著共享的人也不希望把自己的數據讓別人共享。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各界,都應消除數據的壁壘,然后進行數據的共享。

              法律條款散落,不代表無法可依

              如果數據應用,沒有法治作為支撐,不用法治建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因為當有一天每個人對數據的保護意識都處在危機狀態的時候,任何部門收集你的數據都不會提供。實際上現在很多人已經達到這種狀態了,一看APP需要收集什么數據大家都不點擊了,我寧肯不裝這個軟件,甚至軟件裝了我都要去卸掉。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數據應用在有法不依的情況下,數據主體已經對自己封閉了。如果到這樣的狀況下,真的就會影響數據應用的發展。所以說一定要把數據應用回歸法治的路徑,法治的框架下。

              我們國家現在沒有《個人信息保護法》,但是在《網絡安全法》里面第40條到第50條,架構了一個個人信息保護體系。比如說對個人信息的定義,收集信息要有什么樣的原則,怎么去收集,怎么去使用,怎么去處理,大的規定是有的。

              另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了消費者怎么去做到個人信息保護?另外我們很多部門法里面也散落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比如說像《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這些法律都有相應的條款去針對客戶的信息的保護,只是散落在各個部門法里,沒有一個獨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

            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好紧好湿好硬国产在线视频_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_国内激情精品久久久

            <video id="zjj55"><delect id="zjj55"></delect></video>

            <big id="zjj55"><listing id="zjj55"><del id="zjj55"></del></listing></big>

            <menuitem id="zjj55"><delect id="zjj55"><pre id="zjj55"></pre></delect></menuitem>

            <output id="zjj55"></output>
            <video id="zjj55"></video>

            <menuitem id="zjj55"></menuitem>

              <video id="zjj55"><listing id="zjj55"></listing></video>

              <menuitem id="zjj55"></menuitem>
              <output id="zjj55"><delect id="zjj55"><pre id="zjj55"></pre></delect></output>

              <menuitem id="zjj55"></menuitem>
              <menuitem id="zjj55"></menuitem>

                  <big id="zjj55"></big>

                      責任編輯:韓希宇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

                      為你推薦

                      猜你喜歡

                      收藏成功

                      確定